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合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路径探析

2020-10-10韦政伟

中国商论 2020年18期
关键词:循环利用绿色发展

韦政伟

摘 要: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峻,经合组织作为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其成员国的绿色发展进程对世界绿色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经合组织绿色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从生态环境问题和合作关系问题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在对绿色发展特性进行把握的前提下,为经合组织国家绿色发展的路径进行了设计,以期推动经合组织国家的绿色发展进程。

关键词:绿色发展  循环利用  技术合作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9(b)--03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渐忽略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致使生态破坏,物种减少,资源枯竭,最终限制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在传统粗放式的生产模式下,人类只关注眼前的经济效益,大肆采用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向大气、河海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了臭氧空洞、酸雨、物种灭绝等严重的污染问题。但由于每个國家的资源禀赋不同,现有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再治理的发展路径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再次使用。一方面现有的一次性资源已不能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当前的世界环境也不允许发展中国家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需要由工业革命以来的“黑色发展”向现代化的“绿色发展”开始转变。

经合组织成员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成立不仅旨在推动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成员国政府制定政策,同时还要援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改善其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对经合组织国家绿色发展的路径研究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的绿色发展进程,理顺不同国家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责任,为保护世界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可以为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从内涵方面来看,国内外的研究学者都从“协调”这一关键词出发,着重叙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石峰、秦书生在《我国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困境及对策分析》中认为其是以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的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从观念上来看,可以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出发,人与自然对立统一,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绿色生产需要着眼于生产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力求二者协调发展,以实现生产与环境的统一发展。从技术发展方面来看,英国生态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乔纳森·休斯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必然联系,技术的发展可以指向破坏环境的方向,也可以指向改善环境的方向,所以如果追求技术与生态环境的统一,应当从技术类型着手进行讨论。从国际环境来看,李晓西等(2014) 《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测算》中认为,目前人类的活动使得地球上的资源面临枯竭,在选择生存还是灭亡的十字路口中,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并不只涉及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国家,而是涉及一代人或是整个世界。对于世界绿色发展,学者们多是从指导思想或者单一国家进行研究,较少有学者以世界组织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本文拟以经合组织国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目前经合组织国家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绿色发展路径,进而为世界其他区域或国家提供有益帮助。

2 从“黑色”到“绿色”:经合组织国家的绿色发展困境

目前经合组织国家在绿色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依赖化石能源的使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循环利用水平不足造成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在国家之间还存在着政策协调推进困难、技术合作难以推进造成的一系列合作模式方面的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共同限制着经合组织国家绿色发展模式的推进。

2.1 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分析

第一,化石能源依旧是推动生产发展的主要能源。经合组织国家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人均GDP也逐年向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大幅度减少,但是化石能源依旧占主体地位,甚至经合组织中部分国家的煤炭比重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率仍然较低。从投入的角度来看,每年的物质资源生产率依旧呈现上涨趋势,这就造成了经济的增长仍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和经济结构转变的滞后。经合组织中的发达国家大多采用先污染再治理的方法。然而目前世界上对于依靠自然资源发展的国家能否长期健康发展的担忧越发凸显,在生产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其生产率会因为环境问题或能源消耗问题而被拖累。

第二,环境污染问题仍给经合组织国家带来了挑战。空气污染是对全球环境危害最严重的污染之一,虽然经合组织国家在过去的20年中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放缓,但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程度不足,部分国家仅仅实现了GDP增幅高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幅,并没有实现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完全脱钩,同时经合组织国家中仅有三分之一的国家满足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PM2.5平均浓度的标准,而多数国家的人民依旧暴露在过量的PM2.5中,经合组织预计在未来会有近50万人因为臭氧、PM2.5等有害气体造成身体损害,甚至过早死亡。

第三,循环利用资源的水平仍需提升。虽然经合组织国家的废物回收利用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仍然出现了较多废弃物,经合组织国家人均产生城市垃圾520公斤,但回收率只有36%。(1)在农业生产方面虽然肥料的利用率有所增长,养分盈余有所下降,但是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在土壤质量、肥料选用、培育种类等多方面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2)在水资源方面,由于水资源本身的分布不均,各个国家之间的水资源蕴藏量有较大差距,同时经合组织中国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造成了经合组织国家中仍有近三分之一面临着淡水资源匮乏的困境。(3)在土地利用方面,经合组织国家的建筑面积不断上升,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张带来的是建筑面积的扩大,城市边界的蔓延导致了人类对土地空间的大量吞噬,农田土地资源被占据,土壤逐渐板结化,土地逐渐碎片化,使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被不断挤压,最终导致物种的灭绝。

2.2 合作模式方面的问题分析

第一,经合组织国家中的政策难以协调。虽然经合组织国家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的政策与投入不断增多,但在环境和能源支出方面仍显不足,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经费支持不够,依旧存在化石燃料补贴,环境税收十分有限,这一系列问题虽是对现有发展模式的无奈妥协,但也是阻碍绿色发展转型的桎梏。同时由于经合组织中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其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设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在国际上当国家之间产生了具体的问题之后却没有统一的法律或条款进行仲裁,由于经合组织并没有相关机构进行协调,导致在环境问题上各国之间难以协调。

第二,经合组织国家中的技术合作难以推进。经合组织国家大部分为发达国家,在技术开发和技术运用上有着优势,人民对于环境保护的观念也有所提升,但是对于经合组织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仍有着较大的困难。虽然经合组织国家已经就能源、农业、科技等方面进行合作,并且组织了一系列的论坛、会议就环境和绿色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但是由于本国利益的驱使,重点更多的在于经济发展,对于治理模式的共享和环境技术开发的积极性仍有待调动,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的过程中经常有所保留,这就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并且由于经合组织内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强调市场的自由性,企业往往利用投资等手段将国内的生态成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造成其他国家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虽然从理论上来看,国家发展的模式应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往往不能将二者兼顾。

3 绿色发展需要多角度推进,建议保护生态与加强合作

对于经合组织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从三个角度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一,从思想观念角度出发,从人民和社会两个维度进行讨论,人民要从日常生活和个人行为出发,逐渐养成绿色生活的思想观念,社会中要从社会观念以及生产观念出发,构建起绿色生产的生产价值观念。第二,从政府引导角度出发,将政策法规与市场有机结合,加强对外交流和对内监管,利用行政手段逐渐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第三,从技术创新出发,减少化石燃料资源在一次性能源当中的比重,并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使用,加快现有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发,不断创新循环利用技术。

第一,在资源利用方面要进一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思想观念层面,一方面是政府需要对个人进行教育宣传,利用公共宣传和主题活动将低碳意识和节俭意识深入人心,通过道德和法律对浪费资源的行为予以谴责或处罚,将现有能源的污染情况和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普及并纳入教育体系内;另一方面对企业定期进行宣传教育,重点引导能耗企业定期进行学习,将生产与污染治理相结合,明晰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从政府政策引导层面,应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开采、使用的补贴,例如在汽车行业加收燃料税,对于新能源汽车则进行相应的补贴,鼓励企业和人民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加重对能耗企业的监管与处罚,设立耗能红线,实行末尾淘汰制度,对传统耗能的企业进行评估,连续触碰红线的企业进行整改。(2)从技术创新层面,要推动现有化石能源使用的清洁化,加快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使用和推广,进一步扩展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能源的使用范圍,以代替传统化石能源。

第二,在环境污染方面要对污染进行有效治理。从思想观念层面,要加强个人的环保意识提升,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绿色健康生活。目前经合组织中的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公民十分具有环境保护意识。(1)政府层面,要加强企业和社会环保意识的提升,在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秉承“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对现有污染进行有效地规划处理,欧洲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绿色城市概念之后,其构建从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等方面入手,有效的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和恢复。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通过宏微观结合的方式,制订全面发展计划,根据经合组织成员国的不同国情制定起动态的法律法规,形成环境污染的评价机制。(2)技术创新层面,推动技术的重点攻关,加强对生态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产业开发等一系列领域的重点研究,对污染治理的技术创新、绿色技术的创新予以支持,推动产业的升级,淘汰落后抵消的传统技术。

第三,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要下足功夫践行。从思想观念层面,要加强人民日常生活中循环利用的宣传,使垃圾分类,废物利用、淡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等观念深入人心。要从社会角度入手,健全垃圾处理体系,有效提取垃圾中可循环物质。从政府政策引导层面,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规划,从立法层面对不同国家国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索,明确责任划分和无害化原则,构建起从预防到控制最后到规范的科学流程。健全监管制度和抵押制度,德国为了提高包装回收率而制定的抵押金制度极大的推动了食品包装的循环利用效率,不仅降低了耗能,还对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引进,从理论层面进行创新研究,构建起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

对经合组织成员国内部合作模式问题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一个角度是明确成员国在组织内和国际中的责任,根据自身国力扮演好相应的角色,第二个角度是构建起协调机制,对国际贸易纠纷、绿色贸易壁垒、技术转移纠纷进行调解。

第一,应当进一步发挥经合组织的组织作用。首先要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进行完善,并积极构建起更加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让经合组织各个成员国能够科学客观的对本国的绿色发展程度进行评估,进而制定更好的政策法规,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的经费投入,和对适合本国国情的绿色发展路径的探索,同时加强对外交流和技术合作,推动经合组织整体的绿色发展进程。其次要构建起协调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组织机制的建设,形成单独的负责环境检查小组,进行环保信息的收集与共享,以更好地促进各国绿色发展政策的持续推进,并且针对经合组织中不同区域的国家进行差别化的区域管理,不同国家所处的区域不同,面临的绿色发展困境也不尽相同,在每个区域内部设立其检查小组有利于提高区域内国家的绿色发展效率。

第二,应当进一步加强组织内部的技术合作。首先要各个国家明确自己的定位,积极承担自己的国际地位,发达国家主动承担起援助发展中国家,推动组织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绿色发展进程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配合进行绿色发展,摒弃名义上参与绿色发展,实际借相关政策便利的“搭便车”行为,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才能正确引导组织内部国家合力绿色发展。其次要多角度建立起技术合作关系,其中包括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等多维度的绿色内容,一方面是政府之间构建起伙伴关系,充分发挥政府之间的协同效应,设立信息共享平台,实行责任共担制度,在绿色理论的构建方面进行联合攻关,并积极推动技术市场化,实行技术共享制度,同时要在组织内部设立起贸易纠纷调解机构和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另一方面要谋求成员国之间的企业合作关系,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力争透明化和信息公开化,利用好技术转移中心的中介作用,建立起集介绍—交易—售后于一体的完备技术转移机制,减少技术引进企业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石峰,秦书生.我国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0).

杨勇兵.马克思的自然观与绿色生产力[J].北方论丛,2009(06).

徐昌文.论乔纳森·休斯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生态辩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6).

李晓西,刘一萌,宋涛.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测算[J].中国社会科学,2014(06).

李维明,高世楫.经合组织关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方法的探索及启示[J].发展研究,2018(07).

李维明,高世楫.基于经合组织分析框架的全球绿色增长进程比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2(11).

马芹,范燕宁.生态生产力研究中的问题探析[J].理论学刊,2010(05).

刘长松.欧洲绿色城市主义:理论、实践与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17(01).

易龙生,陈松岭.欧洲再生资源利用与循环经济[J].工程建设,2009,41(02).

尹晓波.亚太经合组织环境合作模式探讨[J].当代亚太,2005(02).

张月月,胡峰.國际生产体系中绿色专利跨国转移的动力机制及制度保障[J].中国科技论坛,2013(04).

卢授永,杨晓光.国际贸易中的绿色瓶颈制约及其对策——透视国际贸易中的环境贸易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2003(01).

猜你喜欢

循环利用绿色发展
我国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再利用问题研究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浅析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与环境保护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创造力开发模式下的电商快递物流流转包装设计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