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大学城建筑遗产漫步系统的行动研究及运用网络直播推广的探索

2020-10-12张嘉颖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4期
关键词:网络直播

张嘉颖

摘 要:从“北亭文物径”到“广州大学城建筑遗产漫步系统”,笔者以行动研究的方法开拓了一条在校园周边了解文化遗产的探索之路,激发大家关心和重视大学城的前身“小谷围岛”的历史记忆。近年,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笔者尝试将网络直播融入漫步系统的行动研究中,期望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拓展文化遗产推广教育之路。

关键词:建筑遗产漫步系统;网络直播;小谷围岛;广州大学城;文化遗产保护教育

0 前言

2013年,民间学术组织岭南建筑学社效仿香港“屏山文物径”的做法,发掘广州大学城(以下简称“大学城”)北亭村内仍具有一定观赏和研究价值的传统建筑、文化习俗以及历史事迹等。通过规划参观路线将零散的遗产点串联起来,在沿路作相应的知识指引,以期能在校园周边做起,向生活在北亭村及周边的人们推广一条近在身边的了解文化遗产之路,指引大家关注身边的历史文脉,并将这项活动命名为“北亭文物径”。2017年,笔者将北亭文物径的做法推广到整个大学城,以行动研究的方法,动员大学城的师生和社会人士参与其中,对大学城的建筑遗产进行地毯式的调研、对村民进行口述历史采集、举办学术沙龙、组织工作坊和导赏活动,提出以“heritage trail”为基础的“建筑遗产漫步系统”(下文简称“漫步系统”)这一整体保护与研究大学城建筑遗产的概念。“heritage trail”在国内有“文物径”“历史文化散步道”“旅游步道”等译名,笔者将这个概念译为“漫步系统”,强调动态(trailing)的意译,强调人的参与,与遗产互动,亦希望借此建立一个文化遗产教育平台,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唤起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重视。

近年来网络直播凭借其快速、便捷、生动、有趣的特点受到公众的喜爱,网络直播不只能购买各种好物还能做到足不出户云游世界。得此启发,漫步系统的行动研究尝试将网络直播融入其中,希望以更生动的方法进行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公众认识文化遗产,关心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

1 广州的大学城建筑遗产漫步系统的行动研究

漫步系统包括以建筑遗产普查为基础的“点”,以漫步道建设为载体的“线”,以遗产推广为目的的“面”,通过“点、线、面”的层层递进,以“点”串联起一条具有悠闲观赏和科普教育的“線”,再以此为依托,构建一个“面”状的遗产教育平台,开拓一条共同参与大学城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1.1 点:以文化遗产普查为基础

广州大学城的前身为位于广州市东南面的一个江中小岛屿“小谷围岛”。建设大学城前,鲜有人知道小谷围岛曾经是北宋皇家的御用狩猎场,岛上共有13条自然村,是有良田万顷、盛产岭南佳果的江中小岛。建设大学城后,岛上只保留北亭村、南亭村、穗石村和贝岗村4条。而这部分村落也随着大学城的投入使用,渐渐成了宵夜档、水果摊和出租屋的代名词。广州大学城内现存建筑遗产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7处,广州市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处,番禺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4处,历史建筑12处,更有未定级的建筑遗产多处(图1)。大学城现存有一定数量的建筑遗产,但建筑遗产点多在保留村内,且呈散点分布的特征。现存的建筑遗产有一定的保存价值,但因缺乏维护和监督,保存质量不高。如果从单点的角度来保护,很难做到系统性保护。

1.2 线:以漫步道建设为载体

漫步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遗产保护方法,与一般的单体建筑遗产的保护有着很多的共性,如整体性。漫步系统以漫步道的建设为载体来开展,因此其具有空间的线性特征,散点分布的建筑遗产需要通过串联整合,以达到整体的保护以及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漫步系统以大学城内4条自然村和中心湖为基本的空间单位,在5个片区内规划漫步道串联散点分布的遗产点,再通过串联5个片区形成覆盖整个大学城范围的漫步道(图2)。因此,在选择参与漫步系统互动时可单独选择其中一个片区游览,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游览漫步道的全线。

漫步道是漫步系统的硬件措施,漫步道的建设除了考虑其线路的规划走向,漫步道的辅助设施,如路面铺面材料、排水、照明等市政问题,还有漫步道的慢行交通设置,解说系统和标识系统也需作相应配合。

1.3 面:以遗产教育推广为目的

遗产教育推广是漫步系统所倡导的结果,点状分散的建筑遗产被线状的漫步道串联起来达到一个整体性的维护,从而覆盖到全大学城甚至是全社会对建筑遗产认知的面状的教育。

随着更多的朋友参与北亭文物径的导赏,大家普遍认同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希望笔者将文物径计划推广到更远、更大的地方,因此漫步系统的概念应运而生。至今漫步系统已有相关及延伸的成果:北亭、南亭、穗石、贝岗及中心湖漫步系统线路,大学城文物径成果报告(导赏词),北亭文物径在线地图。此外,漫步系统还通过岭南建筑学社组织了相关活动,包括大学城文物径工作坊,目的是对大学城建筑遗产点进行摸底调研并作进一步的口述历史记录,通过第一手的田野调查资料,再行整理文物径的观赏点和观赏点背后的人文故事,规划文物径的线路走向。整理和编写大学城文物径的调研报告并组织各片区和全线路的导赏活动,至今已组织各线路文物径导赏数十场,此外,还与“小谷围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北亭文物径导赏员培训计划”,以“一带多”的方式推广文物径计划,通过文物径活动传达的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及相关理念。再者,组织在校学生对北亭村内巷道门楼进行测绘,并以数字化的手段模拟复建残损的“百龄高第”门楼。笔者从参与活动者的反馈信息中看到,参与活动者均认同漫步系统相关活动能激发群众自觉关心乡村建设的价值,并愿意积极投身到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

未来,漫步系统可以承担更多的学校户外教学的任务,亦可将博物馆的概念进行延伸,将拥有不少文化遗产的小谷围岛看作一座开放式的“博物馆”,像常规博物馆一样组织公众活动,让更多的公众走进小谷围岛,了解这些“城”中的文化遗产。

2 行动研究中面临的问题

2.1 导赏环境失控

大学城投入使用以来,保留村内新建筑建设出现失控现象。因没有固定的产业为村民提供经济收入,村民为了迎合各高校师生的需要,在保留村中大量更改居住功能为商业功能,由原来的耕田变成“耕房子”,以出租屋租金为主要收入来源。曾经典型的岭南传统村落不复存在,大量建筑遗产被有意识地更改甚至拆除,建筑遗产资源流失的速度越来越快,村民归属感被削弱,在经济利益诱导下村内传统建筑逐步消失,传统村落的形象更难保持。而新来到岛上的师生和参观者面对贫瘠的历史信息,更难激发其认同感。这些匿藏于众多出租屋中的建筑遗产如沧海遗珠,低调得鲜为人知。

2.2 偏安一隅导致参与对象局限

因小谷围岛位于广州城东南,距离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且到达交通有待发展,因此共同参与北亭村的行动研究多为大学城的师生。若举办活动的时间是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城外人员基本无法参与,节假日的活动城外人员参与度有所提高,但普遍反映前来大学城参与活动花费时间较多,路途艰辛。再者,村内的遗产点分散,导赏时间相对较长,如遇上天气炎热或者雷雨天气,体验效果会大打折扣。且村落中多以民居祠堂为主,有效地规避导赏类型的同質性所带来的沉闷,也是未来漫步系统需要继续打磨的地方。

3 网络直播技术运用在漫步系统的可行性

3.1 网络直播给漫步系统行动研究的新启示

漫步系统的行动研究一直以现场活动为主。正如上文提到,场所的局限性会影响导赏的组织和效果,导赏环境遭到破坏,导赏点通达性出现偏差,这些都会令导赏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受活动组织的时间和大学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影响,使导赏活动参与度较低。

近年,由国家文物局带头,各地文博组织尝试把新媒体运用到文物保护和宣传的实践中并已取得一定的经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快速和便捷的特点带领文化遗产传播进入数字化传播时代,这给更多的公众了解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渠道。如今多家博物馆正在尝试直播导览,以“云”导赏的模式,通过数据采集设备采集现场实时的音频和视频,通过网络直播软件上传到网络,用户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收看直播,了解不同空间的文化遗产。

3.2 网络直播的优势

通过网络直播进行文化遗产展示,为更多人民群众认识身边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数字化传输为文化遗产创造新的展示和传播途径,这是一种新尝试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其优势表现在:一是突破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的时空限制,网络信息分享有随时随地的特性,使用直播在导赏活动中,公众可足不出户便能参与导赏。且参与时间灵活,如错过直播观看,还可以通过重播功能回顾内容,节省公众参与时间。二是通过网络传播使公众参与规模增大,导赏活动的发布通过社交媒体和社交软件的传播,宣传速度更快,同时也会通过群体传播令更多人了解活动资讯。三是网络直播导览可通过声音、实景和讲解生动地呈现,为公众提供场景实况的体验。四是实现实时互动交流,网络直播有弹幕这一实时互动功能,在导赏直播中可通过弹幕对导赏员提问题或在弹幕中进行交流互动,增强导赏的新鲜感和参与度,为活动带来更多的趣味性。

3.3 网络直播运用在漫步系统的发展展望

2020年初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众人生活,博物馆暂停开放,公众活动也随即停止。尽管受客观条件所限,但多家博物馆纷纷通过网络直播带公众“云”游博物馆,公众反响热烈,网络直播也逐渐作为一种工具承担了更多的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的责任,加上网络直播的使用门槛低,方便又容易操作,可作为一种常态模式推广。漫步系统中涉及的遗产点较多,各条线路位于村落间,村落道路错综复杂,公众独自前往寻找颇有难度。通过网络直播,只要跟着镜头便能走访大街小巷,还有导赏员配合着讲解,公众可随时对内容作出提问参与直播活动。

当然,运用直播在漫步系统的行动研究中还需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要加强文化遗产点的再研究,夯实学术基础,深挖文化遗产点背后的资源与价值,只有导赏员做好了自身的输入才能更好地向公众进行输出。二是再对线路进行打磨和精练,直播时间控制在1~2小时,避免因时间过长而分散公众的注意力,每期直播选择的遗产点不宜过多,控制在3~5个,遗产点的空间位置应尽量相近且类型尽量避免重复。三是直播设备的使用应做好准备,使用像素较高的摄像头保证画面的清晰度,直播前需提前调试好直播软件和网络,直播时使用稳定器避免画面摇晃。四是网络直播除了运用在导赏中,还可以尝试多样的直播内容,如导赏员培训课程的直播,村内端午龙舟赛等民俗活动的直播,村民展示珠绣手工艺的生活直播,学生在村内写生、测绘、拍摄素材的记录直播等。

4 结语

漫步系统通过“点、线、面”层层递进的手法,通过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结合研究,是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方法。而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为漫步系统加入传播学的新思路。将网络直播结合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推广是一种崭新的尝试,能为以往文化遗产研究低调、沉闷的氛围带来新的风气,为文化遗产保护增添新的技术方向,也为文化遗产推广开拓新的渠道,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岭南建筑学社.北亭文物径 成果报告[R].广州:岭南建筑学社,2013.

[2]曾应枫.小谷围[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04.

[3]白莹.浅析博物馆对新媒体的应用—以网络直播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7(1):71-74.

猜你喜欢

网络直播
从互联网络视频直播看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发展
网络经济中消费特征及消费心理的分析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网络直播的发展研究
网络直播管理不能留有“模糊地带”
媒介时空观下的网络直播研究
从新媒体艺术角度浅析网络直播的娱乐创新
从网络直播看电视台如何利用粉丝经济扩大影响力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