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两类三层”说看民间舞的传承与变异

2020-10-09朱亭豫

艺术大观 2020年8期
关键词:民间舞满族传承

朱亭豫

摘 要:中国民间舞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其发展的进程中记录了人民的文化观念,饱含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然而,面对文化融合、文化创新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时代背景,民间舞亦出现了传承与变异的现象。本文以满族民间舞为例,从“两类三层”说来探讨中国民间舞中的传承与变异,并对满族民间舞的发展与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两类三层说;民间舞;传承;满族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8-00-02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文化的多元性。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中国民间舞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纵深性。随着近现代中国舞蹈的发展,中国民间舞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架构,在这个理论架构中,笔者认为吕艺生老师提出的“两类三层”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中国民间舞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两类三层”说的理论意义

首先,“两类三层”说的划分为当代中国民间舞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使得中国民间舞在发展中有别于世界舞坛,形成了自身的架构。其次,“两类三层”说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民间舞概念的外延性,丰富了民间舞的文化功能,有助于在类别上窥见对象的主旨与总体结构。更重要的是,“两类三层”说为中国民间舞在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思考路线,使我们舞蹈工作者可以“遵其道,寻发展”。

二、“两类三层”说后,中国民间舞文化观念之变异

罗斌老师在谈及中国民间舞的三个层次时,将“三层”的关联比作“原生——次生——舞台”。这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三层”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差异背后所产生的文化观念的变异。

(一)功能差异

原生、次生和舞台三个方面,由于理论上的“分层”促使各自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旨向,“原生者,側重教化与保护;次生者,侧重发掘与传承;而舞台,则专职张扬个性,表达艺术理想。”[1]这就使得中国民间舞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功能性的差异。又因三层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差,所以在民间舞的创作过程中,三层将“各司其职”,其中“舞台”这一层在伸张个性之时多以求新为己任,所以其文化观念也将在求新中产生变异。

(二)表演差异

三个层次因其功能上的差异,所以在各自向前求索的过程中,其表现也将产生区别。原生因其是群众自娱的舞蹈,最能体现人民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所以,其表演则以追求原貌为主;次生由于是民间艺人或职业舞人从原生中挖掘后经过加工整理而成,因此其表演则带有一定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化色彩;而舞台则因是艺术家们按照原生和次生的合体按照个人艺术理想和个人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进行创作,因此其表演更多的则是张扬个性,表达艺术理想。由于在不同层次的表演中,每一层次表演的需要不同,所以,就使得民间舞蹈在传播的过程中对观者将形成不同的文化影响,由此,民间舞在表演的差异中便形成了文化观念的变异。

虽然,“两类三层”说之后,民间舞中的文化观念产生了变异,但是,“三层”间仍然是并行不悖的关系。不过,毕竟是有了分别。有分别,就会有伸张个别的可能性。在这种可能性之下,它的发展也必将会出现新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舞蹈工作者应从“两类三层”说的理论中预见中国民间舞的传承问题,并利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

三、“两类三层”说之于满族民间舞的传承

(一)“两类三层”说之于满族民间舞传承的疑虑

1.原生形态的草木萧疏

当“两类三层”说为我国民间舞进行划分后,我们首先应注意到的一个现象就是,原生这一层的民间舞是否因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失。据庞志阳老师在《满族民间舞蹈》一书中所写,“近百年来满族舞蹈已逐渐消失,乃至濒临灭绝。”从庞志阳老师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满族舞蹈发展的危机,但仅有感受是不够的,我们是否应反思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除生活、生产方式、民族融合等原因外,舞蹈艺术本身在对原生形态的传承中是否有挖掘不到,甚至可以说忽略的现象呢?无论如何满族民间舞的发展已然出现了原生形态草木萧疏的现象,因为若无此类现象,就不会有庞志阳老师的这番话语,就不会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欲望。所以,笔者期望我们舞蹈工作者可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行动,不要让此等“危机”变为“遗憾”!

2.次生形态的以偏概全

与满族民间舞原生形态草木萧疏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次生形态的以偏概全。因为次生形态是“原生”的延续,是对“原生”的继承和发展,所以“次生形态”要对“原生形态”进行提炼加工。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满族民间舞原生形态的草木萧疏,便会给次生形态在挖掘和继承之时带来许多困难,若懒得思考或缺乏文化担当的意识,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在继承中遗失满族民间舞原生的本质。这种片面性的延续,将会抑制原生本质的继承,这种“扬弃”的结局是令人遗憾的,即便是“求新”,也难免有“以偏概全”的风险。

3.舞台形态的风格随意

我们还应注意到满族民间舞的舞台形态在伸张艺术个性之时,忽视或抑制民族属性的问题。近年来一些民间舞蹈作品一味追求“创新”而忽视了“原生”中的风格特点和文化精神,导致一些属性不明的作品发生。满族民间舞作品虽还未形成规模巨大的创作数量,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忽略这一现象。所以,当下我们应在发展满族民间舞的同时注重其民族风格的把握,避免满族民间舞舞台形态的风格随意。

(二)“两类三层”说之于满族民间舞传承的建议

满族秧歌是满族民间舞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谈起满族秧歌的现状时,栾蓉年老师曾用了“危机”二字,足见满族民间舞的发展状况,所以,我们应利用一切可行之策,加强满族民间舞的传承。

1.注重“原生”的文化保护

中国民间舞是各族人民生活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各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满族舞蹈已被我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足以证明其亟待保护的欲望。因此,我们应在满族民间舞向艺术化发展之时积极挖掘其涵盖的原生文化,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满族民间舞蕴含的原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2.加强“次生”的传承意识

“‘民族性是民族舞蹈创作的支撑与核心。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满族舞蹈创作而言,作品的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然而,满族舞蹈的创作发展,仍旧需要以尊重传统为前提,”[2]这就要求舞蹈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在对民间舞整理、加工之时秉持“寻其根,提其精,重其文,担责任”的传承精神,避免“以偏概全”的现象,确保满族民间舞文化的完整性,加强文化传承意识。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傳承人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传承人培养方案,挽救满族民间舞“草木萧疏”的现状,使满族民间舞能够代代相传。

3.提升“舞台”的文化传播能力

“舞台化”的民间舞作品中保留了原生民间舞的大量素材,即使拓展了舞蹈的动作语汇,也保留了特有的民族特点。如,“在第二届少数民族会演中,辽宁代表团创作的满族舞蹈诗《满乡情韵》。作品中包括的《婚礼》《欢庆》《相恋》《妞妞》《摇篮》《狩猎》《采参》《春天》等几个部分均有满族原生民间舞的大量素材。此外,作品以诗的结构和写意的方式,吟唱了一则满族人自然生活的诗篇,勾勒了满族舞蹈的独特风韵”,[3]在丰富满族民间舞文化内涵的同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该作品的传播既使人们看到了满族的民族文化,又使满族民间舞得以传承。所以,对满族民间舞进行“舞台化”创作时,我们应看到舞台的文化传播力量,将满族民间舞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植入作品之中,把传统文化价值奉献给观众,以此增加人们对满族民间舞的兴趣,使满族民间舞的传承向好发展。

由中国民间舞的“两类三层”说联系到满族民间舞传承与变异的现实问题,我们深刻认识到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下,中国民间舞不仅需要个性特点的伸张,更需要文化的完整性塑造。为此,需要我们每一个舞蹈工作者共同努力,在中国民间舞的传承与变异中确保文化的完整性传承!

参考文献:

[1]资华筠主编.说舞——舞蹈学研究文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06.

[2]姚泳全,胡博.改革开放以来满族舞蹈创作的类型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6):89.

[3]祝嘉怡.满族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两种态势[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猜你喜欢

民间舞满族传承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试论新时期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间舞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性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