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问题研究
2020-10-12沈萍周文娟
沈萍 周文娟
摘 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金湖县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不高,缺乏整体规划;专业设置分散,缺少专业集群发展理念;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缺少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因此,金湖县中等职业学校应采取三项措施:紧跟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依据县域产业结构分布格局,规划设置专业集群发展;构建多渠道人才培养通道,提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产业结构;产业转型
基金项目:2019—2020年度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重点资助课题“新时代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以金湖县为例”(项目编号:XHZDZZ2019012);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自筹课题“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县域产业需求对接实践研究——以金湖县为例”(项目编号:ZCZ25)
作者简介:沈萍,女,江苏省金湖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周文娟,女,江苏省金湖中等专业学校机电部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教学平台及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07-0123-05
《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文件提出,到2030年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高新技术技能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中职学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紧跟产业转型发展进行“升级”,规范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培养新时代下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工人。以江苏省金湖县中职教育为例,本文分析了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一、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金湖县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金湖县是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县,县域人口37万,县域经济欠发达。江苏省金湖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金湖中专校)是县内唯一一所中职学校,金湖中专校的专业设置能否与县域产业结构相适应,人才培养质量及规模能否与新时代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不高,缺乏整体规划
一是专业设置数比与产業结构比吻合度不高。近五年来,金湖产业结构持续保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见表1),金湖中专校在专业设置上,第二产业相关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县域第二产业逐年发展的良好态势,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较多,占比明显高于第三产业。为顺应经济产业“调结构促优化”转型升级的要求,金湖中专校专业设置亟待调整。二是专业设置分布与产业结构布局吻合度不高。金湖县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连年增加。金湖中专校开设第一产业相关专业为现代农艺技术、淡水养殖两个专业,招生对象为青年农民,专业更新速度慢,难以适应高效农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金湖县第二产业稳步发展,工业专业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产值连年增长,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上升。2017年,金湖中专校开设4个第二产业相关专业,2018开设3个,2019年开设2个,专业设置连年减少,专业建设不强,与产业结构布局吻合度不高。三是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吻合度不高。近年来,金湖县产业结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其中,传统铸造、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医药日化、仪器仪表等五大主导行业进行智能转型,全力推动“金湖制造”向“金湖智造”的战略转型,智能化产业工人需求量较大[1]。但是,金湖中专校专业设置情况变化不大,特别是2016—2018年,仅在会计、计算机、机电等专业增加了中高职衔接“3+3”项目,专业设置布局没有改变。2019年学校增设“汽车车身修复”专业,但当年未招到生源。金湖中专校专业设置的“先进性”与新时代背景下县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能同频共振,所培养的技术型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当地产业人才需求。
(二)专业设置分散,缺少专业集群发展理念
近五年来,金湖中专校专业设置数均在13个左右,专业“小而全”,但可圈可点的专业较少。以金湖中专校2019年专业设置数为例,开设13个专业(见表2),但实际开设10个专业。其中,第二产业涉及的专业大类仅有“加工制造类”,设置专业为机电技术应用和数控技术应用,共招生38人,招生数占2019年学校招生数的13.6%。规模较小,专业集群发展较为困难,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受到极大限制。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大类为6个,其中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体育与健身类各设置1个专业,共设置9个专业,专业设置分散粗放,教学资源投入过度分散,师资结构老龄化严重,实验实训设备缺乏且利用率不高,学校软、硬件资源较难整合。
(三)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缺少创新人才培养成效
金湖中专校办学形式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多渠道,但是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首先,20多年来,金湖中专校连续开设对口单招班级,其中,2017年、2018年、2019年针对对口单招开设的专业分别占学校专业总数46.2%、50.0%、45.5%,就读学生数占比高达71.4%、68.8%、73.6%。2017年以来,对口单招本科达线数为零,对口单招人才培养层次有待提高。可见,金湖中专校并没有形成对口单招的特色。其次,近年来,金湖中专校与省内多个高职院校开展现代职教体系高职衔接“3+3”合作项目,但双方在教学、科研、实训等过程中互动较少,实际衔接升学率不高。再次,中专类专业设置缺乏统筹规划,缺少与金湖县特色、传统产业匹配的专业,在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教等方面缺少深入研究,专业发展没有形成品牌特色,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专业设置优化路径
(一)紧跟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适时调整专业设置
1.加强县级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规划县域职业教育发展顶层设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中,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当前,金湖中专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专业设置与县域产业发展转型期产业结构吻合度不够紧密的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工作,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师资招聘等方面有所倾斜,特别要扶持中职学校在县域产业转型发展期与重点产业对接的专业设置,对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和税收方面的红利。
2.发挥教育主管部门指导职能,把控好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关。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通过行政许可、社会认可和舆论监督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进行宏观管理与调控,实现总量控制[2]。对产业需求不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加以限制与调整,例如,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中会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在审批招生规模上予以缩减。根据金湖县第二产业布局调整,引导中职校优先开设与第二产业相关的急需专业,如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金湖县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日益发展,可以扶植发展“农产品质量检测与管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等新专业,填补第一产业中农业转型发展所需人才的空白。
3.强化中职校办学主体作用,主动对接产业结构转型变化,适时调整专业设置。首先,金湖中专校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要有明确的发展思路,确定人才培養方向,规划、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确保专业设置与县域产业结构的吻合度。其次,学校要与县发改委、人社局、统计局、工信局等多部门保持信息畅通,及时了解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企业产业发展动态等信息,加强调研,从供给侧角度,及时掌握县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和供给情况,及时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
(二)依据县域产业结构分布格局,规划设置专业集群发展
成立以分管校长牵头,由招生就业、教学管理、专业部等部门组成的调研小组,对金湖县三次产业结构布局进行调研,并形成科学有效的调研报告,为金湖中专校专业设置提供科学依据。
1.调研金湖县产业结构布局,掌握三次产业内重点产业集群。“十三五”期间,在第一产业中,休闲观光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势态较好;在第二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较为突出,从配件制造向整机、成套系统升级,智能化生产加快,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等产业集群式发展。其中,石油机械、采矿机械、渔业机械及卫生巾设备产业规模和效益大幅扩充与提高,引领着传统产业的发展。在第三产业中,全域旅游得以全力发展,打造“杉清水秀、为荷而来”的品牌效应。金湖县产业集群发展,县域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了更多就业创业的机遇。
2.科学规划专业类别,专业设置集群分布。金湖中专校应根据县域的产业比重、产业集群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办学能力,调整专业布局。首先,科学规划产业类专业大类设置。金湖县初中毕业生源较少,专业设置大类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根据县域产业集群大类开设相关专业设置大类。其次,根据产业集群中相关领域,结合学校师资、设备,围绕重要产业设置和培育重点专业,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以重点专业为核心专业带动相关的专业群发展。例如,对应县域第三产业,可以聚力全域旅游,开设旅游服务大类专业中“集旅游、休闲、餐饮一条龙服务”的专业集群。
(三)构建多渠道人才培养通道,提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
专业设置应瞄准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结构和层次要准确,办学实效和成果要显著,只有这样,中职校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1.深化产教融合,做强、做优、做特色专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同时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新发展、新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3]。其次,教学模式与培养模式融合。实行行、企、校协同育人,深入推行现代学徒制,试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改变原有“师带徒”的模式,推行企业真环境、真实训,从而实现中职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融合。
2.宽口径、高标准、精细化,开启学生升学通道。一是提高对口单招学生本科升学率。对口单招部要强化管理,细化落实,组织教师认真研究单招考试大纲,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学习。二是提高“3+3”转段学生比例。对于中高职“3+3”分段培养专业,学校要主动对接合作院校,在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实训实习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双方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学生顺利转段开启通道。
新时代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职学校应主动适应县域产业发展需求,找准办学思路,专业设置要应需而变,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并动态调整、实时优化,实现与产业发展协调互动[4]。中职学校要深度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金湖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金湖县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9]. http://www.jinhu.gov.cn/col/1484_631174/art/201910/1570608559761cTkAbN79.html.
[2]尹伟民,王方,刘克勇.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预警报告(2016年)[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412.
[3]何文明.产教融合的关键是要素的融合[J].江苏教育,2019(20):42-43.
[4]崔岩.创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EB/OL]. [2020-05-2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8/zjjd/201905/t20190529_383635.html.
[責任编辑 刘素萍]
Research on Specialty Sett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 A Case Study of Jinhu County in Jiangsu Province
SHEN Ping, ZHOU Wenjua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pecialty setting of Jinh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re: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specialty setting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not high, and lack of overall planning; specialty setting is scattered and lack of specialty cluster development concep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obvious and lack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effect. Therefore, Jinh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county, timely adjust the specialty settings, plan and set up specialty cluster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unty industrial structure, build multi-channel talent training channel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pecialty set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