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斯特钢琴作品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处理
2020-10-09王琛瑜
王琛瑜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李斯特钢琴作品《奥伯曼山谷》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及演奏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而全面了解和掌握李斯特在创作这首作品时的相关背景和情感境界。这对我们的演奏或是教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钢琴;演奏技巧;创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0-00-02
一、李斯特与《奥伯曼山谷》
(一)李斯特生平
弗朗兹·李斯特,著名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在车尔尼、萨列里诸位老师的影响下,独创多种钢琴演奏技巧,开启十九世纪炫技风格。他在作曲方面也有杰出表现。他是标题音乐的首创人,并且将诗歌与交响音乐完美融合到开创交响诗,同时还有许多钢琴作品。
(二)《奥伯曼山谷》的创作背景
李斯特曾在浪漫之都巴黎与诸多艺术家有着接触,如雨果、帕格尼尼、巴尔扎克、肖邦、德拉克洛瓦等,在诸多艺术家好友的影响熏陶下,他的浪漫主义风格逐渐成形。后来李斯特在此次瑞士旅行中创作《旅行岁月》并于1855年出版,《奥伯曼山谷》便是其中一章。
二、《奥伯曼山谷》的创作特征分析
(一)“起、承、转、合”式的组合方式
《奥伯曼山谷》的曲式结构比较特殊,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它的曲式结构更加自由以及多功能化。为了方便从多个角度描述音乐形象,或者在同一个音乐作品中描述多个音乐形象,因此标题音乐通常都需要运用创新的结构来达到这个目的。
通常来说,《奥伯曼山谷》的曲式结构应该算为“起、承、转、合”的复合四段式, 但是“起、承、转、合”作为音乐陈述的一个功能,并不能作为曲式结构使用。不过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奥伯曼山谷》的结构理解成复合性再现四部曲式。因此依据“起承转合”的形式我们可以分为四块内容:
第一部分为“起”,前两个乐句运用了非常多的休止符号和延长记号,而且速度也不是很快,使乐曲中出现很多空白和短暂停顿,给人一种要结束的感觉。其实这是奥伯曼自我内心的一种陈述表达,说明了主人公奥伯曼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不知未来该如何的迷茫无奈心理,让听众们跟着奥伯曼一起开始对自己人生进行总结和思考。
第二部分为“承”,这一部分的音乐素材延续了主题的材料,也就是主题当中一开始出现的切分节奏。但是它不是对主题材料的全然模仿,而是通过变化将旋律进行发展。因此我们这部分归为“承”,因为在这一部分的旋律里,整段音乐的发展从始至终都是围绕着主题材料进行的,通过“承”之后,作品的主体形象也变得更加生动具体。
第三部分是“转”。排除这段开始的引子部分和结尾部分,中间整段乐曲都是使用新材料进行展开描述。按理来说段落进入到e小调时,整段音乐风格都会越来越低沉阴郁,但在,李斯特却将原本e小调的部分引到了e大调,这样一来,原本灰暗的感觉一下子开朗起来,好像重见光明寻到了新的希望一样,然后再进入最后的结尾“合”的部分。
最后一个部分就是“合”,对于图2-1中的A3来说,下面这个段落从开头的E大调转到结尾的升c小调,并且可以将其划为两部分。其中,前五个小节是前半部分,之后乐句紧缩为两小节,然后又形成新的材料a6。由于这一段落与A1非常相似,因此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再现了一级结构A1。
(二)色彩化的和声
李斯特最常用的和声就是半音化和声,在半音化和弦的加持下,音乐中的色彩也随之变得愈来愈浓。除了增添色彩以外,半音化和弦还可以用来表达作曲家特定的情绪, 烘托乐曲的氛围。例如乐曲中第33小节,强拍的半终止符号前运用了e小调的导音,他这么做得目的是为了让低声部对高声部做出回应,将音乐引向悬疑处,提示聽众们目前的疑问没有准确答案。
除了使用半音化和弦外,李斯特还擅长通过使用不协和音程使和声色彩得到改变。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很少会使用到增三和弦,因为它其中有一个增五度音程,所以听起来极不舒服且很不协和。
但在《奥伯曼山谷》这首乐曲中,增三和弦被李斯特用作色彩性和弦,为乐曲进行润色,而且这样做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多变的调性
李斯特对于调性的运用也是手到擒来,不同的调式在他的创作中可以创造不同氛围,表达各样的情绪。在主题段的1-4小节中,调性完成了从e小调到g小调的转换,这种转换即短暂且频繁,在李斯特的手中确实那么轻松、自然。到了乐曲的结尾第214小节的时候,乐曲本来已经在E大调上果断的结束。但是,李斯特却又在整首曲子的最后补充了两个小节作为尾声。这两小节并不能构成稳定调性,李斯特用这种不稳定的调性放于末尾,将e小调和E大调合在一起,这种杂乱不堪感似乎也是他在向我们传递出奥伯曼的前途仍然不乐观,依旧还在挣扎中。
(四)特色鲜明的音乐风格
大部分钢琴作品都很注重乐曲旋律的歌唱性,歌唱性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就可以体现,我们在弹奏巴赫的钢琴作品时就可以知道,音乐的歌唱性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需要把握住的。歌唱性也为后期主调音乐成为主流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奥伯曼山谷》这首乐曲中,“歌唱性”已经被李斯特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主要是体现在设计旋律的主题上。在设计旋律主题时,李斯特故意躲开了旋律的“器乐化”,那些只适合弹奏却不适合演唱的旋律都有意无意的被他规避开来。他这么做得原因就是为了突出旋律中的歌唱性,歌唱性的音乐能够更加引发听众的共鸣,感受到李斯特想要传达的那份情感。《奥伯曼山谷》的主题旋律是从e小调开始的。在后续的乐曲中,这一歌唱性主题贯穿整首乐曲。他把不断地从调性、织体等变化中去变形这一歌唱性主题,这种“变形”在保持音乐材料集中的同时还支持了音乐能够进行动力性的发展。因为有了这样的主题设计,歌唱性也就成为钢琴作品《奥伯曼山谷》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1]
前文中已經提及过,《奥伯曼山谷》这部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奥伯曼》这部书信体文学作品的。音乐和诗歌都来源于生活,它们都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在内容上,音乐和诗歌的唯一目标就是能够表达它们中所蕴含的情感。
李斯特是一个比较全能的艺术家,世人对他了解最深还是在音乐方面,因为他的音乐天赋实在是太过耀眼夺目了,以至于大家都忘了他在文学以及美术方面的艺术造诣也是很高的。李斯特的文学修养使他在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家时仍然得到那时以及后世的艺术评论家们对于他的称赞和敬佩。因为自身在大量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李斯特的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也就极其自然和谐,他在音乐上有大量的作品在创作时的灵感都来自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作品,《爱之梦》这首作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几乎所有学习音乐的人都有耳闻,还有包括本文讨论的《奥伯曼山谷》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不会对《奥伯曼山谷》中所存在的诗意而感到意外了,在这部作品中,李斯特用音乐的“诗意”表达将《奥伯曼》中所展示的精神内核给表达出来,这样的“诗意”表达才能最大程度的让听众体会到《奥伯曼》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那么,乐曲中"诗意”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1.平缓乐句中所表现出吟诵感与在朗诵诗歌时的语气上是大致相同的;2.乐曲中运用了大量的休止符号与自由延长记号,就像文学作品里的常用手法留白,这种留白给听众带来极大的音乐想象空间,就像诗歌和文学作品一样让人看完听完回味无穷。如此这般,“诗意”也就成了《奥伯曼山谷》的另一大音乐风格特征。
三、演奏技巧处理
(一)旋律
旋律音型主要以单音四分音符及切分和符点音符为主,在进行弹奏的时候要注意乐句的呼吸及连接,左手音型要以振音为主,右手八度下型及进,这里是为了表现出狂躁不安的情绪,所以振音要采用手臂带动着手来弹。旋律在左右手单音的交替时要注意强弱对比,做到严谨弹奏,主次分明和收放自如。
(二)琶音、和弦、八度的处理
《奥伯曼山谷》中琶音需要手臂连接和力量的转移,手指要贴键轻轻下去,并且保持放松状态持续的弹奏。而八度的运行之时,手不需要放得太平,这样也会引起僵硬,无法进行连续快速的弹奏。
(三)踏板
这首作品中有着很多的重音、顿音记号,这样的记号是要用直踏板的方式来突出音乐的效果,而直踏板就是有重音的时候要直接踩下去,进而达到突出音乐和衬托音乐的效果。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以李斯特《奥伯曼山谷》的为例,详细分析作品背景及其演奏风格和相关演奏技巧,展现了李斯特完美的钢琴技巧,独特的音乐风格及创作特点,更是能看到李斯特把各种生活元素融入音乐的内容之中,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加深了音乐的情感,在日常音乐教学和演奏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晨.李斯特钢琴作品风格及演奏技巧探究[J].戏剧之家,2020(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