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诗会意撷秀咀华

2020-10-12吴同和

师道 2020年8期
关键词:诗人

吴同和

古代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通常以抒情的方式,集中地反映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祖国山河壮丽,物华天宝,引发古往今来文人雅士、迁客骚人瑰丽想象和创作灵感,诗人们感物言志,触景生情,无论状物绘景,叙事写人,或抒情寓理,都能“情同景共,思与境偕”。

星移斗转,时过境迁。我们已无法复制诗人的思想,也不能还原当年的生活。读诗会意,撷秀咀华,反复诵读、感悟,却不乏“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之惑。然后再三咀嚼,辅以大家名宿品评点化,可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感受作品的幽境美景,破解多重密码,感悟百味人生;进而穿越时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获得多维的审美愉悦。

本文拟拾取“昆山之片玉,桂林之一枝”,吟咏体悟,冀与朋友们分享。

张继(约715~约779)《枫桥夜泊》,一诗名天下。但诗人另一首七律,却鲜为人知。

会稽郡楼雪霁

张 继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望霁华。

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

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睛落景斜。

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

张继擅长写景,常寓诚挚感情于生动景物摹状之中,雪霁登楼,其情与景、意与象,在他的笔下将怎样完美结合,以达到浑然莫辨的境界呢?

云开雪霁之时,诗人登上古郡城楼,近观远眺,玉砌银妆;素雅、洁白、秀美、静谧,仿佛置身仙境一般,心灵因之净化,神情格外愉悦。但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郢楚游子,避难而到吴越之郡,欣喜之余,却有了特别的感悟:不远处,卧龙山上,有春秋越大夫文种的坟茔,想当年,他为越国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到头来却被勾践赐剑自杀;远眺处,夏禹陵墓之前,分明积雪聚玉,洁美无比,这位治水有功,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卒的古贤,总算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与尊敬。换一个方位看,西施浣纱的水滨,似有素绢白纱在眼前晃动,只可惜这位受命于国难之时的绝代佳人香销玉殒之后,还遭世人非议责难……诗人缘情写景,已入有我之境:从而对安史之乱后避难江南的颠沛生活忧恐不已,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日渐衰微的唐王朝有所影射。向晚时分,倍觉清冷,只好放下窗帘,无心再去欣赏那落日余辉下的“红装素裹”;此时红日渐隐,卧龙山的风光与镜湖的景色尚清晰可辨,令诗人悲欣交集。

这首七律,清纯素雅,意象深微。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不但与吴越会稽相关,而且与冬日雪霁相谐,诗人的情思就在这描述之中得以表达。可谓绝妙!

宋之问(?~712),初唐著名诗人,大起大落,荣辱无常。遭贬后,来到清新秀美的山水之间,他开始荡涤心灵,升华境界。曾几何时,诗人在浙江越州游历时,写有著名的《祭禹庙文》,真诚歌颂大禹治水拯民救灾的千古圣德:如今再度谪贬广西钦州,专程绕道,拜谒舜祠,瞻仰帝舜巍巍神庙,追怀重华赫赫奇功。且撰五言古诗以抒怀:

舜祠

宋之问

虞帝巡百越,相传葬九疑。

精灵游此地,祠树日生辉。

禋祭忽群望,丹青图二妃。

神来兽率舞,仙去凤还飞。

日暝山气落,江空潭霭微。

帝乡三万里,乘彼白云归。

游历舜帝长眠的澄江碧水、童山青岩之时,适逢金乌将坠,玉兔渐升。俯仰之间,空灵明净,万籁俱寂,令诗人浮想联翩。回想自己在官场文坛的功过是非,不胜感慨万分。

舜帝以耄耋之年南巡,为解百姓之忧苦;诗人以谪贬之吏南下,为仰圣贤,寻解脱,悟禅机也。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多有可讥,与舜帝不可同日而语。时隔千载,面对“日暝山气落,江空潭霭微”的空寂之景象,追怀舜帝之功德,反省自身之荣辱,终悟“帝乡三万里,乘彼白云归”之玄,归路何遥远,初心何澄明。至此,心境遂渐趋平和。只可惜他悟觉太迟,不久被皇上赐死。不知临死前是否蒙太奇般地轮番突现夏禹虞舜的伟大人格和自己的卑微人生?倘若上苍再给诗人一次做人的机会,他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做个好官,归耕垄亩,退隐山林,抑或遁入空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真能再生,他将因拜谒禹庙,奠祭舜帝而顿悟,绝不至于重蹈覆辙。

再看李白的送别诗: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江南水乡,暮春季节,东风骀荡,杨柳依依。诗人即将离开金陵,入店独酌;金陵子弟闻讯,纷至沓来,尽地主之谊,表惜别之情,于是主客“各尽觞”,特别温馨可人。此一别,既无泪花,也不见哀愁,甚至连牢骚都没有;只有醉而不醉,不醉而醉的快意。讀着读着,读者也会醉的。醉于酒,醉于情,抑或醉于春?只觉得畅快淋漓,宠辱皆忘。清代学者沈德潜批曰:“语不必深,写情已足。”精当之极也!

值得玩味的是,杨花柳絮,并无香与不香可言,但诗人居然能嗅到“满店香”。酒香,店香,还是人香,心香?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也!事实上,有“吴姬压酒”,恐怕连神仙也站不稳了,更何况是须臾也离不开美酒佳酿的李太白呢?加之“金陵子弟来相送”,人气极旺,热闹非常,主客“尽觞”,众人皆醉,亦在情理之中。则“风吹柳花满店香”之“香”,亦得以诠释。诗人豁达轻快,洒脱飘逸之形象遂跃然纸上矣!

柳宗元(773~819),官场失意,愁苦一生,谪贬永州之后,放浪形骸,移情幽远,写了不少“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好诗。请欣赏:

摘樱桃赠元居士时在望仙亭

南楼与朱道士同处

柳宗元

海上朱樱赠所思,楼居况是望仙时。

蓬莱羽客如相访,不是偷桃一小儿。

柳宗元与佛门有不解之缘,一辈子都崇尚佛学,潜心佛经。谪永期间,无所事事,常与僧人道士交游;潜移默化,其诗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矛盾、感情煎熬、种种无奈和顿悟偶得,与佛门好友的弘法开导不无关系。

望仙亭可谓“净土”,诸道友皆是高人;摘桃赠友,与知音同处,更是乐事。于是骋目远眺,遐思迩想,已入“梵境幽玄,义归清旷;伽蓝净土,理绝嚣尘”之境。能与同道好友在此登高望远,饮酒赋诗,可暂时解脱,甚至忘我!而以“不是偷桃一小儿”自谑,颇耐玩索:去国怀乡之苦、伤春悲秋之忧似不见了;然现实残酷,运命多舛,此等乐趣,昙花一现而已。

全诗蕴情悟禅,含蓄地表露了柳宗元落拓失衡的复杂心灵:与友人交游,宽慰愉悦;思自身沉浮,凄婉哀愁——“二难”伴其左右,挥之不去矣!

晚唐大诗人杜牧(803~852)曾在扬州做官,写了不少意象深微情感绵长的好诗,通常是“一景一情”,景则清丽,情则俊逸,为历代诗家奉为精品。赠别诗不拘一格,常将欢愉与伤痛,追怀与向往,得意與失落缠绕在一起,更是形象感人。

聊举一例:

赠别(其一)

杜 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四句诗,一句一意象,蒙太奇般,似互不关联;但稍加玩索,便可发觉,句句相承,浑然一体。全诗均紧扣“春”:青春少女,初春豆蔻,春风十里,春光尽占。句句俱深蕴“美”:少女姿态美,春花蓓蕾美,古城繁华美,众星拱月美。诗人综合使用了摹状、比喻、映衬、烘托等修辞手法,极赞这位扬州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天仙之美;如今,却要与这等绝色知音相别,其情若何,可想而知也!

用字平实,通俗易懂,甚至明白如话,但其韵味却悠远绵长,“不务奇丽而求高绝”,是本诗一大亮点。如“卷上珠帘总不如”句,究竟不如谁,谁不如,何处不如,均不言而喻。“卷上珠帘”亦大有讲究:不但使“总不如”有了依托,而且将昔日扬州的繁华作了渲染,从而奏众星拱月之效。这些运思遣词的工力,炉火纯青,已达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以意胜而不以字胜”的至高境界。

郑思肖(1241~1318),原名之因,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含国姓(“趙”)。其居室题额“本穴世家”,为“本”下之“十”移入“穴”,即成“大宋世家”。

郑思肖是宋末著名爱国诗人、画家。笔下墨兰香草,花叶萧疏而无根土,意大宋痛失国土根基。奇书《心史》,深蕴忧国忧民热肠,匡复大宋信念,毕现民族气节。书成,诗人用铁盒封函,深埋苏州承天寺井中。356年后,明崇祯十一年(1638)冬,寺僧疏浚井道,奇书方得以重见天日。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长驱直入,占领苏州。第二年正月,南宋小朝廷摇摇欲坠。诗人感念时事,悲愤至极,作《德祐二年岁旦》二首。此为其二。

德祐二年岁旦(其二)

郑思肖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全诗8句,无一句不叙驱寇复兴之事,无一字不表忠君爱国之情。

首联写“亡国恨”。国土沦丧之伤痛,扼腕悲歌之酸辛,常怀不释。颔联话“复国心”,意蕴丰饶:痛“胡马”践踏,人神共愤;嘲元兵犯境,暂去浮来;彰宋民卫国,生死如一;信终有一日,收拾河山……这一联,锻字炼句,极为精妙:如以“暂”抑“胡马”,用“只”扬汉节等。

颈联宣“书生意”。读书之人,虽手无缚鸡之力,但为了江山社稷,人人都报国以志,万死不辞。

尾联绘“冬后春”。一则申言,干戈频起,国之奇耻;一则写实,“严冬”已过大半,“荒城梅又春”,春光微熹就在眼前;三则期盼,复兴大宋,指日可待……这一联,抑而后扬,予人以莫大鼓舞。

要之,此诗堪称“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的绝妙好诗。

李梦阳(1473~1530),明弘治七年(1494)进士,为官刚直不阿,以致屡屡入狱。他倡言复古,是明代“前七子”领袖人物,其诗文求臻“天地自然之音”,尤擅将遭遇和情感蕴蓄其中。有诗为证:

舟经湘口

李梦阳

湘筠寒翠满,白日起秋云。

美人杳何处,江气长氤氲。

手持紫玉琯,遥望青霞君。

蔼蔼波水暮,何由致殷勤?

时值寒秋,天高气爽,俯仰顾盼,水净山明。舟行经湘口,山光水色倏然入目却又稍纵即逝,令诗人思绪万千:湘竹青青,凝苍叠翠,落日沉沉,镀白镶金,全不见“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悲戚之景,只觉得谐和、雅致,只觉得秀美、温情,真让人乐不思蜀!恍惚间,云气氤氲之处,山光水色之中,见一绝色女子,手持玉笛,轻移莲步,飘然而至;仙乐阵阵,迎送着往来其间的迁客骚人。这女子当然不是巫山上那“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朝云姑娘,然而她的“遥望”却与朝云姑娘的期盼同样有着“等待戈多”般的惆怅和忧伤,虚幻缥缈而杳不可及。因而诗人在愉悦之中有了些许哀愁:他可能联想到“屈子柳子潇湘摘句”的苦涩,联想到娥皇女英恸悼帝舜的悲戚,联想到奸臣当道宦官专权的蛮横,联想到忠君报国廉吏行政的遭际……但也许什么还没来得及想,一切幻象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湘口水波,柔情万种,律动着,奏鸣着,色彩流动,旋律流动,特别令人陶醉!多情的潇湘啊,你何以殷勤好客而至此耶?以此作结,颇有令读者“官知止而神欲行”之奇效——湘口之所见闻,至真至纯至洁,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残酷现实大相径庭——醉翁之意不在酒,个中三味,令人玩赏不已。

责任编辑李淳

猜你喜欢

诗人
我不是诗人
大诗人
诗人写诗人的长篇传记文学《峭岩传——青铜的天空》出版
最帅的诗人
澳大利亚最有名的诗人是谁
“诗人”老爸
“诗人”老爸姜超
愤怒
谎言
贾岛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