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融”模式 追求“合”境界

2020-10-12孙煜

职教通讯 2020年8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中职学校探索

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是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中职学校在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存在合作资源匮乏、学生能力不足等问题,以致于产教融合的推进困难重重。以常州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对中职学校在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中的不断尝试与实践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形成多元发展、具有特色的中职学校产教融合的新模式。

关键词: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孙煜,女,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08-0038-04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1]。《意见》的出台,对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中实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科研与产业相结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仍然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职业教育“教育链”与“产业链”难以有机衔接,已然成为政府、学校、产业界、研究界的热点与痛点[2]。

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践推进过程中却存在着阻力。在宏观上,一些地方发展“见物不见人”,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在微观上,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呈现出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的状态。这些矛盾成为推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巨大障碍。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这些矛盾和问题更为凸显,存在着合作资源匮乏、办学资金短缺、学生能力的不足、管理体制“被去职业化”等问题,也影响着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工作的推进。面对新时代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命题、新挑战,中职学校如何克难求进,在区域内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竞争,彰显优势以赢得优秀企业的青睐;如何在具体校企合作过程中找准定位,保证合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中职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这些都成为中职院校需要深思熟虑的重要问题。

产教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直面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切实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格局。中职学校只有立足于学校实际,创造出多元发展、充满个性、全新的合作模式,才能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一般而言,从校企合作发展到产教融合的历程,是一个从单点融入到多元融通再到深度融合的过程,而且是在实践探索中不断进行矫正完善、更新迭代和持续发展的[3]。因而,中职学校要把产教融合融入到具体的办学实践中,结合实际,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基于此,本文以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探索新时代中职学校推进产教融合的现实路径,以期为中职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可资借鉴的蓝本。

一、单点融入,精准对接,探索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单点融入校企合作最常见的模式是“订单培养”,这也是绝大多数校企合作常用的模式,而供需的精准对接是单点融入的前提[4]。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曾先后与区域内多家企业共建“冠名班”进行订单化人才培养,开发“企业讲堂”“定向培养”“定岗实习”等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这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合作点相对单一,即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展培养;二是培养的主体相对单一,即主要以学校为主体开展,企业很少或者几乎不参与;三是培养的过程相对单一,学生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后再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实践证明,单一、传统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与教的融合问题,而探索学段交替、工学交替才是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5]。为了有效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结合实际企业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在校電气工程系率先进行了“职业体验营”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的电气工程系依托四家大型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借助前期积累的订单培养成功经验,组建了“职业体验营”,重点探索“公共实训(校内)—职业体验(企业)—专业提升(校内)—岗位生产(企业)”的学段交替、产教融合的多段式教学模式。在学生课程学习阶段,学校便与企业对接联系,由企业提供固定的生产岗位,各试点班级完全仿真企业员工的实操环境,学生每学期轮流进入企业的“职业体验营”进行为期1个月的产学体验,共计160学时的产学任务。职业体验使学生走进企业,深入一线,初步构建起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和职业能力,而企业的生产任务也因每班学生的轮流实训得以较好地完成,这一过程可能会造成企业的生产周期有所增加,但其人力成本却能够大大降低。

“职业体验营”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创新突破。一方面,“职业体验营”精准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充分调动了企业合作积极性,突破了以往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困境,使校企合作成为彼此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职业体验营”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逐步熟悉了岗位要求,进一步提升了职业能力水平,为未来就业择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实习企业也逐渐在“职业体验营”的实施过程中了解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需要、学生能力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意愿不断增强,这也有利于现代学徒制的开展与实施。

二、多元融通,双创赋能,集成发挥校企合作的核心价值链

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难以满足不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且合作方若不是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职业体验营”或者“现代学徒制”将难以维继,合作的内容也不会广泛和深入,也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对学校办学和育人的帮助也就收效甚微。地方中职学校产教融合要有革命性的突破,在量与质两方面都能有效提升,需要将体现学校核心价值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各职能充分挖掘,在与行业企业合作时打通人才培养、行业应用研究、职工培训等关键环节,在合作的过程中最好能在学校各核心职能要素之间实现连接、集成并形成效应,与行业企业实现多元的链接、协同与贯通。

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坚持多元融通的理念,不断创新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路径和模式,相继成立了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技能培训中心、企业精品工作室、企业小微创业学院、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校企联合教研室等,同时在多元拓展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推动不同要素之间实现贯通链接,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业孵化等要素融入其中,不断丰富校企合作的内容,激发校企双方的内生动力,从而有效地实现各个校企合作要素之间的价值拓展,提升了校企合作的质效。

学校投入建设了校外临街的创业体验街,成为师生实现创业梦想的孵化基地。创业体验街以系部为主导,以创业师生为主体,采用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和自主创业两种形式。入驻创业体验街的项目必须与学校专业建设内容相吻合,使参与创业体验的师生学有所用、创有所乐。自2016年12月创业体验街启用至今,先后已有两批5个创业项目入驻体验街,校信息工程系与香港缔美诗国际集团共同协商开展医学美容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在药物营销专业开设了“缔美诗医学美容创业班”,在创业体验街开创了缔美诗皮肤护理分店和缔美诗武职联合教研室,以此模式共同培养高技能医学美容专业人才。经过前期的探究与合作,目前已有超过30名学生进入该创业班学习,并已有学生进入缔美诗国际集团工作或加盟到缔美诗国际集团创业队伍之中,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开拓了所学专业之外的另一种可能。电气工程系则以企业“机器人名师工作室”为依托,成立了STEAM教育中心,以机器人教育培训为载体,将校内师生机器人创新团队的培养与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机构的创业结合起来,已经面向社会招收了多名学员。在该中心成长起来的机器人创新团队的学生在各级机器人比赛中屡屡获奖,学生毕业后,有的进入高校深造或进入知名企业就业,有的成为了STEAM教育中心的合作伙伴,有的成为了其他科技教育机构的授课教师,有的开始自主创业,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经历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品牌与亮点。

此外,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还在校内建设了集面向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面向学生进行双创教育、创业孵化,以及面向中小学生开放的职业体验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客中心。在创客空间建设中学校将企业名师工作室、品牌专业与项目匹配,开展校企协同、师生跨界、团队创新的合作,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能力提升为主线,在跨领域、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合作下开展创客活动,通过丰富的创客活动播撒更多创新、创业的火种。

基于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及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这些举措使得学校迸发出更加欣欣向荣的时代活力,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在近年来的江苏省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中,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入围决赛和最终获奖的创新创业项目数量都名列江苏省同类院校前茅。

三、深度融合,利益共享,打造共生共赢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新常态、新时代职业学校发展的新要求,给职业学校产教融合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新形势下,校企要共同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在融入、融通的基础上实现更大、更深的交集,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转变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产教双方的各种资源要素需要互相转化、互相支撑,实现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全新生态系统,才能真正相互依存、可持续发展。而企业学院、校企联合实训基地与现代学徒制等形式的统合推进,能推动产教融合进一步向纵深阶段发展。

一方面,职业学校提升自身能力、突出自身的价值,以成为行业、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是产教融合工作稳定推进的基础。第一,学校要主动对接产业需求,设置企业行业急需的专业,打造以服务行业、企业发展为宗旨的校企共商模式;第二,学校要依据企业岗位群的需要,校企共同全面开发课程体系,定制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校企在内容设置、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领域齐抓共管;第三,产教融合的成果预设应基于满足多方利益的基础之上,才能保障校企利益共享、協同发展[6]。另一方面,多方联合出台多层级、组合式的激励机制,是产教融合工作深度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产教融合管理部门,对学校产教融合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实施统一管理,出台了《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实现了校企合作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管控,进一步规范了合作流程,提升了校企合作项目的成效。另外,学校与企业联合出台了企业学院及产教融合发展联盟运行机制、管理办法,力求建立起有效的校企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真正构建起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企业转型、学校发展、人才优化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2018—2019年,国家密集出台了很多促进产教融合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对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意义重大。的确,职业教育跨越经济与教育两大领域,跨越了企业与学校两大境域,跨越了工作与学习两大界域,是多重跨界的教育[7]。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改革是每所职业学校办学和育人改革的必然之路。因此,地方中职学校应当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在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人才的同时,不断重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深度推进真正的产教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中职学校进一步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彰显中职学校的类型教育办学特色。

參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17-12-05.

[2]刘志敏.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4-25

[3]安群,刘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全新生态体系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8(3):15-16.

[4]杨树森.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高质量发展[J].宁夏教育,2019(4):4-6.

[5]潘海生,王佳昕.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蕴、路径选择与行动指南[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22-27.

[6]王振洪.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2014(2):78-80.

[7]蒋元涛.以专业核心技能为抓手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市场,2018(21):176-177.

[责任编辑    秦   涛]

Innovate the Integration Mode, Persuade the Integration State

——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SUN Yu

Abstract: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promote the high-leve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uch as the lack of cooperation resources and the lack of students' ability. Taking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ntinuous attempts and practic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o as to form a new mode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practice; exploration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中职学校探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德育工作浅谈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