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话语阐释制造政治认同:对电影政治作用的思考

2020-10-12李新

公关世界 2020年18期
关键词:电影

李新

摘要:政治认同能够凝聚社会共识,有利于社会稳定。大众传媒作为制造政治认同的重要技术要件,通过营造传播语境阐释意识形态话语制造政治认同,电影通过塑造角色,使观影者在影片中产生意识形态、价值观上的共鸣,从而向观影者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我和我的祖国》电影中的声音、画面刺激着人的视觉和听觉,通过情感共鸣制造国家认同。

关键词:话语阐释 制造认同 电影 政治作用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一)文献综述

早在1960年路辛·派伊( Lucian· Pye)首次使用了“政治认同”( political Identity) 一词。孔德永、卢业美,2008;梁丽萍,2009;等学者认为政治认同是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产生于内心深处,代表着对所属政治系统的情感。李清聚认为价值观影响政治认同达成并为政治认同提供精神支持。政治认同背后反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及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反射。

(二)研究意义

电影反映的是艺术同现实的关系,电影的演进显现不断触碰时代的内在渴望与多维度的表达。新中国背景下的电影和政治关系密切,每一部电影都是当下政治文化生活的缩影,或是人民的某种政治诉求,或是国家的某种政治主张,都在一定程度上阐释某一领域的话语。必须紧紧依托电影的主流理念及价值观的传播功能,积极利用优质电影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激发并引起听众或者观众对电影背后蕴含的主流价值观念深刻意义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从而促成价值观念的认同,制造政治认同。发挥电影这一大众传媒在政治认同实践中的驱动力,可以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众认同感,增强其在社会价值观念领域中的正向的引领作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一个具有共同信念的价值规范,我们需要以政治认同为诉求来培育核心价值观。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传递的是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依据一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目标把自己看做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并按照所属群体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

2.话语阐释

中国话语的阐释有以下几个维度:传统文化论、意识形态论和全球化论。

①传统文化论中国话语

一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以“中”“和”理念为核心,以传统制度为论证方式,论述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

②意识形态论中国话语

意识形态论中国话语是国家在构建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开创的、强调意识形态独特性的话语逻辑,它在于实现积极的社会动员,使国家治理和国家秩序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话语。

③全球化论中国话语

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从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竞争-合作”中探寻发展出路的逻辑体系,体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化发展的地域性、地理性与空间性。

中国话语的阐释离不开对社会的价值引导,离不开对电影电视综艺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价值引导。

二、《我和我的祖国》影片发挥政治作用的方式

(一)故事讲述——阐释政治话语

《前夜》讲述了黄渤饰演的林治远突破层层阻碍在限定的时间和目标内抓住最后的时间成功让国旗在当天顺利升起的故事。“你应该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把那个时候人们维护祖国荣誉的使命感和坚定信念的爱国心展现得淋漓尽致。《相遇》讲述了张译饰演的高远因为科研工作的保密性在3年的时间里与外界甚至是相处很久的恋人断绝联系的故事。这一篇告诉人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科研工作者为了国家利益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歌颂,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美好生活的背后有国家的支撑有英雄的付出。《夺冠》以女排夺冠为背景,小男孩不停地拨弄着天线来為巷子里面的居民呈现女排比赛的精彩场面,为了呈现女排夺冠时刻他放弃了跟自己喜欢的女孩告别的机会。这一篇告诉人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不是叫我们放弃自己的利益,在奉献的时候我们也会有获得感、幸福感,这是公共利益对个人利益的回馈。《回归》告诉人们:中国不会占他国一秒的便宜,也不会亏待自己一秒,中国一直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遵守自己行业的规则,踏踏实实做好本分工作。《白昼流星》讲述了两位无所事事以偷盗为生的男孩在李叔的感召和神舟飞船返回地面壮观场面的感染下决定改邪归正的故事。这一篇告诉人们:人之初性本善,最关键的还是要通过行动感化,这是最根本最深远也是最有效的。《护航》告诉人们: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们的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走的踏踏实实,都是为了之后的路做铺垫。

这样一个个故事通过电影放映的方式呈现出来,把故事中体现的和要传达的价值观念、精神情怀灌输给受众,使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践行这种理念,长此以往,这种顺应时代潮流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逐渐为普通大众所接受和认可。

(二)音乐熏染——制造政治认同

对社会而言,音乐可以化民易俗,有利于教化,营造和谐的人文生态。社会如果没有乐教,便会失去和谐,失去欢乐。音乐是有规律、有节奏的运动,真正和谐的曲调稳重、庄严,体现言行的完美、和谐、统一,这也是孔子在礼崩乐坏时寄希望于音乐的中正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原因。《我和我的祖国》采用了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将动人的旋律与真挚的歌词巧妙结合,是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肯定和歌颂。片尾曲MV,不同年代背景以及不同职业身份的国人一起歌唱,抒发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与祝福。“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一句句暗含深意的歌词,伴随着优美的旋律,那些曾经亲历过祖国重大历史瞬间的面孔也一一出现,那些亲历过祖国不同历史瞬间的人们,和众多普普通通的国人一起,抒发对祖国热爱。歌声里承载着每个“小我”与祖国的关系,“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人们可以在这首歌中感受到一个个不同身份地位不同领域行业平凡人物展现出来的昂扬斗志散发出来的万丈光芒,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电影的政治作用

(一)场景呈现、直观感受——营造良好的话语阐释环境

场景化呈现即利用社交化媒介,例如电影电视综艺节目等构建出特定的网络价值观念接触和认知环境,从而实现特定价值观念满足主体价值需求的过程。场景化呈现对于价值观认同的作用机制在于能够有效提升主体对于价值观念的直接感受性,从而增强价值认同的即时性效果。在电影呈现出来的特定场景中,受众的特定价值观念认同行为会产生明显倾向性。在《我和我的祖国》影片中,本质上,场景变成了传播的接触点和分享的触发点。只有在影片中营造良好的话语阐释环境,才能使观影者获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电影所要弘扬的精神所要传达的思想以及所体现的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为受众所接受。在《我和我的祖国》影片中,黄渤饰演的林治远一路狂奔的画面以及完成任务后在国旗旗杆上的会心一笑的画面,张译饰演的高远在听到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大家挥舞国旗狂欢的画面,小男孩眼巴巴看着自己心爱的小女孩离去而后转身回去继续手持天线为大家呈现女排夺冠瞬间的画面,香港回归时国旗准时升起的画面,吕潇然完成演练任务,队友们对她敬礼的画面,这些无不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

(二)现实反映、时代缩影——讲好中国故事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影影片必须要不断地调整自身来适应人们的需求和市场的客观规律,充分契合相应的思维理念,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自身的优势水平,进而保证电影质量。中国故事是一个很好的电影素材,一部好的现实题材电影,是反映当代人民生活状态的,是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经过精心设计的情节能够引发人们共鸣,进而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感同身受,并引发思考。讲好中国故事,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故事通过电影放映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得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在影片中找到归属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同时受到影片中故事所蕴含的价值观的影响,个人生活不如意所产生的怨气戾气也会有发泄的出口。

(三)思想引导、价值指引——描绘美好蓝图

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对电影的控制等于自毁前程,因为媒体失去了可信性,观影者会不买账。电影中所描绘的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的美好蓝图无不激励着受众,使他们持着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念想一步步靠近理想甚至实现理想。民众所想的东西所渴望的東西就是他安守本分踏实工作的镇定剂,就是他即使前方布满荆棘也会奋勇向前的动力,也是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推动力。带有教化功能的道德类电影教会人们如何做人;特定行业的电影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个行业,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会多一些相互的理解;积极的正能量的电影教会人们坚持,受到鼓舞的同时也会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不同类型的电影观感不一样,对观影者甚至对社会的影响也不一样。通过含有政治性的电影的呈现,使得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在社会中得到很好的传播,对社会的稳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陈鸿瑜,译.台北: 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4.

[2] 李清聚.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J].理论导刊,2016(11):29-31+59.

[3] 丁亚平. 电影70年:当下性、艺术呈现与当代精神史构造[N]. 中国艺术报,2019-09-30(007).

[4] 梁丽萍.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5] 黄仕成.中国话语的多维度阐释与整体性逻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1):17-22.

猜你喜欢

电影
徐克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电影《飘》中的女权主义意识研究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