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冀东三枝花之乐亭大鼓”艺术传承的理解和实践

2020-10-12王会成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4期
关键词:理解传承实践

王会成

摘 要:乐亭大鼓原名“乐亭腔”,也叫“乐亭调”,是中国北方的一个主要曲种,因产生于河北省乐亭县而得名。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乐亭县申报的“乐亭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8。文章论述作者对于传承乐亭大鼓表演艺术的个人理解及其在艺术实践中的感悟和体会。

关键词:传承;乐亭大鼓艺术;理解;实践

乐亭大鼓,是流行于冀东的一种以说唱为主的艺术形式。与同为冀东三枝花的评戏和皮影比起来,它更便捷,只需两个人(一人弹弦伴奏,一人击鼓击板说唱)即可完成演出。与其他大鼓比起来,比如京东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不仅仅表现在结合了当地方言中的一些元素,更突出的表现是在旋律方面更加丰富。戏曲界有一种说法“梅派唱三分钟的词,程派得唱五分钟”。笔者以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乐亭大鼓和京东大鼓。唱过或听过乐亭大鼓的人都知道乐亭大鼓的曲调非常丰富悠扬。这既是它受欢迎的原因,也是它不易传承的原因之一。

第一,乐亭大鼓最突出的特點集中表现在演唱技巧上。首先,乐亭大鼓的“唱”要求具有非常强的抒情性。不管是长篇书目还是小段,当演唱到高潮部分时,演唱者往往借助唱功、唱法将大段的词饱含深情、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笔者就是听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著名靳派乐亭大鼓演员何建春老师的《鞭打芦花》,受到了感染才热爱乐亭大鼓艺术的。在这段书里,当何老师唱到“闵员外停住手,四外观看,观四野,并无苇塘在哪边……”和“尊爹爹,孩儿有话多有冒犯……”这两段时,突然放慢了速度,声声入耳,字字入心,声泪俱下,初听者无不泪流满面。要做到这一点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它要求演唱者不仅具有好的嗓音,而且还要气息深厚、唱功一流、唱法娴熟。笔者从跟何老师学唱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了做好这一点的好处和不易。

其次,乐亭大鼓的“唱”还要求具有较高的审美性。这里说的审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旋律美;二是唱词美;三是音节美;四是意境美。

所谓旋律美,熟悉乐亭大鼓的人都知道,乐亭大鼓唱腔非常丰富。开始的四大口每每让听众摇头跟唱,回味无穷,四平调又让听众感觉似行云流水般舒畅,忽快忽慢的节奏变化,更是让听众随着情节忽而紧蹙眉头、忽而舒展面容……所谓的唱词美更是举不胜举。在乐亭大鼓著名的唱段《双锁山》中,刘金定观高君保一段就充分体现了唱词美:“看小将年龄不过二十岁,少年英俊甚是威风。浑身上下似银砌,能人织就的百花名。芍药花儿的银盔在他头上戴,珍珠花两朵是素白花的缨,柳絮花儿的银叶甲,雪花儿的征袍上绣着团花的龙,护心花儿的宝镜如明月,兰草花儿的丝带系在他的腰中,在那壶中密摆刺梅花儿的箭,豆角花儿的洒带,是苜蓿花儿的弓,蒺藜花儿的飞爪就在鞍桥挂,系一条猩猩血染是那红绒花儿的绳,竹节花儿的钢鞭捎在他的马后,金银花儿的宝剑在鞘内盛”。①每每听到这一段,听众都会被这优美的唱词所陶醉,在各种文学作品中,描绘古代武将外貌的词也有不少,但是用大家熟悉又喜爱的各种花名来写正是作者的独到之处。

所谓的音节美,也是非常容易体会到的。同样《双锁山》中高君保看刘金定时,作者大量使用了拟声词和儿化音,而且还进行了夸张使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见她……绣的是凤朝牡丹、单凤朝阳、喜鹊蹬梅、梅花串成,紫荆花儿的裤腿,是蛇皮花儿的带儿,裙带翻飞系着金铃,人若是不动金铃它不响,人若是一动金铃鸣,前走一步哗得楞地响,后退一步响哗得楞,刘大姑娘走了一个连环步,这个金铃儿哗得楞啊哗得楞啊好几哗得楞,又好看又好听,就好像货郎的砧子声……”②这段唱词带给听众的美感简直无法用语言描述。好多大鼓迷都冲着这几段唱词去听,甚至好多人都会张嘴哼上几句。这与它的音节美和朗朗上口是分不开的。

所谓意境美,在乐亭大鼓中也有体现。如“……他只听得,号令随着那个催阵鼓,那么一阵阵呼伦墩呼伦墩的震耳鸣,两杆大旗分左右,呼嘟啦呼嘟啦的飘摆在那半悬空,领阵的头目到切近,那么往后瞧,数不清一层一层层层层那么众家兵丁,八个丫鬟开着马道,在红旗下有一匹马桃红战马啪嘟啦地往外冲,马上边端坐着一员女将,想必是为首的丫头下了山峰”。①这一段唱词下来,当时战场的情景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听众眼前了,而且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虽是战斗场面,却丝毫不见血腥,反倒把听众带入了一种很优美的意境中。

第二,乐亭大鼓另一个特点表现在浓郁的地方色彩上。说是乐亭大鼓,但学习、表演和欣赏这门艺术的范围很广。乐亭县、滦南县、滦县、唐山、秦皇岛、东北乃至京津一带都有演唱者和听众。其中大多数演员都集中在乐亭县和滦南县。这两个县的方言乐感十足,说话就很像唱歌,因此,乐亭大鼓很多词汇和字音都有这两县方言的影子。盛行于乐亭县的韩派这一点尤其明显,其道白几乎就是纯正的乐亭方言;盛行于滦南、唐山等地的靳派在靳文然的影响下勇于创新,大胆吸取姊妹艺术如评戏、皮影的精华,在唱腔和道白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总体还是没有脱离地方乡音。这一特征的存在有它的好处,即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听着格外亲切,但也有它的弊端,就是推广起来很有局限性,这也是乐亭大鼓至今未能走向全国的主要原因。

第三,乐亭大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听过京东大鼓、京韵大鼓的人如果不仔细研究,会感觉很多人唱的都一样。京东大鼓的名段《送女上大学》几乎谁唱都是一样的。而喜欢乐亭大鼓的人都知道,乐亭大鼓的同一段书或同一篇书,不同的演员演唱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其实乐亭大鼓和其他戏曲(如京剧)一样,也有着相对固定的唱腔,比如四大口、八大句、清平调等。但是每个演唱者不能死守这些套路,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有自己的味道,比如《鞭打芦花》《双锁山》等,每个演唱者都不尽相同。《双锁山》是靳派著名唱段,演唱者甚多,笔者认为靳文然、肖云霞、何建春三位老师各有特色,都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度。靳文然老师自不必说,其弟子肖云霞的演唱也明显有自己的特色,肖云霞是乐亭人,她的演唱在靳文然老师的基础上揉进了乐亭方言,有很多字的发音与其师父有了明显的不同。作为靳派第三代传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何建春老师更是勇于创新,在唱腔、节奏等很多地方都做了改进,仔细品味,何建春老师的《双锁山》已经近乎完美,一段“在那路东里,红旗下闪出大言牌一面……”越听越有味,这些都来自乐亭大鼓的灵活性。

作为一名深爱家乡传统艺术的唐山人,笔者一直致力于乐亭大鼓的艺术传承工作。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走访,越来越深地感受到乐亭大鼓的独特魅力,越来越觉得必须为这门艺术的发扬光大,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近年来,笔者牵头承接了河北省高职院校的一项课题—乐亭大鼓的传承与创新,这个团队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始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工作。

首先,我们在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横渠实验中学和横渠实验小学挂牌建立乐亭大鼓传承基地,并以这三个学校师生为基础成立了学练团队,这个团队既有大学老师、大学生、中学生还有小学生,年龄结构非常科学。

其次,邀请乐亭大鼓传承人何建春等老师开展讲座,并聘任他们为客座教授,让乐亭大鼓真正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

再次,我们集中力量走访民间艺人,搜集大量资料,编纂有关乐亭大鼓发展及传承的书籍,整理乐亭大鼓唱词,并争取集中力量录制视频且配以动画和字幕,使观众能更形象、更清晰地欣赏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

最后,我们将借助电视台等媒体,邀请一些著名的演员录制乐亭大鼓的教学微课,为这门艺术更好地传承打下基础。

笔者作为一名乐亭大鼓的爱好者,在多年来对乐亭大鼓的学习实践中,深深感到要做好对这一民间精深表演艺术的传承,需要毕一生之力,需要代代人的努力,要勤奋刻苦,要请教学习,孜孜于有形的一招一式,耿耿于无形的一法一方,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力争让乐亭大鼓这一民间艺术之花开放得更加娇艳。

猜你喜欢

理解传承实践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