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学生乐于写作文
2020-10-12张朝忠
张朝忠
摘 要:本文我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这一话题,分别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搜集写作材料;引导学生如何下笔三方面进行阐述。我们明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并不难,关键是要撑握一个正确、合理的方法,循序渐进、不断对学生进行要求和指导,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激发兴趣;搜集素材;探究技巧
我从教二十多年来,针对小学生写作难的问题,积累了点滴经验,列举如下:
一、努力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一)学生的作文自信心
农村有少数学生语文知识薄弱,他们认为作文是件很难甚至可怕的事情。对于这些学生,我将尽可能多给他们创造一些实践活动的机会。课堂上启发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及时给予肯定与补充。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尝试写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强求有华丽的词藻、生动的词汇,只要做到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就行。
(二)以说促写,激发学生习作
小学作文教学,要求加强学生说话训练,说是写的前提。怎么样说?说些什么内容?说的形式如何定……解决了这些问题,其他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小学生童真无邪,童真烂漫。在这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里,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何愁无处寻呢?放心大胆地把发言权还给学生吧!在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是事半功倍的捷径。
(三)提供开放的写作空间,营造宽松的寫作环境。
还有一些学生对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的语文基本功也比较扎实,他们有自己的读书计划,并严格执行,他们认为写作是件很轻松的事。在我的指导下,班级建立了兴趣小组,他们是兴趣小组的核心,黑板报由他们设计编排,学生的“每周一篇习作”由他们参与批改,好的文章由他们确定选入黑板报进行交流展览。
二、努力引导学生搜集生活素材
农村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作文,但平时知识积累不够,没有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即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总是在写作之前浮想了许多,可就在下笔时又无话可说了。我认为指导学生习作要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
(一)从沸腾的校园生活中获取素材
校园里有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只要我们独具慧眼,努力从各个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就会发现许多精彩的写作内容。如:紧张而有趣的课堂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作业的酸、甜、苦、辣;教师的经典点拨等。
(二)从温馨的家庭生活中索取素材
家庭是温馨的港湾,也是学生习作的源泉,一个家庭也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如放学回家,妈妈给你摆上了喜欢吃的佳肴;节日里妈妈给你买回了你喜欢的衣服;在家里做了家务,如洗衣服、拖地;在家里还有无忧无虑的休息玩耍;让人入迷的兴趣爱好;难以割舍的亲情故事等等,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三)从充满阳光的社会生活中索取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紧张而繁忙的生产劳动、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等融入笔端,丰富写作素材。如有组织的社会团体活动:参观访问,扶贫济困献爱心;自发的个体活动走亲访友;取得优异成绩的的喜悦、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这些素材都可以给他们提供练笔的空间。
三、引导学生如何下笔
(一)从“我”写起
首先,写“我”所做。学生每天所做的事是很多的,比如在学校的学习、劳动、活动;在家里做的家务活;在田间、地头、山林、路上、河边等地做的事……有意义的、无意义的、好事、坏事等等,让学生把这些事认真地进行组合、选择,然后过滤出有价值的事情,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一篇有内容的作文了。
其次,写“我”所见。“做”是自己的亲身参与,而“见”则是用眼观察到的事物及活动。每天,学生除了自己做的事外,还会看见更多的事,比如,有人物的活动,有动物的活动,有景物的变化,有事物的发展……平时,要教会学生注意留心去观察,用心去记住有意义、有特点的人和事,并养成做记录、写日记的好习惯,作文时就会有内容可写。
再次,写“我”所想。人是有思维的动物,而且可以说,其思维无时不有。就学生来说,每天不知要想多少事,虽然有些事很简单、很平常,也有的事很无聊,但总会有些事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二)写“他”巩固
先写“他”的人,“他”必需是自己熟悉的,这样“他”的外表特征,穿着打扮,言行举止才能为自己所熟悉,习作时,“他”的一切,才会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出现。写“他”的人,要着重写他的表象,一眼就能看出的外部特点。
再写“他”的事。每个人都是围绕事情在活动的,“他”所做的事,有的重要,有意义,有的不重要,无意义。那么,就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去发现“他”的好事,有意义的事,然后,把值得写的事进行整理归纳,梳理出一定的顺序,确定一个中心,通过这件事反映出人物的某个方面的品质。
然后写“他”的物。其实,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人们都常常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有的人总是成天抱着书本,喜欢读书;有的人爱好穿着打扮,喜欢服装;有的人经常玩赏某个东西……而这些“物”都与“他”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只要我们爱人之所爱,想人之所想,那么,要写出“他”人的物,也就得心应手了。
(三)向“周围”发展
第一、写周围的事物。在学生生活的周围,往往就有许多的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平时观察好这些事物,抓住其发展的规律特征,然后再写成作文。比如,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等等。
第二、写周围的环境。我们熟悉的环境有:家乡、学校、家庭……只要用心观察,就会有写之不尽的作文内容,更能培养我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好品质。
第三、写周围的景色。无论是白天晚上、还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远山近水,都有不同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化。写景色,关键是要抓住其变化特点,才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
总之,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给学生一个搜集素材的方法,让学生从实写起,从身边写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起,一步一步地深入,一点一点地扩展,学生的作文就有了内容可写,就能写出真情实感,作文的水平也就得到了提高,作文时,再也不感到困难了。
参考文献:
[1]汉中市教研室2006年10月《汉中教育》.
[2]《教师报》第1449期(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