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一起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暴发调查
2020-10-10洪功飞何长生胡历宇周迎春黄显明占松鹤朱良强
洪功飞,何长生,刘 峻,陈 曦,胡历宇,王 倩,王 维,王 军,周迎春,钱 瑜,黄显明,占松鹤,朱良强
(1.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安徽合肥 230601;2.休宁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安徽休宁 245400;3.黄山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安徽黄山 245000;4.安徽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安徽合肥 230601)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是由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引起的一种牛全身感染性疫病,临床以皮肤出现结节为特征,我国农业农村部暂时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管理[1]。该病病死率在5%~45%之间,通常低于10%,主要通过蚊、蝇等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导致感染牛不育、流产、生产性能下降、皮张无法利用等,会给养牛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1929年,赞比亚首次确诊发生LSD[2]。2019年8月10日,我国首次在新疆确诊发生该病。2020年6月28日,安徽省在LSD排查中,发现黄山市休宁县一养牛户饲养的黄牛发生疑似LSD。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组成专项工作组赴现场开展了暴发调查,了解疫情发生的详细经过,明确疫情来源,并提出针对性防控建议。
1 调查方法
1.1 病例定义
1.1.1 可疑病例 2020年4月以来,皮肤出现多发疙瘩样结节,以及发烧、流泪明显、留口涎等症状之一的牛。
1.1.2 确诊病例 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实验室检测,确诊为LSDV核酸阳性的疑似病例。
1.2 调查范围和方式
1.2.1 调查范围 发病养殖场、周围养殖场(3 m范围内,并结合地理环境和自然屏障确定)以及与该场有流行病学关联的其他养殖场。
1.2.2 现场调查 与养殖场场主、饲养员以及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相关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座谈交流,详细了解疫病发生过程、周边饲养情况、调入调出情况、发病后采取的措施等,并作详细记录。
1.2.3 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采集牛全血、皮肤结节痂皮、鼻/口腔拭子样品,采用PCR方法进行检测。
1.2.4 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采用Excel软件整理现场收集的生产数据及相关信息。
2 结果
2.1 现场调查
2.1.1 养殖场基本情况 养殖场位于一蔬菜家庭农场内(东临溪镇临溪村),由蔬菜大棚改建而成,非封闭式,设施简陋。该场存栏肉牛26头,采取散养和圈养相结合养殖方式,其中19头圈养、7头放养(在距离该农场3 km外的芳口村放养),均为公牛,平均体质量250~300 kg。2019年9月,从外省调入20头鲁西黄牛(2020年2月因牛腿摔断,急宰1头),其余肉牛均为本地购入。截至发病时,未出售肉牛。场内没有任何防蚊蝇及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发病时场内蚊蝇很多,也没有消毒池等消毒设施。牛场所在村的东西两侧为绵延数公里的群山,东面流经的一条河流距牛圈直线距离仅160 m,牛场距离高速公路约300 m。牛场饲喂的豆粕、玉米等均从饲料经营店购入,饲喂的青饲料来自附近山上的青草及本地农民种植的玉米秸秆。详见图1。
2.1.2 发病经过与临床症状 6月16—18日,场主发现圈养的1头牛皮肤出现结节,进食量下降,随后陆续发现同群牛出现结节症状,到7月8日共发病13头,并有1头死亡。发病初,颈部出现小结节,豌豆大小,后逐渐变大,全身可见大小不等结节,在肛门下方、腹部、睾丸等处均可见,大的直径3 cm左右(图2);采食量下降,伴有发烧。发病10 d后,结节破溃,形成结痂;结痂可用手抠出,抠出后皮肤出现凹坑,有血渗出。病牛未见口腔疱疹结节,部分病牛可见流泪,结膜发红。出现结节症状后,场主试图对患病牛注射头孢进行治疗,但没有效果。
图1 牛场位置、场内设施和周边环境
图2 病牛皮肤和会阴处结节样症状
2.1.3 免疫情况 4月初全群牛免疫了口蹄疫疫苗。
2.2 疫病分布
2.2.1 时间分布 6月16—18日,1头牛皮肤出现结节,进食量下降,场主以为是蚊子或牛虻叮咬,随后对全圈及牛体表喷洒防蚊药水。喷药后,养殖场内蚊虫明显减少。6月25日,第2头牛身体上出现结节,伴有进食量下降;6月26—28日,同圈舍又有9头牛出现皮肤结节;7月8日,又有2头牛发病,并有1头死亡。疫病流行曲线见图3。
2.2.2 空间和群间分布 牛场共有2个圈舍,圈内有19头牛,发病13头,发病率为68.42%;散养7头,在距离该场3 km外的芳口村饲养,没有发病。
图3 该场疫病流行曲线
2.3 诊断与处置
2.3.1 实验室检测 6月28日采集病牛抗凝血、鼻/口腔拭子和结痂皮样品,7月1日省专家组调查时又采集同群无症状4头牛抗凝血、鼻/口腔拭子,均使用深圳奥东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的LSD检测试剂盒进行PCR检测,结果有6份病牛鼻/口腔拭子、1份结痂皮、3份病牛抗凝血为疑似阳性(表1)。疑似阳性样品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复检,均为LSDV核酸阳性。
表1 检测样品类型、数量和检测结果
2.3.2 疫情处置 对13头病牛按规定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限制未发病牛移动;采用国家批准的山羊痘疫苗(按照山羊的5倍剂量),对病牛所在县及其相邻县全部存栏牛和发病牛群中未发病的牛进行紧急免疫[3];对发病牛场所在村存栏的126头牛,包括水牛和本地品种黄牛逐头检查,未见类似临床症状牛;对全县存栏的4 200头牛以及全市17 000头牛(包括2 200头奶牛)进行排查,均未见类似症状牛。全市近期也没有从外地调入牛。
2.4 病因推断与假设
综合该起疫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推断疫情由虫媒传入或通过人员和交通工具、青饲料等带入引发的可能性较大。
2.4.1 虫媒传入 休宁县处于安徽南部,距离江西省和浙江省较近,与6月22日发生过LSD疫情的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只有约300 km,因此带有病毒的蚊蝇等虫媒很有可能借助高速公路车辆或季节性台风等外力进入牛场。该牛场位于一蔬菜家庭农场内,卫生环境较差,湿热的气候,适宜蚊蝇滋生,并且距离最近的河流仅160 m,距离高速公路仅300 m(图1);牛场没有防蚊蝇设施,发病时牛圈蚊蝇非常多。
2.4.2 人员和交通工具带入 6月8日左右,一曾经到过疫区的养牛户到该场参观学习,进出牛场时没有采取任何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因此有通过间接接触将病毒带入该牛场的可能。该牛场没有任何隔离措施,人员和交通工具出入频繁。
2.4.3 野生动物传入 该牛场所在的村两侧为绵延数公里的群山(图1),分布有黄麂和黑麂(反刍动物)等野生动物,病毒有通过野生动物传入的可能。野生反刍动物是否作为贮存者及其易感性尚不清楚。
2.4.4 饲料传入 饲喂的青饲料来自附近山上青草及本地农民种植的玉米秸秆,且未经任何消毒处理,有可能污染的病原并带入养殖场内。
3 讨论
作为虫媒传播的疫病,LSD具有季节性,常见于潮湿温暖的季节,定期杀灭蚊虫可以减缓机械传播的速度。建议牛舍使用防虫和杀虫设备,如灭虫灯。清理周边泥塘和粪污处理池等节肢动物滋生场所,改善牛圈的排水,减少牛及其周围的蚊蝇等昆虫数量,及时处理牛只排泄物等。
LSD可以通过被病牛污染的环境、污染物或媒介生物(如用具、饲料、病牛粪便)、体外寄生虫等,通过间接接触方式传播[4],所以要严格牛场人员和车辆的进出,定期对场地、圈舍、场内工具、器具等进行消毒。
疫苗免疫是控制LSD传播的主要措施[5]。免疫时应考虑对于处于潜伏期或表现亚临床症状的牛,免疫可能会激发临床症状,因此要及时对症状明显的牛进行扑杀[6],增加疫苗储备,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免疫。疫情发生后,要对发病场户实施严格隔离、监视,禁止牛及其产品、饲料和有关物品的移动,并严格消毒。
建议加强对农业农村部印发的《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治技术规范》的宣传、学习和培训,让养殖户深入了解该病,以便更好开展疫病防控工作。
4 结论
调查认为,本次疫情很可能由虫媒或进出人员、交通工具等带入病毒引起,但也不排除野生动物、青饲料等带入的风险。建议加强节肢动物控制,对养殖场、周围河流、农田等区域采取灭蚊、灭蝇措施,同时加强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严格人员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