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特色文化育人开展方式探究
2020-10-12周燕任杰旭胡博文杨淼曹煜李晓段依凡麻家铭
周燕 任杰旭 胡博文 杨淼 曹煜 李晓 段依凡 麻家铭
摘要:文化自信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为适应时代需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为目的,擅于运用各种平台和契机,提高文化育人的效果,以培养更多的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全面型人才。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化育人 新时代 人才培养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中,文化软实力更是逐渐衍化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此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大学生是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新兴力量,因而,推动高校特色文化育人与文化自信深度结合,从而推动高校特色文化育人落地生根,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一、开展文化育人的时代背景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其文化氛围对于育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如此,我国教育部门适时提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文化育人在其中占重要地位,无论是对于我国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形势的高层次人才,还是对于体现我党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理念,亦或是对于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提高青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在这个全球化浪潮席卷每一个角落的时代,文化软实力强大与否,直接关系着我们国家国运的兴衰,关系着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因此,对于文化建设我们也应当站在全新的广角去看待。而且,鉴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也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化的输出与吸收,也逐渐演化为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竞争。文化软实力开始成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保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文化自始至终都是作为一个国家的符号,一个民族的精神,一种支持着人民向更美好明天出发的源动力存在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曲折的历史长河逐渐沉淀,形成了自己最独特的历史底蕴,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的积淀和支撑。作为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在当今,中华文明遇到了像历史上无数次遇到的那样,又一次处于世界文化交融浪潮,传承与发展又一次成为无数国人思索的问题。站在文化全球化的视域下,通过文化育人提高我国青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增加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求。
2.文化育人与文化自信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也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将中华文明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毋容置疑,中华文化是璀璨的,但又不得不承认,中华文化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几千年来,唯一一个未曾中断的源远流长的文明,主要就得益于中华儿女对于自己文化的自觉传承。就像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它的根必须要扎的够深,一定要足够的贴合大地,才能枝叶葳蕤。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正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这种生命力,支撑起中华儿女自发的生成出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所以在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为这是让中华文化永续流传的保障,也是让新一代青年人有明确前进方向的指路明灯。因此,为了完成这样一种时代任务,高校文化育人与文化自信的融合逐渐成为必然趋势。
3.实现文化传承与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许多深刻阐述。在2017年的“7·26”重要讲话中,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要求全党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而且,在这“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观察,我党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青年学生在未来将真正承担起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重任,因此为了培养大批合格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校必须通过文化育人的手段实现文化传承与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机结合。
二、文化育人的問题导向及应对理念
当今社会中,由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不断加深,中国已经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无论是美剧、好莱坞、迪士尼等娱乐形式,还是对于总统大选、示威游行等政治行为的跟踪报道,都已经广泛的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加深了中国对世界的了解,但另一方面,由于前几十年中国无论是在文化实力,还是在政治影响力上都处于下风,因此导致很多年轻人在心理上出现了文化自卑心理,认为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不具有任何的先进性和吸引力,对西方文化产生了严重的盲目崇拜。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此种情况有了显著改善,但不可清除的是,现在网络上仍然存在一部分所谓的美粉、精日分子等,这些人沉迷于在网上对欧美文化进行极端的谄媚和崇拜,对中华文化的传播造成了不良的文化氛围。如何使青年学生免受这些错误思潮的影响,是当前文化育人应当直面应对的首要问题。
作为负有育人责任的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端正心态,使其真正认识到中华文化具有在吸收其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去融合自身特色对外来文化实现本土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秉性,所以,作为年轻人,应该对中华文化表现出应该有的自信心,放弃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的心理,理性的看待东西方文化独特的优势,从而是想对各种文化的合理扬弃。同时,除了要加强引导以外,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自信心的形成还要有外部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强大的文化实力作保障,通过文化产业相关政策的落实,营造优秀文化的发展环境,促进文化公益事业发展,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打造积极有序的文化市场,形成完备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产业链,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在文化事业方面,做到国民自产自足,把文化事业发展成为真正的利国利民的产业。
与上一种情况相反,由于认识到西方文化对中国青年学生的影响,部分教育工作和文化研究者极端的认为,既然外来文化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导致现在很多青年人片面的崇洋媚外,那么对外来文化便应该持坚决的抵触态度,否则青年人太多的吸收快餐文化,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外来文化过载收入,导致很多传统文化流失,也导致外来文化糟粕被不加甄别的纳入,严重影响青年人的发展与成长。对于这样一种极端观念,文化育人参与者一定要使其人知道不同国家民族,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就是文化的演化与发展。思维的碰撞,文化的交融,区域特色的嵌合,这是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源动力。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外部文化的大量输入,必然导致思潮的碰撞,而思维的交流本身其实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文化发展的起因一定离不开的就是新思想的出现。纵观中国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那么迎来的只能是停滞与落后。在历史上,中国曾一度处于世界发展最前列,也曾落后于世界被列强凌辱,停滞与落后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永远不能忘怀的痛,这是应该刻入我们骨髓中的教训,目前,我们既要弘扬中华文化的先进思想、人文观念、道德精神,焕发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又要深入挖掘中国文化蕴含的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继承并创新,坚定文化自信。
三、文化育人有效开展的着力点
文化育人作为最新的教育理念,它既具有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遵循,也具有应对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创新理念,为了能够有效地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本文认为应当对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关注: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课堂育人的实效性
以学生个人发展希冀作为出发点,传导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更贴近中国青年的共同理想与需求,因而,也更能够成为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们奋斗逐梦的指导思想。寻找思想共鸣点,要将价值观的传输精准到个人身上,更加精准才能够更加深入,这一点在高校文化育人环节尤其重要。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既面临着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在他们的头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实效性,特别是思政课通识课等,在课堂教学上要始终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成才的同时,先成人,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坚持创新创造,不断开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新渠道,通过新的平台新的方法让社会主义价值观找到新的阵地,去发挥更大的影响,更全面的引导青年人成长。繁荣校园文化环境、丰富育人媒介载体、坚守网络文化阵地。
2.创新文化育人模式
目前,高校文化育人应将文化自信与育时代新人有机结合,开创文化育人“三位一体”新模式,即:突出对时代新人指导方向的培育、突出对时代新人思想意识指引、突出對时代新人文化自信的提升,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途径融“课堂教学、实践体验、校园文化活动”三个培养平台为一体。也可以另辟蹊径,众高校合力开展文化育人活动,共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教育、原创文化育人教育。在活动形式上从传统课堂授课向网络课堂、第二课堂延伸。
3.开创高校独特原创校园文化
上学期本团队对高校文化育人现状做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校重视文化育人理念持续加强,学校各个部门积极开展各种各样文化育人活动。发挥课堂育人实效性,将文化育人融入课程体系,特别是思政课通识课等。其中,有些高校形成了独特的高校原创文化,例如,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太行山精神”、“李保国精神”、“果树9301班精神”、保定学院的“西部支教”等。高校原创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然而不可或缺的作用。这里以河北农业大学特色校园文化“李保国精神”为例。调研结果显示,校园中99%的同学对李保国老师的事迹耳熟能详,其中一半以上的同学表示“李保国精神”对自己的思想言行有着深刻影响。事实证明,善于运用校园文化教育活动,积极开展高校特色文化育人活动,是对大学生成长有着良好影响的。
总之,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文化育人应该是一项综合性的育人模式和育人理念,它既涉及到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又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推动高校文化育人落地生根,具有无比巨大的历史意义。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与河北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1910086016)
参考文献:
[1]赵鹏.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年05期136-139.
[2]朱明山.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现实意义《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2期.
[3]于振红,范家辉.浅析青年如何自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现代交际》2018年11期118.
[4]王雅梅,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创造》2018年07期.
[5]范春辉.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与改革——以西部教学型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安康学院学报 》2013年 第3期 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