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的中国化

2020-10-09呼哲青

时代人物 2020年14期
关键词:和平共处

呼哲青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和平共处;和谐世界;和平与发展

和平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一个理想。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经历过了许多的战争,成千上百的人口死去,文明被中断,产生过不计其数的伤害。直到21世纪,人类社会在向着和平的发展道路不断迈进,但恐怖暴力、内战、局部战争、边境冲突等影响和平的情况仍然存在。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直秉持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并在不断地发展中丰富了其内涵,在新时代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的经典论述

产生于资本主义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平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和平思想的诞生背景。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思想是在19世纪欧洲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第一,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在矛盾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平思想产生的经济条件;第二,19世纪欧洲、美洲、亚洲以及非洲的国内与国际存在的战争和冲突是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三,伴随着无产阶级的觉醒和不断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也成为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诞生依据。

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的理论基础。马恩和平思想受到了欧洲资本主义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的影响。文艺复兴后的思想家们对“和平”有着自己不同方面的论述,但丁指出,整个人类文明的目的是实现人类智力的能力,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的方法是实现世界和平;康德提出了永久和平论,为人类的永久和平规划出一个由民主国家到自由的国际联盟最终达至世界公民状态的整体方案;圣西门希望消除利益纷争导致的内乱和战争,热爱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从多方面和多角度来理解和平的内涵的,他们在谈到“和平”时,是将和平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关系状态和交往方式为基础和出发点来探讨和平的相关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和平与战争是在追求利益关系中相互联系而产生的。“人们在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下进行活动,产生了一定交换和消费,结成了一定社会经济关系,而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随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社会大分工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私有制“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并论证了无产阶级和平的目标和实现和平的条件和道路。

第二,和平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一种非暴力的交往方式。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存在着两类基本的交往方式,即暴力(战争)和非暴力(和平)的交往方式。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和平与暴力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下,会选择不同的方式。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正义的、永久的和平。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自由贸易界代表人物科布顿、布赖特等人和平主义言论,指出他们是为了在世界市场上确立自己的垄断地位,马恩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主张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取得共产主义的胜利,才能实现全世界永久的公正的和平。

第四,马恩主张和平应成为处理国家间矛盾的首选。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的国际关系秩序,严厉谴责资本主义列强“为追求罪恶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见并在掠夺战争中洒流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的对外政策”。

列宁在帝国主义时期对马克思和平思想的发展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在此背景下,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实现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世界的和平贡献出了一份力量。十月革命不仅是一场反剥削压迫的国内社会革命,同时也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政治革命。

列宁的和平理论是帝国主义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生产的卡特尔化和经济生活的国际化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世界上的殖民地被少数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资本的世界性扩张并由此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是与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在此情况下列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思想。

列宁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20世纪初期,列宁依据当时全球和俄国的形式,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第一,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反对资产阶级“和平言论”的思想。列宁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侵略性的、掠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自卫”为口号都是幌子。面对一战的爆发,绝大多数的国家都背叛了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巴塞尔宣言》第二,列宁提出了争取和平必须要和革命斗争相结合的观点。列宁基于当时世界第一次大战的情况和俄国现有的社会情况,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 第三,十月革命之后,列宁指出与资本主义世界“和平共处”思想。列宁提出“均势”,认为国际帝国主义同苏维埃处于一种均势状态下,这种情况虽然不够可靠,但能使苏维埃共和国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下生存下来。此外,列宁在1921年提出新经济政策,要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上的交往。

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的中国化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和平思想中国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几千年来,在文化层面上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佛家和墨家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传统。儒家强调秩序的和平论,孔子和孟子从“仁”的人道主义出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侵略兼并战争提出强烈批评,后儒家坚持“中庸”“致中和”“和为贵”的思想,构成了中国和平文化的主流;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和平和博爱,反对战争;道家主张取法自然的和平论,崇尚天地自然与人间社会的协和;佛教倡导心性和平论,重在个体生命对人间世俗的超越,净化人世间和人的心灵。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本质上是一种内向防御性的和平文化,具有明显的道德主义倾向。故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对外主动侵略的行为,也没有产生军国主义的思想,更没有殖民主义的记录,中国传统的文化就表明了中国人骨子里蕴含的和平思想。

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在不同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提出“争取永久和平”的思想,并指出争取阶段性的和平也是可取的。中国自近代以来,面领着被侵略被殖民的史实,就一直处于不断的革命和斗争下,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也使得中国人民向往和平。在此社会背景下,毛泽东将马克思的和平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阐明了致力于争取世界和平的基本立场,提出了“永久和平”的奋斗目标。

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永久和平”的理论。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就是为永久和平而战,要争取中国和世界的永久和平,“人类一经消灭了资本主义,便达到了永久和平的年代,那时候再也不要战争了。”但是,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也意识到,在全世界消除剥削之前,谈论永久和平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毛泽东继承了马恩关于永久和平和暫时和平的理论,指出在永久性和平没有实现之前,争取阶段性的暂时和平也是可贵的。

维护世界和平就要反对帝国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战争。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式的变化,帝国主义依然存在,世界依然面领着大战的危险,同时朝鲜战争的爆发表明了帝国主义势力依然存在并且长期不会被消灭。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战争的观点。

毛泽东指出对于世界上会不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是坚决和平反对战争的,但也要做好战争的准备。中国支持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战争,在反对世界帝国主义战争中,中国也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出兵朝鲜抗美援朝,维护了朝鲜民族独立国家的主权,打败了美国帝国主义,为世界上一切和平民主力量团结起来反对战争、争取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依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并发展和平的外交政策。第一,建国初期面对当时的情况,中国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近代中国历经多年战乱,急需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经济建设,和世界人民发展好关系是立足于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冷战后的国际形势要求中国必须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一边,密切联合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维护世界和平。第二,建国后中国继承了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以下简称“五原”)。毛泽东倡导不同的制度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五原”之初是用来处理中国与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毛泽东在和印度总理尼赫鲁见面时指出“尽管我们在思想上、社会制度上有所不同,但是我们的共同点就是着重的不是思想和社会制度上的不同”;同时也将其推行到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中去,在于英国工党讨论双方的区别时,毛指出“我们要继续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这是英国、法国所需要的”。

改革开放之后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中国化衍生出新的内涵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新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做出了新的思考和阐发。

“和平”思想逐渐与“发展”密不可分。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逐渐向和平与发展转换。首先,资本主义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其次,冷战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由“热战”转化成为了“冷战”,“对话”代替了“对抗”,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最后,第三世界的崛起也为世界的和平贡献出了一份力量。在此基础上,和平与发展便成为了世界的主题。

邓小平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的两大突出问题提了出来。1984年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有很多问题,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此后,不断完善,形成了全新的世界主题观。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是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系大局的大问题。和平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的保障,“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才有可能”。

继承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构建“和谐世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走向全球化进程,国家与国家之间由“和平共处”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自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但同时,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存在,全球经济失衡,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存在。

在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胡锦涛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提出:“实现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中国愿意同俄罗斯人民和世界人民一起,为建设一个和平、发展、和谐的世界而共同努力”。“和谐世界”思想层次丰富,简而言之就是坚持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和谐世界”第一,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要从各国人民的利益出发,在合作中实现共赢;第二,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世界威胁;第三,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要维护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构建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和平崛起”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的时代性产物。“和平崛起论”是对“中国威胁论”的回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分崩离析,而中国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的相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客提出了“中国威胁论”,《纽约时报》发表题为《民族孤立主义使中国成为世界祸源》的专栏文章,叫嚷“如果美国现在不能行动起来,与亚洲国家领导人一起遏制中国,势必发生战略性错误”。在此情形下,温家宝在2003年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论”,中国是一个负责人的大国,中国的崛起不会对世界产生威胁。

进入21世纪20年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人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和平崛起”基本理念和实践空间。提出“一带一路”全球性发展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这些不仅有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性也贡献自己的方案。

“和平崛起”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和平崛起”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的科学判断基础上,并适应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形态变为现实形态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崛起指明了方向。

和平一直是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进入中国之后,便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思想在一些程度上不谋而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的对外关系一直秉持着“和平”的外交思想;新时代以来,中国将具体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萌发出自身的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国自身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提供了一个方案,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在当今发展的产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7.

[4]李爱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专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0.

[5]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99.

[6]付啟元.和平学视域中的中国传统和平思想[J].南京社会科学,2015(03):137.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4-475.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8.

[9]黄庆,张萍.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的基本主张及其历史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06):31.

[10]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9.

[11]邓小平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6.

[12]邓小平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2.

[1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10.

[14]马巍,李兴刚.从“和平共处”到“和谐世界”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J].思想战线,2007(01):40.

[15]余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当代形态——试论“和平崛起”思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27.

猜你喜欢

和平共处
列宁两制关系思想及在当代中国发展研究
经济诚可贵 环境价更高
学会和孩子“和平共处”
浅析周恩来外交思想的时代价值
列宁的两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如何与防腐剂“和平共处”
最忆是杭州 何日更重游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