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正畸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牙齿咀嚼功能及美观性的影响研究

2020-10-10王亚斐卢春英周文清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牙周袋牙周病前牙

王亚斐,卢春英,刘 慧,姚 美,周文清*

(1 江苏省南通市玉蕙口腔医院正畸科,南通 226001;2 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牙周病对牙龈及牙周组织的破坏性较大,患者往往会形成牙周袋,同时袋壁常伴有严重出血,使牙齿出现松动、位移,影响患者日常咀嚼功能,对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1-2]。同时,患者的牙齿咬合功能及位置关系发生较大的变化,面部美观度受到较大影响。传统的牙周病治疗虽能去除牙周病灶对口腔健康的影响,但往往难以恢复患者的牙齿位置关系,对发生移位的牙齿治疗效果并不理想[3-5]。口腔正畸治疗能通过外力固定,逐步恢复患者的牙齿位置,对牙齿错位、移位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6]。本研究旨在探究口腔正畸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牙齿咀嚼功能及美观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通市玉蕙口腔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96例,纳入标准:(1)经X线检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符合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诊断标准;(2)患者首诊于我院且临床资料完整;(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者;(2)存在肝、肾、心血管系统严重疾病者;(3)随访困难或失访者;(4)未能按要求完成所有治疗者。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29~64岁,平均(39.72±4.36)岁,病程5~25个月,平均(14.82±4.39)个月;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27~64岁,平均(38.57±4.95)岁,病程4~27个月,平均(15.28±4.12)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牙周病常规治疗:(1)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早晚清洁牙齿,并予牙周全面的清洁;(2)根据患者牙周情况,使用盐酸米诺环素缓释凝胶进行消炎治疗,控制感染情况,矫正牙周存在的疾病;(3)修正患者口腔牙齿,清除不良修复体,打磨牙齿根面,保持牙周平整。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后进行正畸治疗,摄头颅正侧位片,根据患者的口腔状况设计正畸方案,使用直丝弓矫正技术关闭牙齿间隙,对移位的前牙进行内收,重新排齐牙列,调整咬合关系,患者需每月复诊≥1次,根据复诊的情况调整矫正力量,正畸满意后拆掉托槽,患者需要佩戴保持器≥0.5年。

1.3 观察指标

1.3.1 牙齿松动度 根据患者牙齿松动情况将其结果分为<1 mm、1~2 mm、>2 mm。

1.3.2 治疗效果 (1)显效:牙周袋明显变浅或消失,牙周炎症状基本消失,前牙复位,牙齿功能恢复正常,且稳定性较好;(2)有效:牙周袋情况好转,牙周炎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前牙复位良好,牙齿功能基本恢复,且无明显松动;(3)无效:牙周炎症状无明显改善,前牙移位无明显变化,牙齿松动情况明显。总有效=显效+有效。

1.3.3 咀嚼功能 测量患者前牙咬合、探诊出血率,并使用咀嚼功能自我评定量表对患者的咀嚼功能进行评分,内容包括:咀嚼时有无异常、稳定度、对食物的要求、进食状况、消化情况、咀嚼食物的情况、牙齿固定状况7个方面,各项得分1~4分,总分28分,得分越高表明咀嚼功能越好。

1.3.4 美观度 包括前牙覆盖、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牙齿松动度及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牙齿松动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χ2=6.554,P=0.01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37,P=0.026),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咀嚼功能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前牙咬合、探诊出血率、咀嚼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前牙咬合、探诊出血率显著小于对照组,咀嚼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观度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前牙覆盖、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前牙覆盖、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咀嚼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咀嚼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观度变化情况比较(,mm)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观度变化情况比较(,mm)

3 讨论

牙周炎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口腔疾病,患者牙齿表面由于致病菌的不断滋生而出现牙菌斑的堆积,严重影响患者的牙齿功能,对牙龈及牙周造成持续破坏,形成牙周袋[7-8]。如患者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牙菌斑会不断钙化并沉积,形成严重的牙结石,使牙周组织对牙齿的支撑功能减弱,出现牙齿移位,不仅影响日常咀嚼功能,同时严重破坏面部的美观度[9-10],导致患者身心健康均受到影响。传统的牙周病治疗多集中在去除牙菌斑、维护牙周健康,以此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但对发生前牙移位的患者而言,其牙齿的位置关系并未得到有效的治疗[11-12]。牙齿正畸治疗作为一种调整牙齿位置关系的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牙齿位置畸形,恢复正常的牙齿咬合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牙齿松动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常规牙周病治疗主要通过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方式清除牙周炎病灶,并予消炎抗感染治疗,目的在于治疗原有的牙周病。但对于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患者而言,牙齿发生松动并出现移位是造成患者口腔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和主要临床表现,基础治疗虽然能够清除病灶,但对牙齿的复位效果较差,仅能依靠患者自身口腔的修复来稳固牙齿[13-14],而通过口腔正畸治疗,前牙移位患者牙齿松动情况有明显好转,正畸治疗是借助外力固定牙齿来减少牙齿可能发生的松动,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对两组患者的咀嚼功能评定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前牙咬合、探诊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咀嚼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牙周基础治疗虽能通过去除牙周局部刺激因子,减少患者日常咀嚼中的不适感,但不能有效恢复患者牙齿的咬合功能,因此探诊出血率仍较高。口腔正畸治疗在牙周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对前牙的内敛、固定,有效改善了前牙的移位,在生物力学的角度上恢复了正常的前牙覆盖关系,使前牙的咬合功能恢复正常。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前牙覆盖、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口腔正畸治疗后患者的牙齿美观度更高。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由于牙齿松动导致的牙齿位置关系异常,面部美观度明显下降,易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恶性影响[15]。通过口腔正畸治疗,患者的牙周间隙能有效关闭,配合有效的基础治疗,帮助患者恢复牙周袋深度,改善牙槽骨高度,改善面部的整体美学比例,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帮助患者养成正确的口腔清洁习惯,在基础治疗及后续的正畸治疗中,如未能有效清洁口腔,会使患者发生坏斑或龋洞,牙周病复发,影响后续治疗,严重者可导致正畸治疗失败。因此在正畸治疗期间,建议对患者持续进行牙周的维护,避免病情反复导致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综上所述,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患者而言,口腔正畸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提高基础疾病的治疗效果,同时能明显改善牙齿各美学指标,使牙齿更加美观、整齐,达到更优质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牙周袋牙周病前牙
牙周内窥镜辅助超声龈下刮治对残留牙周袋临床疗效的评价研究
Er:YAG激光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牙周指标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牙周炎80例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下颌磨牙半切术后不同修复方式对成功率、牙周袋深度及根分叉牙槽嵴比的影响
胃食管反流病与牙周病的相关性
自锁托槽矫治器在成人牙周病中的应用
恒久性修复体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
金属烤瓷桥在慢性牙周病治疗中的探讨
纤维桩与金属桩在前牙修复中的疗效比较
前牙烤瓷冠美容修复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