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2020-10-11吴正文杨龙飞
吴正文 杨龙飞 谭 辉
(江苏省扬州洪泉医院麻醉科,江苏 扬州 225200)
髋关节置换术中麻醉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局部阻滞、全身麻醉等,但大部分患者主要采用椎管内麻醉[1]。虽然蛛网膜下腔麻醉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选择麻醉药物时,尚有诸多争议存在[2-3]。罗哌卡因属于新型长效麻醉药物,小剂量浓度便能达到感觉-运动分离效果,还具有理想的镇痛作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4]。为了最大程度上提高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主要针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小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6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于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纳入标准:①存在髋关节置换术适应证;②知情同意;③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Ⅱ级。排除标准:①不愿参与;②中途退出;③合并严重肝、肾肺功能障碍;④存在手术禁忌证;⑤过敏体质;⑥存在精神障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3例。甲组患者年龄为61~90岁,平均年龄(72.56±3.13)岁,共53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0例;合并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分别有20例、11例、10例。乙组患者年龄为60~91岁,平均年龄(72.59±3.15)岁,共53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32例;合并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分别有23例、12例、11例。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室后行常规心电图监测,同时对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进行监测,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嘱患者取侧卧位,插入腰穿针后,观察到患者的脑脊液外流之后,向蛛网膜下腔注药,甲组患者注入0.50%的罗哌卡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73193,生产厂家: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乙组患者注入0.25%的罗哌卡因,15 min之后,如发现患者未达到手术麻醉镇静要求,那么再给予其0.25%的罗哌卡因追加用药,直到达到手术平面之后再对患者行手术治疗;若发现患者围手术期HR<50次/分,那么给予其0.25 mg阿托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2021498,生产厂家: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肌内注射,若患者收缩压降低基础值的20%以上,那么则给予其6 mg麻黄碱(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62020136,生产厂家:甘肃亚兰药业有限公司)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T0(麻醉前)、T1(麻醉5 min)、T2(麻醉10 min)、T3(麻醉30 min)时的MAP、HR变化情况、手术侧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麻醉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术侧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判定标准:按照改良Bromage法进行评价,若者下肢完全不能动,则为Ⅲ级;能屈踝关节,但不能屈膝,则为Ⅱ级;能屈膝、踝关节,能抬腿,则为Ⅰ级;无阻滞,则为0级[5-6]。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间点MAP、HR对比 对比两组T0时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T1、T2、T3时的MAP、HR波动幅度小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MAP、HR对比()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MAP、HR对比()
2.2 手术侧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 乙组手术侧下肢运动神经阻滞Ⅰ级、Ⅱ级患者构成比分别为24.53%、58.49%,均高于甲组,Ⅲ级患者构成比分别为16.98%,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侧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对比[n(%)]
2.3 麻醉指标 与甲组对比,乙组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麻醉指标对比(min,)
表3 两组麻醉指标对比(min,)
2.4 不良反应 甲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头晕、恶心呕吐患者分别有2例、3例、3例、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64%,乙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头晕、恶心呕吐患者分别有1例、1例、1例、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11,P<0.05)。
3 讨论
现阶段,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推进,需要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颈骨折患者数量明显增加[7-8]。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矫正关节畸形,进行关节重建,促使受损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老年患者年龄较大,且通常合并高血脂、高血压以及高血糖等基础疾病,这会明显增加麻醉、手术风险,为了确保手术顺利完成与患者生命安全,应选择一种高效、安全的麻醉方式[9]。蛛网膜下腔麻醉属于临床应用率较高的麻醉方式之一,在下肢骨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术中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以及肌肉松弛效果,备受临床关注。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与其他局部麻醉药物具有高度相似的麻醉效果,且心脏毒性相对更低[10]。研究显示,低浓度罗哌卡因具备感觉-运动分离特性,同时具有十分完善的镇痛效果[11]。该药物能将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可逆性降低,进而降低去极化速度,提高应激阈值,优先阻滞感觉纤维。因老年人机体抵抗力低下,对麻醉药物会产生强烈反应,所以应合理地控制罗哌卡因用药浓度。本研究中,乙组T1、T2、T3时的MAP、HR波动幅度小于甲组,提示与0.50%的罗哌卡因相比,0.25%的罗哌卡因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产生的影响更小,能使术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其次,乙组手术侧下肢运动神经阻滞Ⅰ级、Ⅱ级患者构成比均高于甲组,Ⅲ级患者构成比低于甲组(P<0.05),这进一步证明了0.25%的罗哌卡因的有效性,手术侧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轻。乙组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罗玉辉等[12]学者经研究也发现,0.25%罗哌卡因组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0.50%罗哌卡因组(P<0.05),这与本研究结果具有高度相似性,证明应用0.25%罗哌卡因术后感觉与运动恢复速度更快。本研究中,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乙组(P<0.05),证明与0.50%罗哌卡因相比,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0.25%罗哌卡因的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小剂量0.25%的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效果优于0.50%的罗哌卡因,且用药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