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音乐文化研究之典范之作

2020-10-09王曌宇

艺术大观 2020年4期
关键词:黎族人类学著作

王曌宇

摘 要:本文主要从文化、历史、音乐、艺术传承等角域对《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一书进行评析,书中,张睿博士以文化的观察视角,论及黎族民歌的演唱特征、音乐特点、文化价值、保护与传承等内容,较为全面地解析黎族民歌的文化内蕴。该书内容不仅对于黎族民歌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海南黎族;民歌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4-000-02

在《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中记载,民歌是“民间歌谣的简称。是劳动人民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理想和愿望而创作的诗歌,是能歌唱的歌诗和能吟诵的诵诗。[1]”。可见,民歌是百姓通过总结自己的生产劳动而创作产生的歌谣,它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民歌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流传下来。靠的就是它独有的文化底蕴。说它独有,是因为民歌有着很强的地域性,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宗教息息相关,不同的地区、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所以民歌也能很好地反映当地人民精神生活。“民歌源于生活,源于人的精神需求,它是语言的升华,是情感的凝练,其背后蕴藏的丰富的文化景观才是民歌传承的真谛。[2]”这段话源自张睿博士的著作《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该著作立足于海南黎族音乐文化,在文化视域中看待、阐释黎族民歌,不仅运用音乐分析的方法对黎族民歌的演唱特征、音乐语言等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还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与“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范域来探究民歌文化,使其成为“黎族民歌文化”的创新研究典范。

在如今的著作中,大多数作者都是将视角放在单一的音乐本体或者文化领域,得到的结论都比较单一,本书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海南民族文化作为铺垫,在此基础上对黎族民歌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因此《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一书值得反复研读。

一、该著作是首次从文化的角域来解读黎族民歌的意蕴

探索研究黎族音乐的学者众多,但多为关注黎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演唱,或是具体的歌曲创作等内容,而关于黎族民歌文化的产生、发展及从文化角度释读黎族民歌的研究甚少。该著的研究主要借助于音乐人类学的思维理论,从黎族民歌音乐本体延伸至民歌文化,展开了对黎族民歌文化的研究。“音乐人类学”首次出现于1964年,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在其著作《音乐人类学》中将“音乐人类学”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即“对文化的音乐的研究”。[3]在“音乐人类学”领域,不仅关注音乐本体的曲式、和声、节奏、节拍等音乐特征,更加善于发现蕴藏在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概括、总结其蕴含的文化特征,从而加深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

著作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探析黎族民歌文化,并巧妙地将音乐人类学、音乐分析相结合,成为首次将音乐人类学用于黎族民歌文化研究的著作,更好地拓宽了黎族民歌文化的研究视野。

二、该著作首次论析海南黎族民歌的历史演进发展

黎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几千年前便定居在这座岛屿,故此,黎族民歌也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作者从它的根源,即它发展的源头,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线加以分析及总结凝练,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黎族民歌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规律。在第二章的第四部分,作者总结了黎族民歌的历史演进规律:“其一,歌舞并存之相互促进;其二,劳动生活之精神需求;其三,民族融合之相互借鉴;其四,民风民俗与民歌之如影隨形;其五,社会变革之扬弃形塑”[2]。不难看出,黎族民歌是一种歌舞并存的音乐,其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革新的重要原因就是它融合多元文化因素,如将民风民俗融入歌曲,更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革新自我。

故,著作不但从音乐研究方面进行,如:采风集曲、音乐分析等,还从历史学的角度,对黎族民歌文化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探索,更是对黎族民歌的历史演进规律做出了总结,是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根据对于其他民歌的研究,与黎族民歌有着一样发展轨迹的其他民歌,在经过了历史的车轮碾压后,留存于今的如陕北民歌、山西民歌等,也同样的精彩。因此,此著中总结黎族民歌历史发展演进规律的方式便可以借鉴至其他民族音乐的研究之中。

三、该著作首次结束语黎族民歌的演唱特征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最早的传递信息到生产劳动中的呼喊,从语言到曲调的生成,其实都是在人类情感不断提出复杂要求的情况下流变衍生的,音乐从歌舞乐一体、乐歌一体、诗歌一体再到歌、舞、诗、乐各自成为人类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再漫长的流传变异中都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征。民歌亦是如此。[2]”因此,民歌的演唱与其所蕴藏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民歌演唱特征是黎族文化的外显,文化是黎族民歌的内蕴,二者相互牵绊,相互影响,缺少了谁,这个演出都是不完整,不精彩的。

著作将黎族民歌的演唱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总结与分类,主要从“歌词特征、演唱形式、唱调特点、润腔特征”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作者对于黎族民歌的润腔总结较为别致,她将黎族民歌的润腔分为“平腔、高腔、甩腔、滑腔、哭腔”五个种类。例如:歌曲《哭嫁歌》为平腔演唱,主要特征为:“运用真声来演唱,丹田运气,演唱的声音较为靠前,主要集中在口腔前部,但是声音通透、清澈,绵远悠长,一般表达较为平和的、舒缓的情绪。[2]”作者对于民歌润腔的归纳全面且清晰,使读者全方位了解此方面内容,且在黎族民歌的研究书籍中,也是首次论及。

四、该著较为全面、详尽地论述、剖析黎族民歌的艺术特征

不同角度对音乐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认知,但是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在音乐中占有重要的核心地位。民歌更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发展逐渐从个体演变至部落、种族、村落,直至现在的城市,从文化角度讲,每一个群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特征,在这个特征影响下,其所产生的认知也是具有特色的。

黎族先辈长期生活在海南岛,其生存与生活都与海洋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打鱼、捕猎便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因此那个时代的民歌就更多地描绘了出海打鱼等场景,如民歌《打猎歌》[4]、《抓渔歌》[4]等。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得到解放,百姓在欢呼之后,逐渐跟随共产党开始建设新中国,民歌《建设歌》[4]就是海南百姓参加海南公路建设时期所唱的。因此,正如书中所说“民歌负载着民俗,具有反应和记录社会民俗形态的价值功能,是民俗的‘服务者”[4]。民歌是一个时代的结晶,它记录、承载了那个时代的味道,就是因为这些或是古老的或是年轻的民歌,我们才可以在其中研读它们所内含的时代文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所处的时代。

猜你喜欢

黎族人类学著作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黎族母亲》等
地方高校该如何传承海南黎族音乐
秒变戏精
黎族元素在校园美术教学中传承的思考
试论儒家和道家著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从梅里亚姆的界定看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
画家的数学著作
黎族网为传承黎族文化尽微力
什么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