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
2020-10-09王杨杨娜
王杨 杨娜
关键词: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帮扶体系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截止到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比上一年增加32所,增长1.22%,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以近年教育部规定的20%的贷款学生比例结算,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约为766.6万人。其中,民办高校750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校1所),普通本专科招生183.94万人,比上年增加8.57万人,增长4.89%;在校生649.6万人,比上年增加21.14万人,增长3.36%。民办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与教育问题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社会和学校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心是经济资助,主要措施包括助学貸款、国家奖助学金、勤工助学、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直招士官国家资助、困难学生学费减免、其他临时性困难补助等,使数百万的经济困难学生圆了大学梦。但随着国家各项帮扶政策的实施,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世界问题开始暴露,尤其是民办院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凸显,其中认知偏差、诚信问题、心理问题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不仅给经济困难学生成材带来了不利影像,也制约了民办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所以,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在精准扶贫中解决精神贫困问题,使其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身心更好地健康发展,更好地成长成才。
民办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资助机制与育人作用产生偏离。传统的保障型资助体系中各项资助政策措施都具备育人的作用:奖学金的获取不只是金钱层面的意义,而是在学业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上能够积极进取,不断向前;国家助学贷款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学费等问题,还能够对学生的培育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勤工助学一方面能够缓解学生的家庭经济压力,更能使学生投入到实践之中,体会到用自己的劳动取得收获的快乐;助学金能够让学生明白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珍惜现有的学习生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但是在民办院校实际的过程当中,更多的学生侧重于目标是获取金钱,而没有意识到育人的功能,很多高校的育人工作也没有注重提升资助机制与育人功能的有机融合,普遍侧重资助而轻育人。
经济资助与实际需求资助不匹配。民办院校的学费高于公办院校的实际现状,导致民办院校学生的贫富差距明显。民办院校中许多有经济困难问题的学生所在家乡整体经济水平较低,缺乏丰富的教学师资力量,文化氛围较为欠缺,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整体认知情况。院校的经济资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困难,让贫困学生仍有在校学习的机会和毕业后美好的未来。但在上学期间的经济困难解决了,可是在贫富差距的影响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知识、发展方面出现的问题显著。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卑倾向,进而影响能力的提升,这会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受到一定阻碍,更可能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终身影响。
民办高校对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小。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在于其主要办学经费是依靠高校本身通过高等教育市场来进行筹集,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和私人投资。公办学校的困难学生不仅有国家专项的财政拨款,也有其他社会资源的资助。而民办高校的经费大多都用于学校的办学建设、日常管理等,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经费也十分有限。公办高校还会设置多种勤工助学岗位,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取一定的资金,进而解决学生一定的经济困难问题。而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勤工助学岗位较少,学生不能在学校中获得此类资助,只能在社会上做一些兼职进行经济困难补贴。因此,在扶持力度方面,民办高校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
民办院校发展型资助帮扶体系的构建
经济困难学生建立档案管理。在学生进入校园后,学校可以更新网络系统,将经济困难的学生情况初步录入档案。学校可以审核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证明,对家庭年收入情况等进行持续的跟进,最终根据调查的贫困生家庭实际情况以及个人消费情况,对学生进行贫困认定。同时,对贫困生在校期间进行长期观察,制定动态动向表格,以观察学生的长期消费水平。根据贫困生每个阶段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帮扶工作的调整,确保帮扶公平公正有效,使学生真正得到有效的资助。
拓宽校内勤工助学实践平台。积极开展校内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在教务处、图书馆、国际教育学院、大学生服务中心等部门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同时积极向社会拓展助学渠道,形成多渠道多途径的助学模式。可以联系相关的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兼职机会,让学生提前进入专业实践,在实践中自我提升个人价值,以激发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和生活,让民办院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建立“扶困—扶志—扶能”三位一体的资助帮扶体系。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 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 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两层是人的最基本生存的需要, 后三层为精神和心理层面之需要,也就是最高层次。民办院校的学生急切地需要从物质资助与精神帮扶全方位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进行帮扶,建立了发展型的资助帮扶体系,方向指向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 实践“扶困—扶志—扶能”三位一体的资助帮扶体系, 努力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实现“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的目标。
“扶困”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帮扶,“扶志”在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帮扶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一定的辅助效果。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小组及心理交流课,向经济困难的学生讲授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同时交流心理问题,舒缓学生的不良情绪。另外,还可以组建一些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比如心理电影展播分析,集体进行心理游戏,通过娱乐的方式让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态,克服自卑情绪,能够以独立自信的人格在人生路上越走越好。
做好对经济困难群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更能从学生自身出发,考虑学生本身的情感需求,根据学生的情感状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根据他们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悉心辅导,为学生解决日常的实际困难,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不断发展。其次,规划人生,创造理想未来。学校需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使经济困难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规划能力,了解自己现阶段的状态,树立理想的人生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大学生涯,落实计划,完成理想。除此之外,学校应定期开设系列辅导讲座,让经济困难的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意义,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再次,倡导经济困难的学生多与其他同学沟通,参加社团活动,打开自己内心,积极与人交流,融洽人际关系,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力量,感受的集体的温暖与关爱。最后,促使学生有一定认识能力,让其有奋发自强的信心;让学生理解经济困难可以克服,不必恐惧,但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丰富校内公益实践项目融入校园文化。为贯彻落实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切实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更好的发挥教育在推进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目标。民办院校需要丰富校内公益实践项目,肩负使命践行教育帮扶责任。以辽宁何氏医学院为例,在每年的开学缴纳学费期间,学校为孤儿学生减免8000元学费,并实现经济困难学生资助100%全覆盖。由于学校位于中国的东北区域,冬季比较寒冷,很多南方的经济困难学生没有准备过冬的衣物,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组织“不忘初心送温暖”的活动,为困难学生买了御寒的羽绒服。根据走访,学校发现很多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是因病致穷,为了防患于未然、雪上加霜的情况出现,影响学生的学业,学校对所有困难学生统一买了商业保险,保障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民办院校有效促进校园公益实践以深化其育人功能与国家资助育人政策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民办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高级目标是从物质到精神,细节处人性关怀机制,最终打造出具有社会责任感与自信心的优秀人才;从磨练个人品格,到共建校园,再到社会共和,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理性思想、自由精神、知行合一的民族复兴人。为此,民办高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必须深刻认识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并改变落后的传统观念,不断创新,使经济困难的学生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卓越的贡献,使民办高校拥有更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地质教育,2019(04):98-100
[2]钟祖辉.如何推进民办高校学生资助精准化的思考浅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06):49
[3]庄建峰.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大学生生存现状与对策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