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三原则在英剧《南方与北方》中的运用策略
2020-10-09左媛媛
摘要: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持续增进,影视剧成为各国人民了解彼此的重要窗口,其中字幕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受众的观影体验。20世纪70年由德国学者提出的功能目的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翻译领域,为提高译文质量做出重大贡献。本文以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为指导,分析经典英剧《南方与北方》字幕翻譯的策略与方法,提倡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最佳的译制效果。
关键词:目的论;字幕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一、翻译目的论及其三原则简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著名理论学家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及其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打破传统翻译观念束缚,提出以目的为首要准则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翻译界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71年,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及限制》一书中摸索出功能派理论的雏形,首次指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1], 认为翻译时需要注意目的文本的功能,而非在字词层面一味追求对等,奠定了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弗米尔进一步突破等值理论的局限,将目的论发展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翻译理论。目的原则成为该理论的核心,反映出翻译行为应该是有目的的活动,需符合受众的特点、文化背景及对译文的期待。20世纪90年代,翻译学教授诺德(Nord)完善并总结功能派理论,通过补充连贯原则及忠诚原则,弥补了目的原则作为唯一原则的局限,自此将目的论从德国推向世界,推动翻译实践走出较低语言层面的桎梏,强调译者目的的实现。
在功能目的论所需遵循的三大原则中,目的原则为首要原则,而忠诚原则又需服从连贯原则。目的原则认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影视剧最重要的目的是吸引观众、赚取利润。票房就成了衡量影视剧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对源文本进行处理时,翻译人员需首先考虑受众人群及不同风格的电影之间的功能对等。连贯原则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间风土人情、文化背景、话语习惯的差异,使译入语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这样才能保证源文本的信息和文化的有效传递。忠实原则指翻译应忠实于原文,但译文的目的和翻译人员对译文的理解则决定了译文忠实于原文的程度与形式,是从翻译目的出发,忠实于源文本与译文最核心的联系。
二、目的论三原则在英剧《南方与北方》中的运用
《南方与北方》是维多利亚时期颇富盛名的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Elizabeth Gaskell)夫人于1855年撰写的一部工业题材长篇小说,曾被喻为“所有工业小说中最好的一部”[2]。2004年,BBC将其改编为四集迷你英剧,生动再现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贫苦民众与作为社会新兴力量的中产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与冲突。故事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黑尔跟随父母从宁静怡人的南方乡村赫尔斯通举家搬迁到北方工业城市米尔顿为背景,围绕工厂主桑顿与工人之间的劳资纠纷,以及桑顿与玛格丽特之间的文化偏见与情感纠葛为两条主线展开叙述,不仅呈现一部独立女性成长史,更诠释了南方与北方,工人与中产之间最终顺应工业革命发展潮流,相互理解、握手言和的可能性。
1.目的原则在《南方与北方》中的运用
《南方与北方》人物之间矛盾此起彼伏,情节扣人心弦,但由于距离第一次工业革命年代久远,特定历史背景的限制仍一定程度造成受众对该工业题材剧的疏离感。著名字幕翻译家钱绍昌先生将影视翻译的特点归纳为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3]。因此该剧字幕组——破烂熊(Rag bear),在对一些特定时代英语使用习惯的的处理上,尽力使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保证在不加注释以减轻观众负担的前提下,将信息完整无误地传递出去
例1:(Train station): Outward, Milton! All change!
米尔顿,到站!全部下车!
例1为黑尔一家初到米尔顿时的情景。与现代完整句式的电子播报不同,工业革命时期的火车站播报仍靠人力。为将信息精简地传递出去,车站引导员只能反复重复关键字,以提醒乘客注意换乘。观众既能通过剧中每个包厢的乘客自行开门下车的画面体味到英国的时代特色,又能结合符合现代表达习惯的字幕了解到引导员的用意,观剧体验感得到提升。类似的字幕处理无形间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利于该剧在中国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2.连贯原则在《南方与北方》中的运用
连贯原则是指译文要在目的语文化中具备可读性,强调“译文对目标语接收者的可理解性,要求译文符合目标语的文化特征”[4]。因此字幕组在进行翻译时,大量使用中国观众熟悉的四字格,保证该剧的字幕翻译需最大程度地贴近目标语读者的语境,从而使译文流畅自然,人物形象也更为立体生动。
例2:Williams:Well,they do say the Devil makes work for idle hands. Maybe his hands werent so idle.
威廉士:应了那句老话,游手好闲必定惹是生非。可能他没那么游手好闲吧。
初来米尔顿,这里浑浊的空气、嘈杂的街道、粗鄙的邻里都让过惯了南方田园生活的玛格丽特极不适应。不仅如此,北方人也对新来的黑尔一家充满猜测和怀疑。例1是桑顿的助手威廉士在与房产中介闲聊的一段话。The Devil makes work for idle hands是英国的一句谚语,剑桥词典给出的解释是:“you believe people who have nothing to do are more likely to get into trouble or commit a crime”,字幕组用两个贬义的四字格“游手好闲”和“惹是生非”,就将南北方因文化差异而互相看不顺眼的情绪表现出来:北方人自豪于自己兢兢业业的实干精神,累积了大量资本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此鄙视南方人的清高自傲、愚昧慵懒。而南方人则将工厂主看作嗜血的资本家、环境的破坏者,不愿与之为伍。在双方对立的情绪中,玛格丽特的父亲放弃南方牧师的高尚职业,举家搬迁至米尔顿的举动就显得着实怪异,体现出黑尔一家初来乍到的不适与艰难。
例3:Mrs. Thornton:They think that just by putting their ignorant heads together theyll get their way.
桑顿太太:他们还真以为臭皮匠能凑成诸葛亮呢。
例4:Margaret:Surely not. Were not even certain therell be a strike,are we,father?
玛格丽特:当然不用,罢工八字都还没一撇呢,对吧,父亲?
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同一概念的认知与描述存在差异。译者需要在充分了解影视剧人物的语言及文化特征的前提下,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以增强对人物与情节的理解与共鸣。除四字格外,字幕组借中文等值的表达对源语进行了巧妙替换。例如例3中,面对工厂积压的400英镑的债款以及一触即发的罢工,桑顿的母亲表现出深深的担忧,并对工人的自不量力表示讥讽。Get ones way指“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句话若按字面意思进行直译(他们还以为将他们无知的脑袋凑到一起就能为所欲为),译文就会显得拖沓晦涩,违背了字幕的瞬间性特点,于是字幕组采取意译,运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谚语进行灵活替代,不仅没有折损原文的意思,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桑顿母亲对工人力量不屑一顾的态度。例4则是玛格丽特对工人罢工的反应。字幕组采用中文中“八字还没一撇”的口语化习惯表达,要比直译“我们甚至都不确定是否会有罢工”翻译得更贴近日常生活,折射出玛格丽特与父亲之间情感的亲密与深厚。
3.忠实原则在《南方与北方》中的运用
译文应忠实于原文,并非强调两者之间内容与形式完全一致,字字对应,而是“由译文
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5]。译者需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上下文语境,突破语际界限,灵活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对《南方与北方》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字幕组就大量采用增译、减译、改写等策略,旨在更好地将原文内涵传递出去。
例5:Higgins: To hell with Thorntons, Slicksons, Hampers. To hell with the lot of them!
希金斯:桑顿,斯里克森,漢珀都去死。那些吸血鬼!
为了能够填饱肚子,米尔顿几大工厂的工人在希金斯的带领下最终团结一致发起罢工。但原本预计两周就能看到成效的行动却在两方胶着的僵持中无限拖延。很多工人家庭开始入不敷出,产生动摇。作为工会领袖的希金斯更是担心若功亏一篑,工人阶级的力量将无法再与工厂主们抗衡。例5是暴躁的希金斯对米尔顿几大工厂及其厂主的诅咒,字幕组先后采用减译与增译两种翻译策略进行处理。先是将所有格的“工厂”概念隐去,将矛盾点集中在工厂主身上,接着通过添加“吸血鬼”,加强了语气,突出了希金斯的愤怒以及在当时状态下双方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
例6:Thornton:Well,on behalf of Milton taste,Im glad weve almost passed muster.
桑顿:我很高兴我们的品味水准相当。
例6为桑顿对玛格丽特的母亲黑尔太太的一番恭维。Pass muster根据剑桥字典释义,指“to reach an acceptable standard”,即“符合要求,达到标准”。原文若仅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我很高兴我们的品味都符合米尔顿的审美”,不仅没有将桑顿的幽默表现出来,并且因表达含蓄委婉,无法与上下文很好地衔接。为了避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给受众带来的理解偏差,字幕组将易引起歧义的“on behalf of Milton taste”略去不翻,将重点放在了后半句。通过直接对比两人之间的品味,将桑顿话语背后的用意凸显出来,符合更高层次的“忠实”。
三、结束语
《南方与北方》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以工业化社会为发展方向的历史趋势[6]。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该剧字幕翻译较好地帮助作品还原这段历史,为工业题材影视剧的广泛传播提供助力,值得广大译者参考学习。
参考文献:
[1](英)芒迪(Munday, J)著,李德凤等译.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6:109.
[2]SIMMONS J R Jr. Industrial and “Condition of England” Novels [A]. PATRICK BRANTLINGER and
WILLIAM B. THESING,Eds. A Companion to the Victorian Novel [C].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2:349.
[3]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2000(1): 61-65.
[4]黄愉. 目的论三原则与隐喻翻译探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0( 05).
[5]仲伟合,钟钰.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 中国翻译,1999 ( 03)
[6]刘涵. 论《南方与北方》中的情感结构[J]. 讨论与争鸣,2020(8): 80-82.
作者简介:
左媛媛(1990— ),女,河南信阳人,翻译硕士,信阳农林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学、翻译、外语教学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