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下佳县乡村建设探析
2020-10-09刘小燕
刘小燕
关键词:“两山”理论 ;乡村建设;问题;原因;路径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余村考察时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月24日,总书记在“之江新语”栏目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短评,文中指出,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这就是“两山论”。“两山论”不仅仅关注环境保护,还指引我们要通过环境保护来推动经济发展,做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
浙江践行“两山”理论的经验
浙江省是“两山”理论的诞生地,从“八八战略”到“两美”浙江建设,到“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和绿色发展,浙江省始终坚持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路,释放“生态红利”,让浙江经验迈向全国。
绿色发展优先。作为“两山”理论的诞生地安吉余村在打造美丽乡村之初的主要产业是开采矿石、加工水泥。但是“矿山经济”的背后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为打破这种“靠山吃饭”的局面,余村在习近平同志的肯定与鼓励下,关停矿山,开展生态修复,开启绿色优先发展的新纪元,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精神文明等各项工作,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如今,安吉余村已然打造成了中国美丽乡村的新样板。2019年,余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9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958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1万元。余村田园变景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实现了从“石头经济”到“生态经济”转型。
坚持创新发展。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干部群众的创造性和制度创新的作用。通过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等措施,激活了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共享发展。浙江在践行“两山”理论的实践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打造新型农村共享经济,让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坚持协调发展。浙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通过完善产业结构体系实现的,强调农产品种植与市场对接,促使农业生产逐渐走向高效和绿色,促使农业和旅游业走向融合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浙江地方政府积极创新思维,实现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同时,深入推行“走出去、引进来”模式,积极组织干部走出去,到发展良好的区域学习交流发展经验,探索新发展模式。
佳县乡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佳县乡村建设现状
近年来,佳县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工作,倾注大量的工作精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面推进乡村建设,使全县农村面貌及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目前,佳县已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9个,全县已有11个村庄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并严格按照村庄规划实施建设,其效果显著。
农村生活垃圾清理及污水治理工程开始启动。自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启动以来,全县20个镇(办、中心)全部建起垃圾填埋场,198个行政村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占比达61.1%。组建村级物业公司,整合护林、养路、保洁等资源,聘用贫困群众分段负责相应工作。已启动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项目,建成6座污水处理站。大力推进直排河道治理,推广集中养殖、粪污集中处理。
实施厕所改造工程。在乡村振兴示范村、环境整治重点村推进改厕革命工作。
实施村容户貌工程。通过危房改造、旧宅基地腾退、封口或拆除、硬化村组道路、道路绿化、亮化工程等措施使部分村庄村容户貌得以改善。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佳县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总抓手,形成了以“四园两厂四基地”(山地苹果园、有机杂粮园、葡萄园、大棚果蔬园,特色养殖厂、酿酒加工厂,旱作农业基地、移民搬迁基地、农业托管基地、光伏发电基地)为骨干的特色产业。
佳县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佳县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现实问题,如农村生活环境呈现“脏、乱、差”的局面,生产技术落后,农业附加值低,乡村旅游严重滞后等。
一是农村环境杂乱,无合理规划。佳县农村存在着全国绝大多数农村一样的问题:房屋建设杂乱无章、农村空心化严重。当前佳县破旧窑洞闲置现象严重,庭院整体基础条件差,美化意识薄弱。
二是基础设施欠缺,污染问题普遍存在。近年来虽然佳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农村环境仍不乐观。首先,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严峻。佳县农村基础设施匮乏,农村垃圾整治只达到乡镇全覆盖,广大农村还没有实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转运、处理,垃圾随意倾倒在河边路旁、沟渠田角,在阳光和雨水的作用下,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农村居民的健康;全县仅修建6座污水处理站,这些污水处理厂只能覆盖城区、镇所在地和周边几个村庄,不能覆盖到大部分行政村,绝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合理处理随意抛洒,直接排入河流或土壤中,脏水所到之处蚊蝇滋生,导致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受到影响,甚至影響到村民的饮水安全。其次,县域内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目前,佳县的大部分畜禽养殖场均为小规模养殖,一些养殖场选址不当,建在河道旁或人口居住区,加之养殖户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污染防治设施差,在出栏率提高,生产周期缩短的情况下,畜禽的排泄物也大大增加,而大部分养殖场严重缺乏粪便综合处理设施,粪便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排入环境,导致养殖场周围散发一些恶性气体,蚊蝇滋生,严重污染环境、威胁农村居民的健康。最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目前,佳县在农药、化肥、除草剂、农膜等使用上还没有具体管理措施,农民群众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作物生长,农药、化肥、地膜污染随处可见。
三是生产技术落后,农业附加值低。当前,佳县境内95%的农业企业属于初加工企业,产品加工转换率低,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品牌数量少,知名度低,竞争力差;龙头企业实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较小;农业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加之推广宣传不足、营销手段过于传统,导致市场认可度低、产品销售不景气。
四是自然景观单调,乡村旅游严重滞后。乡村旅游是当前农村发展的热点,但佳县的村庄自然景观资源较少,农业景观也很粗糙,进而使得乡村旅游严重滞后。佳县目前只有赤牛坬民俗旅游文化村相对比较成熟,但仍存在管理混乱、展区布置不考究、交通不便利、旅游服务不到位、游客体验度低等问题。
佳县乡村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当前佳县乡村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五个方面。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化新型农村的着力点,也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由于佳县乡村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加之地方财政困难,支持乡村建设工作的资金有限,所以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
二是村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佳县许多行政村辖有多个自然村,居民点分散,调整难度较大,村庄建设没有整体规划,闲置的旧房、危房占比仍较高,导致资源浪费且脏乱差现象频发。
三是农村居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环境保护意识较弱。佳县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重较高,加之农村传统生活方式比较粗狂,农村居民不能很好地约束自身行为,也造成污染问题。农民对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较低,对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认识比较模糊,更无从谈起创新。
四是农村环保制度、机制缺失,环保监管不力。农村环保涉及面广,内容繁多,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相关制度,如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等的使用及有毒有害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制度尚处于空白,给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佳县农村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体系尚属空白,还没有政府、村庄、农户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机制。绝大多数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的现象。
五是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受人力、财力、条件的限制,环保宣传教育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村,因此农村地区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环境法制观念、意识还比较淡薄,对污染危害的认识不足,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缺乏必要的环保知识作指导。
“两山”理念指导下佳县乡村建设路径
加大乡村建设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相关资金投入不足。因此,地方政府应给予乡村建设应有的重视,将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用于乡村建设,确保资金到位并保证资金的总量规模及投入的稳定性,从而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加强宣传及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目前佳县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的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宣传以提升村民環保意识,帮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例如:可以在农村开展环保知识巡回展览、举办环保教育文艺汇演、带领部分村干部到基础设施完善、卫生环境好的村庄参观等,使环保教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入农村。同时,可以“以奖代投”“以奖代补”定期评比“美丽文明示范户”,给予对环境保护贡献大的村民一定的物质奖励及政策扶持,增加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热情。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争创示范活动,总结推广一批先进典型。环保教育可以走入学校,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环保教育课,使孩子们从小就有环境忧患意识。
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帮助农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引导鼓励农民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畜牧业;组建农产品电商孵化基地,免费为农户提供农业电商培训、网店设计等培训。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重视和利用乡贤、民间人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本地优秀大中专毕业生等内生性治理资源,建立乡贤参事制,鼓励乡村能人治理乡村,加强乡村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健全完善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环境治理常态化。佳县农村基础条件较差,需政府强力推进与协调,形成县、镇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工作体系,县、镇、村“三效合一”的常态管理机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县、镇、村领导干部的政绩与所负责片、村、户的环境保护情况挂钩,压实工作责任,坚持奖惩并重。乡村建设工作要向中心村、近郊村、公路沿线村、民俗村等有特色的村庄倾斜,使其辐射带动一般村庄。
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对于整个国家安全稳定至关重要。能否妥善处理乡村建设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是否可以持续增长,关系到广大农民是否可以安居乐业,对于我们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2019年佳县政工作报告.
[2]孙凯.“两山”之路,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本[J].文化交流,2017(06):3-7.
[3]马安平.关于佳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的思考.共话佳县发展大计2016论坛.
[4]雷远洋.试论我国农村环境整治及长效管理[J],节能与环保,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