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 “双主体互动” 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

2020-02-25袁书杰汪立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主体心理健康心理

袁书杰,汪立

(黄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试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等制度文件。可以说,国家从顶层设计、宏观指导、原则方法、建设标准等方面不遗余力地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地实施。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承担着大学生 “三观”养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为了适应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少高校都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探索。但是,总体来说,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者居多,未能切实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规律,往往 “单主体”运作,发挥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不够,课堂教学秩序控制不佳,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在确保学生主体角色不变的情况下,发挥教师主导和主体的作用,特别是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对于大学生学习 “实践性知识”,深化他们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激发学习兴趣,确保心理健康知识入心入脑,对于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学用结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主体互动”模式及其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双主体是指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他们属于教与学的主体对象。教育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教学活动的最优化离不开教的最优化和学的最优化。最优化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作用的发挥。关于互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的:“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动是一个包括互动主体、互动情境、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等要素的系统。马和民等人认为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人际互动的过程[2]。而 “双主体互动”模式恰恰整合了教活动与学活动这两个方面,把教与学的对立与统一转化到师生主体性的互动特性中来。这种教学模式正是在确定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的基础上,通过角色互换和交流互动促进师生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最终实现教师面向学生个体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钟志贤提出 “走向双主体关系和互动对话关系”的大学教学模式改革方向也正是肯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潜力[3]。

具体来说,“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学生主体性更突出。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该成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以及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是现代化教育的本质所在。从微观层面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具有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通过鼓励、期望、启发等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带来的新变化、新惊喜,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由 “要我学”变为 “我要学”,由 “老师的课堂”变成 “我的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水平。二是教师主导性更强。课程教学的效果如何,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而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钻研 “教谁”“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只有通过把握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充分掌握学生身心特征和学情动态,才有可能创设更加贴切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学互动性更明显。这种教学模式把教与学之间的多向互动贯穿于整个课程的设置之中。让双主体,特别是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平等,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教学参与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与互动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自身特点,从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已有的课程教学实践来看,该课程具有比较坚实的互动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要 “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而精心设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它既具有学科课程的系统计划性,又具有活动课程的活动、开放和互动特点。高等学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都必须坚持以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为依据,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积极尝试多视角的教育课程开发,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据笔者调查分析,大多数高校选择在新生入学以后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开设这门课程。课程大致分为课堂讲授和网络讲授,有部分高校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总时长设计为16-72学时不等。该课程大多数是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合开设的,两者所用课时比例大致相当。在授课内容上,重点从适应行为、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性心理、情绪健康、挫折心理和危机干预等方面进行设计安排。该课程所依托的师资大部分是高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学院(系)心理学专业教师、已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以及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教职人员。考核评价基本以考查形式为主,通过大学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和撰写实践报告来进行成绩评定,一些高校还通过网络形式进行课程考核。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双主体互动”基础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输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关键词搜索,共发现517篇文章,研究内容涉及课程改革、发展模式、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等诸多方面,现仅就已有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及参与条件作如下分析。

1.从具体的教学形式来看

教学形式不同,课程的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叶亮采用实证的方法对江苏省一些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最受欢迎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形式是心理活动与辅导课(占调查人数的44.5%),其次是讨论学习的形式(占调查人数的27%)[5]。万书玉对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态度进行调查时发现,大学生对偏重于知识理论的教学方法普遍不看好,对其感到满意的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11.7%[6]。无论是心理活动与辅导,还是讨论学习,都充分反映了大学生主体参与这一课程的意识和愿望比较强烈。

2.从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来看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方法的适宜性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与学习兴趣的激发非常重要。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而言,大学生倾向于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因此,他们更喜欢情境模拟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轻松教学氛围创设(15.1%)以及角色扮演法(12.8%)等综合性教学方法的使用[7]。吴晓艳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而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8]。这就意味着情境模拟、案例分析、氛围创设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大学生更多地参与活动性体验。因此,突出情境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增强体验感,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比较重要。

3.从参与条件上来看

教学过程中的环境准备和互动安排影响着教学效果。袁小平等人研究认为,大学生喜欢小班上课或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人数应该进行限制,一般建议20—30人以下最为合适,而且不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局限在固定的教室,在天气许可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喜欢在校园的草坪、操场或去校外互动学习和交流[9]。此外,如果组织大学生参与一些讨论或游戏活动的时候,他们更喜欢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占调查人数的60%),同时他们认为小组成员的人数以4—6人为宜。对于课程中设计的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等主题,大学生倾向于情景模拟,可以鼓励学生自导自演、亲身体验,并畅谈感受。

从具体的教学形式、具体教学方法和参与条件来看,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都非常看重活动的参与性,他们互动的需求也比较强烈,因此,“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具备了非常好的实践基础。

三、“双主体互动”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要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现就几种常用的 “双主体互动”模式进行探讨。

(一)在线教学,进行及时互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基于web的网络教学成为传统教学的有力补充。越来越多的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形式灵活的在线教学活动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在线资源丰富、内容题材多样,因此依托网络资源的在线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 “新宠”。一是即时的学习反馈。教师先主导设计问题情境,科学安排合适的知识内容并分配给学生进行终端学习。学生可以随时获得学习机会,能够进行及时的学习反馈,打破了师生互动的时空界限。二是远程的咨询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大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通过在线心理测试,以咨询师的身份远程接受学生的在线心理咨询,且由于在线交流可以点对点进行,对于那些存在心理问题又不愿当面寻求咨询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模式很有优势。三是集体的学习辅导。通过创建学习兴趣小组,针对有相同或类似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集体心理辅导,通过小组成员经验分享来相互启发,可以达成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心理问题的目标。此外,大学生还可以自主在线查找所感兴趣的心理健康知识,适时参加心理健康论坛,发挥自主学习作用,及时纾解心理困惑。

(二)创设情境,开展心理剧展演

创设情境是拉近课程内容与大学生心理距离的有效手段。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适合大学生特点的主题进行心理剧本设计。一般来说,主题既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考虑他们的心理需求。比如,可以呈现所熟悉的生活事件,或者补充生活所缺,来引起他们的直接关注。所选择的情景素材既要突出主题,又要能引起大学生的思考,必须包含足够的思维容量。在教学开始阶段,贴合大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就很容易抓住他们的眼球,激起大学生的探究热情。很多高校以宿舍人际关系为题进行剧本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或者教师和学生同分在一组,形成团队,进行心理剧的展演。师生在互动中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体验心理情境,在扮演的角色与真实的自我之间形成对比思考。特别是不同小组同时演绎相同的剧本,教师可以进行小组间的比较,并进行心理指导和评价反馈,大学生可以在互动中进行角色认知和判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必要的心理技能。

(三)巧设专题,参与素质拓展

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团队合作、人际信任等心理健康主题,大学生全班一起参与或者分组参与的集体户外活动。通常情况下,拓展活动是采用适当负荷、适当趣味、适当合作、适当危险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学生在参与中身心得到放松,心理素质得到提高。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适度面对困难、承受适当负荷的条件下,心理感受才能逐渐变得成熟[10]。拓展活动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能否激起他们的参与热情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指导教师要做好活动前的各项准备,如介绍活动意义、操作要领,教师的语言手势以及必要的行为示范也十分重要,有些活动还需要提前热身,以防受伤。在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中,教师要像教练员那样进行活动各个环节的引导和指导,或者直接参与到互动中与大学生共同完成活动任务。通过活动,师生可以很好地进行互动交流,这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适应学生生活、增进人际交往非常重要。刘泽林等人就大学生对拓展活动的感兴趣程度进行研究,发现高达91%的大学生表示对拓展活动感兴趣,并且非常想尝试一下拓展活动[11]。

(四)课堂辩论,强化认知训练

课堂辩论模式主要是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辩论,用问题来引导大学生获取更多的认知、感受,而问题是围绕大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所提出的,一般都是与人和社会的幸福相关的主题,通过问题找出与大学生当前校园生活的有机结合点,这样才更容易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教师要先有针对性地对涉及辩论主题的理论知识进行交代,然后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以正方、反方和评价方为形式进行分组,一般5人组成一个小组,承担辩论任务。辩论前,教师指导各小组收集关于辩题的材料,并通过直接参与小组讨论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或者查看小组讨论记录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了解各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和认知特点,并进行个性化指导。在课堂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担任台下的 “助手”或临时评委,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角色扮演、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形式,积极表达论点论据,促使他们角色融入,体验角色平等、观念开放和接受挑战等心理特性。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正方兴未艾,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必然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12],把大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不断激发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另一个主体——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积极引导、组织设计实施,更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保证[13]。只有不断提升 “双主体”认识,增强 “双主体”互动性,才能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 “双主体互动”模式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模式,它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活动载体和信息技术来增强师生互动的频度,产生教学共振,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主体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