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同志关于新四军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渊源

2020-10-09吴业勤

时代人物 2020年15期
关键词:周恩来战略思想历史渊源

关键词:周恩来;新四军;战略思想;历史渊源

作者简介:吴业勤(1968—)男,安徽霍山人,中共淮南市委党校党史党建室副教授,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中共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理事和学生委员会委员。

在八年的全面抗战中,新四军战功赫赫,这与周恩来同志的新四军发展战略思想是分不开的。关于周恩来同志的新四军发展战略思想,我已做过全面论述,在此就不赘述[1]。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周恩来同志关于新四军的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渊源,以此全面了解其思想产生历史脉络。

周恩来同志关于新四军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中共中央的制定的相关方针政策、发布的有关指示以及毛泽东同志等人的相关著述;二是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等发往新四军的有关电文;三是周恩来同志对新四军组建于发展过程中的指导,尤其是一九三九年云岭之行的沿途调研。

中共中央的制定的相关方针政策、发布的有关指示以及毛泽东同志等人的相关著述是周恩来同志关于新四军的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

保持党对新四军的领导是国共合作的底线。1937年,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为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权利实现对日抗战而斗争》,文中清楚表明国共合作的底线。中国共产党“让步与妥协的最后限度”是必须对党所创造的力量(包括新四军)“保持领导”,绝对不能“超过这种限度”。[2]同年,《中共中央在发给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再次强调,在与国民党谈判过程中,必须保留与巩固党的“革命武装”,保证“党的绝对领导”。[3]

国共合作是落实党的领导最佳路径之一。在当前,国共合作可以使我党获得全国范围“公开活动的机会”,借此机会,以十二分的努力去扩展“党的政治影响与组织力量”,实现我党“在民族革命运动中的领导作用”,最终达到“取得民族革命胜利”的目的。[4]

确保党的绝对领导必须改变党的领导方式与工作方法。我党提出“一切工作经过‘党团”,但“不能代替包办”;党“不应直接干涉其他组织的独立工作”;“党的工作”方法与“政权的,武装的,群众的工作”方法[5]是不尽相同,不能相混淆。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党的绝对领导。

部队中的政工机构要完善和健全,以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937年,《苏区党代表会议组织问题报告提要》中明确要求,通过提高政工人员的地位、强化党组织在部队中的作用、明确政治机关的职责、落实政治教育的方针等举措,以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执行“单一首长制”的单位,要建立以“政治部主任”作为“政治助手”的制度,在连级单位要落实“连副担任政治指导”的制度。要提高“各级党委员会之作用与威信”。在军师单元和独立行动单元,要组建军政委员会,负责军队的“全部政治和军事工作”,并向党中央负责。政治机关应该成为军队的“政治训练教育的机关”,要贯彻落实政治教育的方针,教育红军战士和干部要忠城于“民族解放的利益”,要忠城于“劳苦人民的利益”,要忠城于“共产党的路线与方针”,要把干部培育成为具有“远大政治目光”,能够“正确的判断国内和国际状况”,并且具备独立和迅速地“采取决心的人。”[6]

在中共中央《关于红军中党及政治机关在新阶段的组织的决定》中又进一步细化上述规定。强调“党内的工作与一般的政治工作分开”,党委不仅具有“监察之作用”,更要履行“党内的组织与教育的工作”。政治机关要以政治训练为中心,其组织应分为教育训练部门(专责部队政治文化的教育)、宣传部门(负责部队的娱乐体育及居民友军的一般宣传工作)、组织部门(专负党内组织教育等工作及保卫部门的工作)。连指导员专负连队政治教育并依靠着支部进行一般的政治工作。[7]通过细化分工,专职负责,确保政治工作的精准度,从而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目标的实现。

学习与创造新的斗争方式与工作方式以保证党所推进伟大事业的发展。1937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为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权利实现对日抗战而斗争》一文中要求转变斗争方式和工作方法。我们党的同志们必须迅速转变“过去的斗争方式与工作方法”,学习与创造“新的斗争方式与工作力〔方〕式”,以适应于“目前的新环境。”[8]由“武装斗争的方式”转变到“和平民主的斗争方式”;从“武器的批评”转化为“批评的武器”,从“革命战争”形式转变为“民主的与合法的运动”形式,从同“国民党政府对立”转到“同他们合作”。[9]与此同时,还要创造新的斗争方式与工作方式。我们要使“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同“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适当配合起来,使“公开的工作与秘密的工作”求得辩证的一致。此外,我们还要明白如何“在旧形式中灌输新内容”,如何在“旧躯壳中注入新生命”。[10]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关键就是“这种新的斗争方式与工作方式的研究学习与创造。”[11]

以上内容可以看作周恩来同志关于新四军的战略保障思想的来源。

关于游击战问题。1937年,中共中央《关于红军作战原则的指示》中提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12]10月16日,刘少奇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中的若干基本问题》中提出,现今天华北人民的工作重心是全面“组织与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它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最有效的方式”,华北人民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里把游击战只是作为战术看待。在此文中,还阐述了在华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已经具备条件以及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同时强调要建立敌后战争根据地,要建立抗日政府的組织等,[13]这样,才能使游击战争长期坚持下去,才能保证我军与强敌持续作战,并获得胜利。9与16日,在《关于我军应坚持以游击战配合友军作战方针的指示》中再次强调,我军必须坚持“游击战”,并以此方式“配合友军作战”,而且这一方针“不应动摇”。[14]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游击战”不仅是战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战略问题。其理由:一是中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而日本侵略者却是个小而强的敌人,这一实情决定了这场战争的长期性;二是抗日游击战争既是外线作战又是单独作战,“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展现出来;三是由于战争的长久性和严酷性,决定了游击战争与一般的战争不同,往往会呈现“异乎寻常”的特点,于是建立“根据地的问题”、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等等的问题也必然出现。因此,必须把“游击战争”放在战略的高度上加以认识。[15]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将要到来的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将变为抗日战争的最主要样式,并确定在华北采取“巩固已经建立了的基础”“坚持根据地”的方针,在华中采用“迅速的发展游击战争”的战略。[16]会议还提出党的工作重心是在敌人占领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17]以上内容可以看作周恩来的新四军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战术思想的来源。

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等发往新四军的有关电文是周恩来同志关于新四军的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二

1937年12月,毛泽东、项英关于新四军编制等问题致叶挺电中提出,长江以南各支队可“向东开”,长江以北的高敬亭支队“暂留江北”,以便在此地做好“沿江游击”的准备。[18]这份电文可以看作新四军的发展战略方向的处女作。文中提出江南新四军向东开,这是“向东进军”方针的源头。

1938年2月,毛泽东致电项英、陈毅赞同新四军的行动方针,但进一步指出,在当前最有利于发展区域是“茅山山脉”,要以“溧阳、溧水”两地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如果有两支部队,则最少一个在“茅山山脉”,一个则置于“吴(兴)广(德)宣(城)”以西地区,以便策应。这可以看作是对新四军“向东作战”发展方针的进一步明确。[19]4月24日,毛泽东同意先遣支队去漂水一带侦察,并致电项英,要求主力推进到“泾(县)南(陵)一带”,但前提是需先派一支部队去“漂水一带侦察”,还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20]这为实施上述方针迈出了第一步。

1937年12月,张闻天、毛泽东等关于长江南北作战部署,致电陈绍禹等,提出以陈毅支队“置于皖南”,以高敬亭支队(增加一部)“置于皖北”的设想。[21]这应该是“向南巩固,向北发展”方针的源头。1938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新四军行动方针的指示》中提出,在长江以南,要“创立一些模范的游击根据地”,以树立“新四军的威信”,进而“扩大新四军的影响。”[22]这里指出了落实“向南巩固”这一方针举措和作用。22日,中共中央書记处给新成立鄂豫皖省委中心任务:一是武装民众,准备与发动游击战争;二是有计划的创立游击队与游击区;三是动用一切力量,争取高敬亭支队,使他在党的领导下,并使之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力。[23]成立鄂豫皖省委,高敬亭支队为这一区域的主力,实际上是初步提出了如何实现“向北发展”方针的问题。

1938年,毛泽东致电项英,明确指出,必须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之间创造新的根据地。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之后,还要分一部分兵力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再分一部分兵力深入“江北地区。”[24]这是应该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方针的源头。5月2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布关于徐州失守后对华中工作的指示,指示强调,要在“津浦以东、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的宽阔区域内,成立能“独立领导工作的工委”,其工作重点是“发展游击战争”。[25]这一指示中际上明确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战略方针。6月2日,毛泽东致电项英,要求新四军应放手向敌后发展。毛泽东在电文中指出,由于地区的扩大,已有回旋余地,根据以往的实际斗争经验,只要在敌后“一切无友军地区”,如太(湖)吴(淞江)等区域,我军均可“派队活动”。在未来,当我军力所能及时,在江北也应派出一支部队。[26]这封电文进一步明确新四军上述战略方针。

1939年,周恩来到新四军军部云岭,正式确立“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战略方针。[27]之后,中央书记处把上述战略方针的表述为“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1940年1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对新四军发展方针的指示》一文中明确指出,这一方针是周恩来到新四军时“商得的一致意见”。[28]说明这一方针是周恩来同新四军领导共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并得到中央认可的。

以上内容可以看作周恩来关于新四军的战略方针或战略方向的思想来源。

周恩来同志对新四军组建于发展过程中的指导,尤其是1939年云岭之行的沿途调研,是周恩来同志关于新四军的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三

1939年周恩来同志云岭之行,沿途进行一系列的调研。如在三门,询问地下党员李宗英关于当地党组织的情况;从章家渡步行去云岭的途中,询问了民运工作的情况;周恩来到云岭后,在叶挺的陪同下,听取了项英、周子昆、袁国平等新四军领导人关于新四军一年来对日作战的情况和军政建设的汇报;听取各支队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听取了陈毅和粟裕关于江南抗战、茅山游击根据地建设的情况汇报,充分肯定其成绩,并指出今后需要注意的方式方法,共同探讨了新四军“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问题;参加了新四军的第二届政工会议,肯定了成绩,指出了不足;与军部各个部门座谈,多方听取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军部附近,考察机关、学校、医院以及连队,了解一些部队的各方面状况,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军部会议室里,发现只挂马恩列斯的像,而没有挂孙中山的像,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尤其值此国共合作的敏感期间,应注意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继续维护国共合作的良好氛围。“政治工作会议”起草的《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中有反映王明右倾错误思想、蒋介石的演讲稿和“训词”等内容,周恩来同志严肃指出,这是“右”的行为,要求新四军军分会和政治部,必须以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准则,把第二次政《政工草案》中存在的那些错误纠正过来,但令人遗憾的是“草案”虽然作了些修改,但未作根本性的改动。1940年,在《总政治部对于新四军政治工作的指示》中再次指出了这个错误,强调政治工作必须“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必须全面体现在“政治上、理论上、组织上、工作内容与方法上”等方方面面。必须把“阶级教育与民族解放教育正确的适当的联系起来”,决不能因“统一战线的环境和战区的指挥关系”的变化而“有所改变”。[29]周恩来视察总俱乐部时注意到柱子上新贴的欢迎他和“欢迎叶军长前来检阅部队”的标语,严肃地对周子昆说“叶挺是你们的军长,又不是客人,外出公干和视察部队是常事,为什么要用‘欢迎二字”!?[30]等等。

经过深入走访和实际调研,周恩来对新四军的了解比原来只是通过电文所了解的情况的要清楚的多和具体的多。这是周恩来同志关于新四军的发展战略思想的实践来源。

综上所述,周恩来同志关于新四军的发展战略思想既是对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发展战略思想的发展和深化,更是自己亲身实践得出的结论,从而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确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周恩来的贡献居功至伟,永远铭记。

参考文献

[1]吴业勤.周恩来的新四军发展战略思想[J]新丝路,2020(06)

[2][4][5][6][7][8][9][10][11][12][14][15][16]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第195-196、196、303-304、219-220、269-270、203、203、203、203、299、338、593-594、608-610页。

[3]中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1988版,第12页。

[13]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著.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80-89页。

[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405页。

[18][19][20][21][22][23][24][25][26][27][29]中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62、212、215、68、112、113、111、113-114、115、111、164-165页。

[28]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一)》[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21页。

[30]胡居成.创业维艰毁誉多[J]党史文汇,1995(12)

猜你喜欢

周恩来战略思想历史渊源
聚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开辟高校统战工作的新局面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梦思想的世界意义与实现进路
大学生内化“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思考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研究综述
浅谈东海吕剧
心系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