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0-10-12王相宜赵娟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通识可视化课程体系

王相宜,赵娟

(上饶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

教育部针对通识教育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文件,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文件都要求高校要重视通识教育及通识教育课程相关的设置。因此,本文力图基于客观数据,利用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进一步厘清高校关于通识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科学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作为通识教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是基于JAVA 语言开发和引文分析理论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能够帮助我们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关键的有效信息,识别最活跃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确定有效文献后,以 Refworks 的格式将之导入CiteSpace中。将Time Slicing设置为2000-2019,时间切片为1年,为使可视化效果更佳,进行了剪切“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他阈值为默认。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主要针对期刊类别,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 “通识教育”为主题,来源为CS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12日,共20 年时间。通过检索相关期刊文章数量为3150篇,即3150条数据。

二、通识教育研究现状及热点可视化分析

(一)时间分布可视化分析

学术论文的数量及其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趋势是衡量研究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1]。由图1可知,在2000年至2019年,通识教育研究的期刊文献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通识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2000 年-2005年),在这个时间段,通识教育期刊数量增加比较缓慢;第二阶段是快速上升阶段(2005年-2009年),在这个时间段,通识教育期刊数量增加较为快速;第三阶段是波动阶段(2009年-2019年),在这个时间段,通识教育期刊数量变化存在波动,先增加后略有下降。由于2017年左右教育部颁布了一些关于通识教育的文件,2019年的研究数量相比2017年和2018年略有回升。

图1 “通识教育”期刊数量时间分布图

(二)研究机构可视化分析

通过CiteSpace,将Timespan 设置为2000-2019,1年为一个时间切片,每个切片设置Top N 为50,节点类型选择 “Institution”,采用 “静态”的图谱显示方式,得到研究机构知识图谱。结合知识图谱与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形成表1。

表1 论文发文机构统计表

从表1可知,对通识教育领域进行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于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所。

(三)期刊论文来源可视化分析

依据CNKI数据库,以 “通识教育”为主题,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2019年。按照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对期刊论文来源进行检索,在统计数据过程中,刊载通识教育类文章数量少于10篇的期刊来源不列作统计对象(详见表2、表3)。

从期刊来源分布可见,通识教育有关研究主要收录在与通识教育相对口的期刊杂志上。此外,也有一部分相关研究论文收录在其他核心期刊之中(不包含CSSCI来源期刊及其扩展版期刊)。

表2 通识教育论文刊发CSSCI来源期刊一览表

表3 通识教育论文刊发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一览表

(四)研究作者可视化分析

在CiteSpace中将Time Slicing设为2000-2019,时间切片为1年,Node Type 选项设置Author,Selection Criteria选项设置为Top 50,运行程序进行可视化,节点越大,表示该作者发文数量越多。分析后可知,发文量多的前三名作者分别是庞海芍、吕林海、汪霞。此外,结合CiteSpace分析可知,在通识教育领域研究中,作者之间合作比较少,通识教育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化、高影响力的研究节点。

(五)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1.高频关键词分析

以3150篇文献作为基础,通过CiteSpace软件抽取关键词,将Time Slicing设为2000-2019,时间切片为1年,Node Type 选项设置为Key word,Selection Criteria选项设置为Top 50,运行程序进行可视化,从而形成关键词图谱。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功能,统计高频关键词出现频次(见表4)。

通过分析可知,通识教育相关研究论文高频关键词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通识课程,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通识教育。此外,从表4可知,将通识课程、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合并为课程体系与设置,合并之后发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设置出现频率为234;将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合并为人才培养,合并之后出现频次为130。这说明通识教育研究热点集中于课程体系与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

表4 通识教育研究关键词与词频统计表

2.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

利用CiteSpace进行聚类分析,在可视化之后,点击 “K”并且选择LLR 算法,得到聚类分析结果。

为使得到的聚类更加利于分析,对原始聚类进行filter out small clusters,Set the minimum visible剪切,并结合研究主题进行选择,得到以下几个关键聚类,即拔尖人才、通识教育、通识课程、素质教育。

(1)拔尖人才。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张晓琴、佟福锁针对理工院校拔尖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探索,提出要将通识教育融入拔尖人才培养路径,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更新教育理念,探索理工类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多元化的培养方向;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通识教育实践,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养成;创新管理机制,为通识教育融入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2]。通识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完整人格为目标的教育,在现今教育环境背景下,是拔尖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包括基础性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陶冶、健全人格的熏陶以及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一般通识教育内容分为人文、社会、自然三个方面,主要是探索人类精神的自由、心灵的满足、生命的尊严、生活的价值、资源的善用、宇宙的和谐等,这是通识教育的精神[3]。因此,通识教育的学习有三个层面,即认知方面的学习、技能方面的学习、情操意志方面的学习。通识教育主要着眼于学生的能力提高、精神成长以及知识的优化,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而共同开展的非专业教育,主旨是把学生培养成知识、能力和素质和谐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3)通识课程。美国大学联合会建议高校课程要包括以下九种基础技能:探究、抽象逻辑思维和批判分析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理解数据的能力;历史意识;对科学的本质、科学方法、科学的可靠性和局限性的了解;价值判断;艺术鉴赏能力;国际性和多种文化的体验;深入学习的能力[4]。简单来说,通识课程分成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或人文、艺术、社会、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五大类。

(4)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张亚群认为大学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特殊形态,其特殊性表现在大学素质教育的通识教育性质具有基础性、人文性以及通惯性[5]。素质教育是在21世纪新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通识教育作为培养 “全人教育”“全才教育”的教育,在素质教育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突变词可视化分析

突现词(Burst detection)表示频次出现快速增长的研究前沿术语,可以更准确地揭示与反映所研究前沿领域。学科的研究前沿可通过一组突现的研究概念和潜在研究概念来进行解释[6]。 通过CiteSpace软件得到2010年至2019年通识教育的突现词图谱(见图2)。从突现词的量和突现年份上看,2010年、2012年、2017年出现的突现词较多,中间时段突现词较少。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并未有突现词产生。从突现强度来看,排名前三甲的突现词为创新创业教育、书院制、职业教育。

图2 2010年-2019年通识教育的突现词分布统计图

综上分析,通识教育研究热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通识课程体系与设置。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达成三个方面的目标,即知识领域目标、能力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7]。在知识领域目标中要求通过通识教育的课程开设向学生介绍广泛的多学科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的领域。这些知识是各学科的重要概念、理论思想和方法。在能力领域目标中要求学生首先应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的人,通识教育所要达到的能力包括语言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思维判断能力、研究能力。在情感领域目标中要求学生具备对多元化社会的理解和包容、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心、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等几个方面。

二是人才培养。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要求我们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的培养。高校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而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在培养人的适应性、高素质、厚积薄发和个性化发展等方面都有非常巨大的作用[8]。

三、通识教育研究发展趋势分析

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对通识教育研究现状进行总体分析,发现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研究具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趋势一:“书院制”培养方式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唐,兴盛于宋,废于清。在中国教育史上,书院既是教育和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术教育管理制度。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课程形式教育,配合完全学分制,推广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9]。教育部强调在高校教育中要注重 “立德树人”培养宗旨。“书院制”的建立旨在以 “立德树人”为核心开展全人教育,培育学生卓越的灵魂,能够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与协同发展。

(二)趋势二:通识教育培养目标注重融合 “核心素养”的要求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重点领域,并把制定核心素养体系、修订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改革关键内容[10]。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该框架中提出了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11]。通识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基本素养培养的教育,是强调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生活技能的教育,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实施全方位的非专业教育,是使学生在人格、学识、情感、理性与品行塑造上都有一定的造诣的教育。通识教育带给学生的不只是某方面的知识增长,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启迪,心智上的训练,使其感受其中的愉悦,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成长为一个体格健壮、心智健全、学识渊博的全面发展的人[12]。这一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不谋而合。因此,核心素养培养作为一种顶层设计,必然会影响到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与实施模式等环节。通识教育与“核心素养”两者的融合也是当前通识教育研究者需要不断考虑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通识可视化课程体系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