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老机构中康复服务细分市场的进入策略

2020-10-12张良

中国市场 2020年23期
关键词:市场环境未来趋势养老机构

[摘 要]文章以养老机构开设康复服务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市场环境、进入路径和前景展望等方面,明确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康复需求侧重点,分析影响医疗机构开设康复服务的六大要素,进而对开展康复服务提出建议,为养老服务和康复服务的从业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养老机构;康复服务;市场环境;六大要素;未来趋势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3.001

国家层面的大健康产业布局,医、康、护、养缺一不可;康复服务发展迅速,市场容量不断增加,老年康复市场方兴未艾;面对医养结合的大趋势,康复服务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养老机构需要新的业务增长点,满足老年人的品质健康需求。这些都为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 康复事业的发展:从残疾康复到全面康复

康复专业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逐步受到业界和社会的重视。真正使康复服务走向应用领域,一般认为是从中国的关爱帮助残疾人开始的。从残疾人权益保障开始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体系,进而逐步扩展至运动康复、老年康复、急性期和急性后期康复。

中国康复事业发展的特征如下。

第一,从被动康复到主动康复,从事后补救更多的强调事前预防。随着人们对于康复的价值和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入,事后补救作为传统康复的业务继续发展,而通过康复服务达到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需求逐渐产生,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市场。

第二,康复服务与其他业态联合,在局部细分市场打造品牌特色成为时下流行的做法。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康复服务与养老相结合,重在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成为“医养结合”的主力模式;二是康复服务与孕产相结合,延伸“月子会所”的服务,满足育龄女性的需求;三是康复服务与辅具制造研发相结合,抓住终端用户,以更好地完善产品体系。

第三,从医疗机构康复走向社会化康复。康复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再限于医疗机构,各类投资主体纷纷开展相应的专业服务,如儿童认知听力康复、专业运动员损伤康复、认知障碍康复等,成为社会办医所青睐的方向。

2 中国养老机构提供康复服务的市场环境

2.1 康复医疗市场潜力巨大,千亿规模指日可待

中国康复市场需求巨大,预计2022年,康复医疗的市场规模将达1035亿,年增长率将达21.91%,保守估计,我国需康复人口超过1亿人。

我国需康复人口主要来自四大群体:残疾人群体,我国现有残疾人总人数为8502万人,按照《“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提到的残疾人基本康复率达到80%的目标,意味着将有6000万人的残疾康复需求;老年人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其中患有各种慢性病并有生活能力障碍需要康复的老年人多达1亿人。慢性病患者群体,慢性病患者在我国有2亿多人,除去老年慢性病人群,需要康复服务的人数约1500万人。因交通、工伤事故及其他伤害事故致残的伤残者,每年新增人数约为150多万人,这当中大部分伤残者需要康复服务。

2.2 慢性病患病率和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的提升

从2017年中国城市医院出院疾病构成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呈高发态势,尤其是腦血管病、心脏病、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等慢性病。

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增高,老龄人口疾病谱的改变和老年人群自我保健意识的逐步提升,使得慢性病康复需求逐步扩大,加上原有慢性病致残带来的需求,慢病康复即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2.3 专业康复机构与养老机构中的康复服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当前,养老机构普遍开展康复服务,但在具体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上却各有侧重。根据实践观察,专业康复机构以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为主,而在多数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康复医院的除外),提供的康复服务更多的体现为“应用康复技术改善老年人生活能力的服务”。见表1。

2.4 养老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更加关注入住老人对康复的内在需求  从需求端看,老年人常见病的患病情况,如高血压、退行性骨关节病、脑血管病、骨质疏松症等是困扰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问题,因此对于运动功能训练、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和健康教育等需求比较多。

从供给端看,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更多的偏重于老年人日常所需特别是与日常生活功能相关的项目。

一项调研显示,在开设康复服务的71家机构中,康复辅助器具提供、健康教育、ADL评价与训练、心理评价与康复服务开展比率较高,分别是87.32%、85.92%、84.51%和84.15%;言语康复训练(43.93%)和运动康复训练(59.15%)开展情况较差;而中医康复(66.2%)和物理因子治疗(73.24%)居中。

2.5 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5.1 理解客户的身体

养老机构收住的老人,基本都存在着一定的生活障碍,包括身体功能障碍与精神功能障碍。入住时,机构往往会给老人做基础评估,但这种评估多用于评定老人的护理等级.康复中的评定则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入住老人的身体状况。

2.5.2 帮助客户预防疾病

养老机构开设康复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或者说有别于康复医院和康复诊所的一点就是“康养合一”或是“康住合一”,这是养老机构开展预防性康复服务的先天优势。

2.5.3 延缓身体功能退化

康复对延缓身体功能退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已经是业内的共识。在实践中, “失能”,特别是“半失能”的判定不应是静态的,很多缺失的功能难以复原,但是康复可以让现有的功能缺失得“晚”一些,避免成为永久性缺失。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其落脚点不仅仅是为康复而康复,而是最大限度地维持生理机能,获取更好的生活品质,以“康”促“养”。

2.5.4 让客户回归生活

医院中的康复治疗多半是以排除脑中风、脊椎损伤、骨折、外伤、风湿等疾病带来的障碍,并恢复其原有的功能为目的。养老机构的入住对象,更多的是功能难以改善的入住者,则服务重点要定位于维持现有的身体机能上,优先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如饮食、排泄、更衣、沐浴等)。养老机构的工作内容中,生活协助的色彩较为浓厚,可以将照护行为与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相融合,把单向的照护服务转化成为“促进老人自理的照护”将是未来的照护发展的方向。

3 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的困境与难点

尽管康复服务是大健康产业政策的鼓励方向,市场前景广阔,但就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的落地运营而言,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境和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3.1 支付的不确定性

虽然政策的总体方向上是积极鼓励康复,并逐步和医保对接,但各地落实程度不一,部分地区对康复医院或康复机构实行医保总额封顶,以达到控制医保费用支出的目的,导致康复服务在医保体系内处于边缘地位。换言之,在康复领域,尤其是老年慢性病的康复服务仍然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自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医保在控费总体趋严的大势下,有可能会将一部分长期住院的病源挤出,这样一来,康复机构和医康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将获得发展的动能。

3.2 康复人才的缺乏

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约0.4∶10万,而发达国家该数据则达到5∶10万,两者相差12.5倍。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我国二、三级医院共需要康复医师5.8万人,治疗师11.6万人,社区综合康复人员需要90.2万人,是现有康复人才的10倍以上,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巨大的人才缺口面前,康复人才更多的青睐去大城市公立医院康复科工作,其次是到专业康复机构,到养老机构工作并非其首选。

3.3 公立医疗机构和其他康复机构的竞争

一方面,政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通过开办康复医院弥补医疗服务的空白;另一方面,政府也在鼓励大城市的一、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甚至政府投资兴建三级康复医院,公立医院在市场上非常容易获得竞争优势。这对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 影响养老机构开设康复服务的六大要素

4.1 场地因素

根据《康复医院建设标准》《综合医院康复科建设标准》和《康复中心建设标准的要求》,在不设置康复床位病房的前提下,至少要保证500平方米以上的面积(大约能开展1~3项康复服务),有一定的品质需求或拟开设康复项目较多的,大约需要1000~1500平方米的面积。如需开设病房,按最低标准20张床计算,约需要1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4.2 人员因素

在当前康复人才缺乏,康复人力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养老机构参照康复中心的标准建设康复服务部门(机构)是一个比较适宜的选择。

在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的投入中,除了前期的场地和设备等一次性投入外,最大的成本就属人力成本了。按照50张床位的设置,每年的人力成本约在293万~573万元,考虑到加上药事、检验等其他辅助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外部专家的费用,综合估计每年的人力成本约在350万~700万元。

在实践中,由于老年慢病康复需要大量的作业治疗,养老机构可以将护理员培养成为能够协助康复治疗师进行辅助操作的助手,达到降低人力成本的目的。

4.3 学科因素

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养老服务与康复服务的衔接;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康复服务的收益。前期的服务内容一定要聚焦,保证在一两项服务的技术上做精做深,拒绝大而广。随着政府和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重视,2010年以来,累计共有29项康复项目纳入医保。

4.4 运营因素

运营因素包括入住老人对康复服务的付费意愿(医保政策的应用)、客流导入(外部转诊和内部导流)和内部管理等。其一,随着政府和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重视,目前共有29项康复项目纳入医保,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客户的付费能力。其二,民政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在脱贫攻坚中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有长期照护需求和意愿的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服务”。养老助残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将带来更多的市场空间。其三,康复机构的运营要比养老机构的运营更加复杂,开业前许可审批需要的资质和条件更加刚性,开业后的医疗质量控制、医院感染监控、医保总体控费、医疗差错防范和医疗意外处置等环节,对专业化分工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5 设备因素

按照《康复医疗中心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设备配置包括两部分:一是参照一级综合医院配备基本设备;二是专科设备,根据康复医疗服务的专业设置配备。见表2。

4.6 资源支持因素

养老机构中的康复服务,在满足入住老人和其他潜在客群康复需求的基础上,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医疗平台联结机构内外。这就需要运营方拥有强大的支持资源,包括医疗专家资源、医疗急救资源、人才培训资源等,形成合力为康复服务提供支持。

5 康复服务的未来趋势:以品牌和运营成就健康综合效应  如前所述,尽管康复服务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但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律看,康复服务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特别是,康复服务作为养老机构由单一照护服务向综合健康服务升级的重要一环,也是各级各类养老服务主体必须要上的一堂“必修课”。综合政策方向、产业发展和落地实施的角度,对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提出以下建议。

5.1 选好康复进入的细分领域

初期可以以“轻康复”为切入点,选择设备投入少、消费价格不高且位列医保报销范围的项目,如辅具使用、 ADL评价与训练、中医康复、物理治疗等;后期必须要逐步建立完善专业的康复服务体系,特别是要结合养老机构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认知康复和运动康复等,真正把康复服务与养老服务融合。

5.2 培育自身的机构运营能力

康复机构作为医疗机构的下游,康复医疗最大的市场仍然是获取其他大型公立医院的转诊病人,这就要求康复机构既要重视医疗机构转诊,同时也要培育自身的获客渠道,预防大型医院发力康复市场而带来的冲击。

5.3 锻造专业稳定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康复服务的关键,和君健康养老事业部的调研显示,多数机构在未来对康复人才有大量的需求(71%),其中以本科生为主。养老机构相对于医院和专业的康复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往往没有太多优势,这就需要从整体战略着手,构建长远的人才发展平台。

5.4 康复价值内化于健康成效

由于入住老人及家属对康复服务认识的不够全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康复服务的付费意愿。开展康复服务,一定要把康复服务的价值变成直观可视的,把康复的费用打包融合在护理费中,把康复服务结果上升到综合健康成效方面。

5.5 以对外合作提升品牌价值

康复服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操作性的服务,技术含量相对不高,但需要成熟和标准化管理体系。国外成熟的康复模式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与知名康复服务机构合作引入技术、设备和管理体系,能够迅速地提升康复服务的水平,同时也利于品牌形象的提升。

5.6 广泛应用信息和智慧康复

腦机接口技术(BCI)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VR)为康复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应用场景,也为精准康复提供了技术基础。未来,数字化的精准康复医疗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迪.康复治疗专业人才不足成短板[N].工人日报,2017-11-12.

[2]王烁.我国康复医疗成难以回避短板[N].经济参考报,2017-09-15.

[3]张瑾.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C]// 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7—2018),2018.

[4]张良.进入康复领域业务的路径[J].城市开发,2019(8).

猜你喜欢

市场环境未来趋势养老机构
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