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年龄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和CT影像特征分析

2020-10-12刘传苗李淑华赵灿灿李小虎谢宗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铺路石危重实性

刘传苗,徐 鹤,李淑华,赵灿灿,李小虎,王 健,赵 伟,施 彪,谢宗玉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爆发引起了全世界广泛关注[1]。由于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可人传人进行传播[2-4],所以,早期快速筛查并将可疑或确诊的COVID-19病人进行隔离是目前公认的重要防控措施。诊断COVID-19的金标准为呼吸道或血液标本中2019-nCov核酸阳性[5]。由于部分病人早期可表现为多次2019-nCov核酸阴性[6],为早期快速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不利于2019-nCov传播的防控。多项研究[2,7-9]表明,COVID-19病人出现发热、干咳、乏力,肺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为COVID-19早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是,并非每位病人的影像表现都比较典型,也有部分病人病灶局限累及1~2叶,单发或非胸膜下,对于这些非典型病人的影像在年龄分布上有无特点,是本研究关注的方向之一。本文就不同年龄组的临床和CT影像特点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蚌医一附院、安医一附院、浙江同德医院2020年1月24 日至2月11确诊的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COVID-19病人(含38例有疫区旅居史者)临床及CT影像资料,所有病人均评估初次CT影像资料。107例中男61例,女46岁,年龄7~89岁。入选标准:(1)呼吸道或血液标本中2019-nCov核酸阳性;(2)临床及初次CT影像资料完善。排除标准:(1)图像质量不佳(比如呼吸不配合病人),不能满足纹理分析要求;(2)肺CT未发现明显异常。收集临床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有无发热,咳嗽,乏力,头晕、头疼,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全身酸痛或其它),实验室检查[有无C-反应蛋白(CRP)增高,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减低]及有无疫区旅居史[5]。根据不同年龄段将COVID-19病人分为3组(见图1):<30岁组,30~60岁组和>60岁组。将COVID-19分为轻或普通型和重或危重型[5],24例重型或危重型病人的年龄频率分布见图2。

1.3 CT检查与图像分析 所有病人均使用美国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VCT)、日本东芝Aquilion 64层和德国西门子公司Emotion 16排扫描仪行高分辨CT扫描,扫描参数:120 kV,35 mAs,螺距1.2,视野320 mm×320 mm,采集矩阵512×512,重建层厚:0.625~1.25 mm。所有图像传送至PACS工作站(ADW4.6 GE),由2名胸组放射科医生解读,如有异议,经商议后取得一致意见。分别在肺窗(窗宽1 500~1 600,窗位-600~-800),纵隔窗(窗宽400~500,窗位20~40)进行观察病灶。首先,在肺窗观察病灶位置(是否为胸膜下),累及肺叶,形态(磨玻璃影,结节影),并观察是否合并晕征、反晕征、铺路石征、筛孔征、腔征(空泡或空腔)、树芽征、间质受累、血管扩张和支气管扩张。在纵隔窗观察肺内病灶是否存在实性成分、有无胸腔积液、胸膜增厚及淋巴结肿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分析 轻或普通型83(77.6%)例,重或危重型24(22.4%)例,重型或危重型频率峰值出现在60~80岁。临床症状典型表现为发热105例(98.1%),咳嗽83例(77.6%),部分可表现为乏力25例(23.3%),头晕、头疼12例(11.2%),胸闷、胸痛23例(21.5%),呼吸困难14例(13.1%),全身酸痛10例(9.3%)。实验室检查CRP增高68例(63.6%,),WBC异常45例(42.1%)(其中3例升高,42例减低),淋巴细胞减低47例(43.9%)。

2.2 CT表现 以多发病灶[71(66.4%)]、磨玻璃影[101(94.4%)]、胸膜下病灶 [101(94.4%)]、晕征 [84(78.5%)]及血管扩张 [96(89.7%)]为典型表现,可表现为结节样[18(16.8%)]改变(见图3、4);部分病灶内见实性成分[62(57.9%)]、反晕征 [7(6.5%)]、铺路石征 [37(34.6%)]、筛孔征 [12(11.2%)]、腔征[11(10.3%)]、树芽征 [3(2.8%)]、支气管扩张[47(43.9%)];23例(21.5%)见胸膜增厚,9例(8.4%)见少量胸腔积液,7例(6.5%)见淋巴结肿大。

2.3 不同年龄组间临床特点 107例COVID-19病人中,呼吸困难多见于>60 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细胞异常病人中除3例表现为白细胞升高外,其余均减低。轻或普通型多见于<30岁组、30~60岁组,重或危重型多见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COVID-19病人临床资料比较(n)

2.4 不同年龄组间CT影像特点 3组COVID-19病人,年龄越大组更常见多肺叶累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文中胸膜增厚均为轻度,胸腔积液除1例中等量外,其余均为微量积液。单发非胸膜下病灶:<30岁组3例(20%,3/15),30~60岁组1例,>60岁组0例。铺路石征、实性成分多见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COVID-19病人CT影像资料分析(n)

3 讨论

107例COVID-19病人中35.5%(38/107)有武汉旅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少见的有乏力、头晕、头疼、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除咳嗽较SONG等[8]报道比率高以外(77.6%,83/107;47%,27/51),其它临床表现与先前的文献[8,10-11]报道相似。本文呼吸困难在>60 岁组病人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与>60岁组病人年龄偏大,重型危重型病人偏多密切相关,也从侧面反映了老年人对2019-nCoV抵抗力差,肺部受累后换气功能下降,血氧含量减低,诱发组织器官缺氧,病人通过加快呼吸代偿,时间较久极易引发呼吸困难。

CT上COVID-19病人典型的表现为两肺散在的磨玻璃影,通常病灶累及多个肺叶,胸膜下最常见,病灶周围常伴有血管扩张和晕征,其次支气管扩张和铺路石征也较为常见,这与目前研究[7,9,12-15]基本相符。值得注意的是本组有4例单非胸膜下病灶,其中3例(20%,3/15)为<30岁组病人,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一般磨玻璃结节影,而影响病人早期诊断,同时也不利于疫情的防控,对年轻非典型表现病人应给予高度关注,建议隔离观察和密切随访。磨玻璃影的形成可能与病毒率先累及胸膜下血管支气管造成阻塞、扩张、渗出,出现片状炎症反应,炎症进展向周围不均匀性扩散致使病灶扩大,边缘密度增高形成晕征有关,随着时间延长病灶内部小叶间隔增厚形成铺路石征,若疾病继续进展则致使病灶实性成分增多。3组病人间的病灶累及范围随着不同组病人年龄的差异而明显不同,病灶局限于1~2叶者多见于年轻的<30岁组病人,病灶散在弥漫分布在>60岁组病人最为常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不同组病人免疫力有关。>60岁组病人的铺路石征和实性成分最为多见,推测原因可能与不同年龄组病人对病毒的敏感性不同,<30岁组病人年轻对外来病毒的刺激敏感性高、调动肌体的免疫应答机制迅速,再加上病人因年龄优势而抵抗力强,致使病毒容易被早期识别、鉴定、攻击和查杀,限制了疾病进展,容易使病灶局限于一或二叶内,也是这组病人多为轻型和普通型的原因之一,>60 岁组病人年龄偏大,对外来异类病毒的识别、查杀能力弱,病毒的查杀时间长,容易出现扩散蔓延,而长时间不愈则会出现病灶内间质水肿、小叶间隔增厚和实性成分增多,可能也是铺路石征和实性占比在本组病人中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

续表2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本研究样没有对COVID-19病人的疾病进展影像进行动态评估;(2)本研究着重对COVID-19病人不同年龄组的影像差异进行研究,未能探讨不同分型病人CT影像是否存在差异及研究哪些CT影像可以用来预测和评估病人预后,是后续研究方向;(3)本研究只是对2019-nCoV病毒感染的CT影像进行分析,没有和HN、SARS等病毒性肺炎进行CT影像鉴别分析。

综上所述,通过对107例COVID-19病人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评估,发现典型的病人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CT表现为两肺多发的胸膜下磨玻璃影,常伴晕征、血管和支气管扩张。不同年龄组间的临床和CT影像均具有一定特征性,病灶局限或单发多见,尤其是单发非胸膜下结节应引起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铺路石危重实性
超声造影在乳腺囊实性复合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及指导活检决策中的价值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例的护理体会
铺路石和绊脚石
提高CAXA制造工程师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CT用于良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患者诊断中的特征分析
玉石和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