APP下载

从特定的叙事技巧中寻找小说教学的关键

2020-10-12李海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9期
关键词:马帮汉子孔乙己

小说的历史悠久,西方小说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神话,而中国最早的小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近现代时期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小说阅读理论的研究较为匮乏,而小说又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小说阅读教学没有得到充分、有序的开发,只是简单、呆板的解读。正是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不同小说的独特之处与独特价值。

小说教学,我们常规的想法是抓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情节的设置等等,所以小说教学都变成了这样的模式。

但是这样就造成了小说教学的千篇一律,万人一面,这不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应该是不同作品都有自己独特性的体现。

一、视角选择的个性化

,这是古文写法的“视”,瞻也。目部曰。瞻,臨視也。視不必皆臨。則瞻與視小別矣。渾言不別也。引伸之義,凡我所爲使人見之亦曰視。这是《说文解字》中对视的解释。马克·柯里在后现代叙事理论中认为:“视点一词有一种潜在的误导作用,暗示着有关某一话题所持的观点或立场。”这里他把视角说成视点,都是从某个点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变化。假如你带着视角意识去读作品,就会感觉到无处没有视角。[1]视角问题古来有之,《尚书·大禹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说:

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

这里记述了舜帝和禹对话的情形,由于当时的情况已没有详细史料记载,所以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真实而又形象,但这还不是全部,在对话中,称呼禹为汝,又运用了第二人称视角,深入对话中,可以看出帝对于禹美好品质的称赞。

同一个事象存在,可以从异人、异位、异向观之,观之所得,往往是事象不同侧面、不同轨迹、不同状态,因而在观者眼中引起的感觉、心中引起的思考,也自有不同。[2]以《最后一课》为例,它的独特性就是改变了以往的叙事模式。

原文1: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修改1:我每次经过镇公所门口,都加快脚步,已经很久没有打过胜仗了,担心如果普鲁士打过来,我们家一家老小怎么办,我的生意还能不能干下去。我也不停步,低着头过去。

原文以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皮孩子的眼睛来看待法兰西与普鲁士交战的节节败退,通过副词“只”“又”看出“我”对于祖国未来命运的不在意。那如果以郝叟老头的视角去看待这一切,则是完全不同的效果。从开始就比较沉重,压抑,绷着一根旋,因为成年人思考更为理性,受日常经验影响更大。

原文2: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國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修改2:这是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在这里教法语了,我尽我可能把知道的法语知识教给这些可怜的人吧,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这里把视角换成了韩麦尔先生,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内心很悲痛,没有情感的张力,而以一个孩子来看待这些场景,他想到了“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由毫不关心时事到内心油然而生的民族荣辱感,更能展现情感的张力,体现出法兰西民族下至孩子,上到所有成年人共同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引人深思。

从以上的视角的选择中包含了叙述人称、叙述者的身份、心理状态等,视角蕴藏着生命,它能感觉,也能思考,画家用之见画,思想家用之见思想,因而视角往往偕同感觉和思想切入行文运笔之间。[3]要从小而精的角度切入,个性化地体现,也许能够窥见世界大的哲理。

二、意象呈现的特别意义

法国叙事学理论家托多罗夫说:“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可见形象地重要性,而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说:“意象应该有自己的面目,它不同于形象之长于描绘经验世界的形形色色,它借助某个独特的表象蕴含着独到的意义,成为形象叙述过程中闪光的质点。”进一步肯定了意象在叙事过程中的点染人物、贯通情节和蕴含世俗哲学的功能层面。

以阿城的《溜索》为例,文中出现了“鹰”这个事物,直接出现了三次:

1.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侧的声音里。

2.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3.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一)如何点染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不只是人物的性格,还包括人物的穿着、行为举止等,特有意象的呈现不只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能够折射出人物在具体情境中的具体表现。

首先,意象反映人物的性格。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要在隐隐闷雷的峡谷中穿越那怒江的“万张绝壁”,面对天险,“首领稳稳地坐在马上,笑一笑”,带领他的汉子们“一个一个小过去”,而那些牛们早已“屎尿尽数撒泄”。而看似乎与这无关的“鹰”却和汉子一样也义无反顾地“扎”进绝壁中,从侧面体现出环境的艰险,看出汉子们的勇气可嘉,这是人物性格的体现。

其次,意象折射人物的行为表现。其中最瘦小的汉子伴随着一系列娴熟的动作“迈着”“扯出”“一跃”“划过”,“小”过去溜索后,鹰又出现了,“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但它却像汉子一样在高处移来移去,一切都看似轻松。鹰的敏捷正是汉子动作灵活的进一步深化,委婉曲折地表现出来,不禁让读者产生很强的画面感。

(二)如何贯通情节

王荣生教授谈到情节时,提到了两个情节,一个是“故事情节”,另一个是“小说情节”,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在于平常的故事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可以呈现为小说的情节。

文中多次在情节的要紧处出现“鹰”绝不是凭空想象,马帮汉子即将步入险象环生的深山中,鹰的出现,一头扎进深山中,可以说为情节的发展蓄势。第二次“鹰”和瘦小汉子同步,它的勇猛和他的矫健灵活,也是出现了互相的衬托,丰富了形象。第三次“鹰”在用极速抓到一只蛇,而这时的汉子悉数过了溜索,肆无忌惮地撒尿,为自己又一次渡过溜索而欢畅,鹰的战果正好和汉子的过溜索保持情节的一致性,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高明的意象选择,不仅成为联结情节线索的纽带,而且能够以其丰富的内涵引导情节进入新的层面。也就是说,情节不仅有贯通的功能,还有深入的作用。[4]

一个很平常的马帮汉子过溜索的故事,通过 “鹰”这个意象反复的映衬、推动中,艺术化地再现了不一样的马帮汉子,这是阿城笔下的汉子,勇猛、野性而有智慧,这才是情节艺术化深入的效果。

(三)如何体现世俗哲学含义

鹰被很多民族尊为勇猛的象征,在蒙古族萨满传统的说法是“鹰是天的神鸟使者”,它具有神秘性的特征。

唐人李白的《观放白鹰二首》这样写它:“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足可见鹰的高高在上,傲视地下的芸芸众生。而今人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则为鹰增添了一分豪气,但仍然和人间烟火有一段远远的距离。

马帮汉子是穿行在大西南深山里运货的赶马人,连人名都已经略去,只有“首领”“瘦小汉子”的称呼,很有少数民族传统特色,就是这些普通的下层人敢于挑战大自然的高山峻岭,“汉子们咦咦喂喂地吼起来,停一刻,又吼着撞那回声”,猛地耳边有人笑:“看脚底板”“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

不同的物象放在一起產生的联结效应,使人们对鹰和马帮汉子的遭遇进行了对比性的思考。鹰本身是凶猛强者的化身,而马帮汉子毕竟是不会飞的肉体凡胎,而阿城却偏偏让他们多次放在一起叙述,这正是本文的一个着力点。但在文中的具体描写,却很特殊,鹰和马帮汉子的形象却互为逆转。在“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中,大和小的鲜明对比,汉子却显得更为灵活自如,而鹰却略显弱小,如此设置这样的鹰,实则是为了衬托马帮汉子面对自然中艰险的乐观豪迈的性情。其意象设计给人的思想震撼更强,中华民族传统先民留下的美好品格更接地气,值得颂赞。

三、叙事顺序的巧妙安排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镕裁”篇中说:“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就是根据情理设定结构位置,文采也就运行于其中。叙事顺序的安排从《诗经》就已经开始,《齐风·载驱》这首诗写的是齐襄公的小女儿哀姜嫁给鲁庄公,哀姜迟迟不入鲁境,让鲁庄公答应她“远媵妾”的条件才去,其中有这样几句:

齐子发夕,齐子岂弟,齐子翱翔,齐子游敖。

意思:哀姜从早拖到晚,哀姜动身天已亮,哀姜迟嫁在游逛,哀姜迟嫁在游荡。通过哀姜的行踪地点的变化,来拉长齐女在鲁齐边境徘徊的时间,安排巧妙。结构顺序安排某一人物事件于某一位置,同时它也就赋予这一位置上的人物事件与其他人物事件以特定的关系,从而赋予它以特定的意义和功能。

以《孔乙己》为例,文中人物出场的顺序很值得玩味:

1.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我)

2.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孔乙己)

3.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短衣主顾们)

4.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

本文的中心人物是孔乙己,按理最早出场的人物应该是孔乙己,但作者却让一个不谙世故的十二岁的小伙计首先出场,这样的安排颇具匠心,以一种置身事外的眼光看待这一切,更为客观。短衣主顾们、掌柜依次出场,而孔乙己的出场最为低调,要酒和菜,他被夹在众人的调侃中,更显人心的可恶。

还以《孔乙己》为例,文中时间先后顺序的安排也很独特:

1.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2.有一天,大约是中秋节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地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3.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4.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5.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从以上时间顺序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按照正常的叙述时间顺序应该是2—3—4—5—1,而作者有意把1提前,着重是回忆过去的事,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有意把读者拉回了过去的记忆中去,内心略显沉重但却饶有趣味地去读。时间上反复出现了中秋、端午、年关这样重大节日,本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但却有一个被众人嘲笑以至抛弃的人默默死去,着实让人感慨人性的残酷至极。

叙事的顺序与事件和情节的因果都有着联系,它的一前一后,都是叙事中着力的关键处,巧妙的顺序安排让读者印象深刻,产生隽永之感。

小说的阅读和学习,不应只停留在分析和归纳上,它是一种虚构的文学形式,应该借助这些独特的技巧去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这才是小说阅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2][3][4]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9年版,第261.263.267.376页.

李海涛,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张集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马帮汉子孔乙己
踏寻马帮的足迹——云南香格里拉空心树古道考察记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马帮“驮起”脱贫路
孔乙己(下)
女汉子的搞笑版春天
笑到你喷了又喷的女汉子
笑喷你的那些可爱女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