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建构与协同共进研究
2020-10-12王晓梅
摘 要: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当下面临的困境,考虑将原本分离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予以融合,因为二者都依托于马克思主义中“全面的人”的理论基础,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互补性。基于此,论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只有将二者相融合,才能获得最大的科学效率与实际成效,并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出了二者双向建构与协同共进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建构;协同共进
基金项目:2019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建构与协同共进研究”(项目编号:Y201942925);2019年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青年专项一般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KY2019061)
作者简介:王晓梅,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08-0062-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处于推动发展的第一位阶,是支撑起现代化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关键性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及了“创新”一词五十余次,充分说明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与时代常态。发展并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提升高等教育层次必不可少的环节与组成部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以思政工作统领教育全局,要以思政教育普及教学全过程,达到全方位的教人、育人效果”,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统领且贯穿于整个教育领域。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双向建构并探讨其协同共进,既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者的殷切希冀,也是二者未来发展路径的必然所向。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模式与理论的具体应用、问题分析与提供对策建议等。关于其教育模式的问题,一方面,学界以不同高校的切身经验与教训为素材,梳理并分析了多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与方式[1];另一方面,从理论上探索了一些有价值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2]。对于理论的具体应用,有许多学者依托不同学科的多层次视角,将创业识别、创业发展与盈利、个体价值的实现、自我满足等理论引入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3]。在分析问题与提出对策上,学者研究的重点一般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宏观路径与具体策略,先注重多视角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4],后提出可供借鉴与参考的建议与对策[5]。
其中,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为单薄,分布也较为分散。例如,有研究从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行阐述,将之解释为提高大学生能力培养水平、缓解就业压力等[6];有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入手,用二者的融合和联动关系强调它们之间的共生互促、协同创新[7];也有研究从目标的选取与获得、作用的产生与效率、教学的展开与深入三个方面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互联[8]。在探讨如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上,有研究提出,可以鼓励学生着手于自身的创新创业,培养学生创造力、涵养与其他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9];有研究提出,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建设三个路径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融合[10];也有研究认为,要树立相互促进的教育理念、打造相互结合的实践平台、培养相互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推动两种教育形式的有机融合[11]。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纵观国内专家及学者的研究情况,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较少,大多集中于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增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的研究也并不系统,仍然存在二者“貌合神离”“面和心不和”的困境,因而无法真正有效地让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建构与协同共进的深入研究与系统分析,可以在融合互促的基础上推动二者各自理论的发展。一方面,能以相对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建立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炼新的教学内容与实践体验,进而对其模式、方法等进行革新,最终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教育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对于“创新”一词,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概论》中将之解释为“创新包括生产要素的创新、生产条件的创新以及二者在生产体系中结合的创新”[12]。对于“创业”一词,解释众多,《辞海》将之解释为“开创基业”。一般可以指代三类情况:一是指基业在开创初期必须面临极大的苦难;二是指開创基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重大的价值;三是指在前人现有基础之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而将二者结合到一起,形成“创新创业”一词,则是中国人民伟大的理论创造[13]。在创新与创业词义学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吸取西方的先进经验,早在2002年就有学者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14]。201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解释为“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宏观战略匹配的新教学领域。”
从内涵上看,创新创业并不是创新与创业两个词语的简单结合,而是在我国客观的情况下,为了满足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探究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提供复合型人才的一个系统性概念。它的核心理念并不是科研者(创新的结果)加上企业家(创业的结果),而是让创新与创业相互进行作用,使二者形成“1+1>2”的最终结果。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开创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体。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层面是否成功,依赖于学生最终在创业层面的实践检验,而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层面的延续又取决于创新层面的实施效果。
不同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年轻,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具有悠久的历史,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5]。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为基本内容,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道德涵养为根本目的,以提供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现实目标的教育活动。由于它必须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轻、新潮、勇敢等特质),因而它必须不断调整,以发展与时俱进的教育原则、路径和手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这一经典论述深刻地说明,人发展自身的最终目的是从个体特质到社会属性再到精神层面都获得丰富、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也是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最终目标。传统教育容易将学生个体统视为没有差别的个体而忽视了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需求差异。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例,教育者容易注重传授创新创业技能,而将学生的内在塑造留给其他教育学科。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应该在注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其中核心部分就涉及个体的价值观建立、内涵塑造等,如对资本主义的正确看待,对自由主义的理性思考等。价值观与内涵并不是一个或者一些实体,而是主体对客体利用关系的一种反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地认识这种关系与反射,辩证地看待实践与理性的关系。换言之,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参考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论述,学生首先应当具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而这一目标必须在充分考虑客观特征与社会价值之上,选择为人类的福祉事业而献身。反馈至自身,自身的索取是人类的天性,是不能否认的,重要的在于自身索取与社会奉献的辩证统一,只有有价值的社会奉献才会对个人产生积极作用。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本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真正激活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力,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向着对社会有益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屈从于个体一时的冲动与需求。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回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性与多样性,因此,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这一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秉持实事求是的正确出路。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纵览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献,有相当多的学者都提到了当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过度强调创新创业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个体回报,缺乏精神内涵的正确引领[16]。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是,片面地注重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动机培养和参与热情,强调创业技能的培养、项目的选择和效益的实现,却忽略了最为根本的创新创业信仰问题。所以,当面对与创新创业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相应的急功近利、盲目创业等问题时,就没有真正有效的手段予以解决,只能简单灌输甚至听之任之。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形成有组织的创新创业凝聚力,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共同价值观,并最终帮助学生铸造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信念与风貌风尚。
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在具体创业目标的选择上,也缺乏正确的导向,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容易被短视的逐利思维所禁锢。这就使得在未来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容易过于关注自己的目标能带来多大的效益,从而忽视其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甚至追求一些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缺乏核心价值理念的创业道路。创新创业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自我能力提升,更不可以接受弄虚作假的成绩,必须以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不断鞭策自己。但一些学生因为创新创业目标的选择错误,导致其拒绝正确的创业理念。相较于创业技能,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创业目标可能是当下创新创业教育最急需的一项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识导向、经历长久历史考验的三观来帮助学生,以正面的力量协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创业目标,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创业之路。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党和国家坚持并宣扬的思想理念予以结合,必须毫不怀疑地遵循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必须以良好的精神信仰注入原动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创新创业教育优化自身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必须有学校、学生与其他主体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其他主体的参与作用,从而规范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不会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由于它是一门建立在各类实践之上的教育学科,不可避免地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助与补充。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一门简单的、传统的“课堂上”的课程,它更多地表现为现实中的实践活动。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它所揭示的目的、原则、方法与其他内容都是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改善自身、丰富内容的重要源泉。如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关系就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大区别,有着启人心智的发散性,如果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一定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走上更高的台阶。
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还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三种新的宝贵理念,分别是创新理念、团队合作理念与风险预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以创造性的态度来执行创造性的工作,而这种创造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反对教条主义与固步自封的方法态度,要求从思想上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除此以外,创新创业教育还强调团队合作理念,这是因为团队合作可以将“单个大脑”转变为“云大脑”,从而最终形成一个具有极强的工作效率、团队凝聚力的组织。我党强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工农联盟的方式夺取了全国政权,但在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团队合作被放在了个人素质考核与增强之后,很难在共同理念与信仰下真正实现个体的实质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辅助学生完成特殊团队的组件,形成关系融洽、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强调意识层面的风险预防,还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在当下,我党与意识形态碰到的矛盾与阻碍可能是以往所预料不及的,因此它不仅需要在社会秩序上的风险预防,更需要从思想根源上对各类风险进行预防。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得学生能客观而正确地认识和规避风险,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并不是一种异想天开的空中阁楼,具有可行性,具有扎实的基础。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原则,引导学生追求社会主义理想的教育,它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台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满足创业需求,也就是要求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创新创业需要学生在深入掌握各类专业技能以外,还需要端正三观,以理性的思维看待问题,坚持良好的道德、培育优秀的素养,并将个人需求与社会价值贡献相结合,最终成长为符合时代标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二者在以内涵养成乃至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上是高度一致的,只有思想政治良好的学生才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地开创自己的事业,最终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共通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教育者将全面、广泛且具有包容性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与道德观传授给学生[15]。具体而言,世界观是在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指导下对自然世界与社会结合的认知,正确的世界观必然要求学生科学、准确地把握自然与社会的客观规律与发展趋势;政治观是在清楚认知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党的路线、国家方针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人生观是理想信念在具体生活中的映射与转化,需要将个人的满足和被尊重与社会价值的风险予以辩证统一;法治观是对纪律与自然的辩证认知,法治观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广泛、理性地参与法律与政治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身的义务;道德观是在继承集体主义的传统下,以热爱集体、团结群众、诚实守信为内容的文明观。这些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是共通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驱动学生打破平淡、迎接挑战的激情。但创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任务,除了应对各种风险,还需要解决各种内心不足。只有科学的世界观与正确的政治观,才能确保学生抓住时代机遇;只有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确保学生不至于迷失在创新创业的大浪淘沙中;也只有充分的法治观与良好的道德观,才能确保学生在正确的“道路”、而不是在投机取巧、违法乱纪、见利忘义的“道路”上创新创业。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不同态而同质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堅持实用与理性、系统与交叉的统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社会客观状态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但是,无论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转变,最终都统一于人这一主体。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归根溯源是以人为本。而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关注知识技术层面的教授,也要关注实践层面的锻炼;既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独立个性,也要关注社会层面的宏观问题。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也是以“学生”这个人为核心的,它在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与完善自我,既解决了学生面临的择业、创业的选择问题,也使学生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最终以主人翁的姿态与使命感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是互相补充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可以被理解为对个体产生个人与社会层面的积极效用。从个体功能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异想天开或者盲目的偶像崇拜,而是使学生与客观规律保持一致,既服从生存法则又具有更好的发展状态。从社会功能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纠正、约束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在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上推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用可以归纳为顺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和民族提供创造性的复合人才。它虽然较多地表现为创新创业这一层面的内容,但贯穿其中的仍然是文化繁衍、技能传承、知识创造等内容。在个体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层面,创新创业教育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效用的本源属性是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正确、目标科学、价值理性、动力充沛;创新创业教育帮助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科学、创造和针对属性。
五、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构建与协同共进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方案》等文件中都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如将二者融合,可将之分为双向建构与协同共进两个层面。当下,我国教育可以做得更多的是双向建构层面,并在协同共进层面予以展望。教育者应当高屋建瓴,从复合型人才这一根本目标着眼,在目标引导与发展原则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置于首位。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建构与协同共进而言,最为基础的是以学校为代表的教育软硬件的提升。由于涉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自校领导至各学院(包括但不限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负责人应当共同组建建设小组,根据自身学院的不同特点,注重不同学院之间的双向与多向联动,协作实施相关教育的改革工作,要自上而下,从学校的顶层设计到下属配套组织、制度实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耦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上,需要将两方面的教育内容相互渗透,强势推动价值教育带领技能教育。一方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渠道的拓展,如在通识教育当中充分接纳创新创业教育;另一方面,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铺设,注重培养坚忍不拔、信仰坚定的内在素质。此外,还要改革考试方式,尽可能地以多元化的、注重素质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建构与协同共进的路径多种多样,其中,实践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重视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传统,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实践教育是极其匮乏的。可以考虑让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创新创业教育各级实践训练项目和相关支持体系,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设计、孵化与发展等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法治观、道德观与人生观。在现有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中,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加入思想政治考核的考量和分值等。同时,教育者可以考虑在积极建设大学生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基地的同时,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并将二者进行部分合并、共同运行;考虑多举行具有明确价值指向的创新创业大赛,如曾经举办过的“走进延安”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既帮助了老区人民创业,又给予学生以思想上的洗礼与升华。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建构与协同共进离不开可以真正推动其发展的专业教师队伍。在当下,我们还缺乏足够数量且同时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相关规律、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因此,我们急需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既能对学生进行有明确思想政治导向的创新创业知识教育,也能针对立志创业的学生进行分门别类的专项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武贵龙.依托园区谋发展,激情创业显成效——江南大学“园区助推型”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3):12-13.
[2]曾尔雷.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6-29.
[3]葛建良,叶伟巍.基于企业成长理论的创业教育模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58-61.
[4]黄兆信.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7):45-47.
[5]高文兵.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9-50.
[6]艾軍,邹金成,罗二平,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92-94.
[7]宋妍,王占仁.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3):141-144.
[8]张秀丽,武毅英.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互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7):42-46.
[9]李春琴.中国创业教育十年研究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10(9):199-203.
[10]刘献君.在不断研究探索中深化大学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7(6):8-12.
[11]薛向东,李斯,樊庆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0):169-171.
[1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5.
[13]石国亮.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65-68.
[14]李昌义,杨建华,邓忠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设想[J]. 发明与革新,2002(6):22.
[1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174.
[16]严毛新,徐蕾,何扬飞,等.高校创业文化的内涵、价值及培育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3):61-65.
[责任编辑 曹 稳]
Research on Two-way Construction and Cooperative Progr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Xiaomei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nd the current predica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consider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originally separat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cause both rely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mprehensive people" in Marxism, which are consistent and complementar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only by integrating the two can we obtain the maximum scientific efficiency and practical effect,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two-way construction and collaborative progres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wo-way construction; cooperative pro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