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古先民的馈赠

2020-10-09钱翔

艺术大观 2020年6期
关键词:传承探究

钱翔

摘要:2019年6月,海南省文体厅在海口市文化广场举办了海南非遗进社区的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展示了海南黎族各项传统文化。其中海南黎族骨簪技艺吸引的众多市民、游客的围观,很多观众都表示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精巧的黎族手工技艺。海南正处于自贸区的建设中,如何抓住机遇让海南黎族的骨雕文化发扬光大呢?笔者将通过本文初步探究。

关键词:黎族骨雕;传承;探究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6-00-02

1974年初冬,贵州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在兴义县城以北不远的地方发现了猫猫洞,洞中的一些被人工敲打、凿刻的痕迹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经过进一步的发掘证明了猫猫洞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洞中出土了7件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其中骨器共有124件,占出土石器时代工具的46%,种类有武器(骨矛、骨剑、骨镖等)、日常用品(骨针、骨铲、骨棒)和骨质装饰物。

2019年3月,笔者参与了海南省省级精品课程《黎族传统文化》的建设,有幸深入研究了海南黎族骨雕文化,初见便被他的民族魅力深深地吸引。通过田野考察、民间采风、传承人访谈等形式收集掌握了大量的海南黎族骨雕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在这里笔者将这一民族瑰宝逐层解析,为大家展现海南黎族的古老的骨雕文化和迷人的民族魅力。

一、海南黎族骨雕文化现状

黎族的骨雕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性和研究价值,在我国其他地域、民族骨雕工艺基本消失的前提下,海南黎族骨雕工艺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工艺文化研究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同时也是研究海南黎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之一。

海南黎族骨雕的题材主要以本民族的英雄人物,一位带领黎族先民战野兽、斗自然的峒主,也就是黎族村寨大头领。为了纪念这位英雄,男人们就将其形象雕刻于做成动物骨骼上作为装饰之用。以黎族骨簪为例,作为黎族男子送给心爱女性的定情信物,其起源虽然无法考证,但它的制作工艺见证了黎族工艺文化从原始走向现代的过程。

骨器、木器和石器是早期人类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共同造就了人类早期文明。海南黎族骨雕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器制作,与黎族独木器文化、黎族石刻文化一同构成了海南黎族传统雕刻文化。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录,早在我国东汉时期,骨器的使用在黎族地区已经十分普遍了。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力度的加强,2005年黎族骨簪技艺成了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黎族骨雕文化有再次被世人所认识。[1]

二、黎族骨雕的制作方法

海南黎族骨雕文化来源于黎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中,将狩猎、屠宰所留下的动物骨骼、角质作为工具、装饰物使用。如黎族男性在狩猎过程中捕获了一头坡鹿,妇女们会将鹿角割下,悬挂于屋檐之下作为吊摇篮或者竹篮只用;又或者水牛角,黎族同胞则会将其作为乐器,叫作牛角哒用于节庆祭祖、庆祝;宽而窄的动物肩胛骨一般被用来当作铲子使用;野猪牙之类则可以做出项饰以彰显男性的英武勇猛。

(一)黎族骨雕的原料

黎族同胞所用于骨雕的原材料源于平时生活中的收集,一头大型动物如水牛的骨骼虽然很多,但是能够用于制作骨雕、骨器的原料却不多,一般选用动物骨骼中体块比较大、厚的骨骼如大腿骨、小腿骨,动物牙齿特别是尖利的犬齿,肩胛骨,动物的犄角等等部位,而脊椎骨、肋骨等却因为其骨质疏松,不易于加工保存而常常被黎族同胞丢弃了。

动物骨骼选择好了之后并不能立即使用,首先要将其放入沸水中久煮,将骨骼中的碎肉、油脂全都煮出来,然后放在阳光下暴晒,反复多次直至骨骼上的杂质异味全部祛除了才能用于骨雕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又会有一部分原料的损耗,因此每一件黎族骨雕作品都是来之不易的。

黎族骨雕原料收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因此制作一件如骨簪、骨梳一类的纹饰精美的装饰器物可能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所以黎族同胞们特别珍惜骨雕作品,黎族女性的骨簪等到该女子去世后会砸碎用于陪葬。

(二)黎族骨雕的制作过程

黎族骨雕虽然属于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但其制作过程相对复杂,制作一件黎族骨雕作品大致需要选料、清洗、破料、修整、磨制、钻孔、装饰七个步骤,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七个步骤逐一探究。

第一步是选料,黎族骨雕的原料来源于狩猎与圈养的动物。选取动物骨骼中骨密度较大的骨骼,肩胛骨、大腿骨、小腿骨、头骨、牙齿、犄角等是最为适合制作骨雕的原料;选择好原料之后接下来第二步就是清洗了,作为原料的动物骨骼不能直接拿来雕刻,需要经过清洗和暴晒,祛除动物骨骼上的油脂和肉渣之后才能使用。清洗的时候首先要在清水中用棕毛刷刷去骨骼上多余残肉以防止存放时发霉生虫,接下来是用沸水烹煮将骨骼中的油脂煮尽为止,反复几次之后将骨骼取出放置在太阳下暴晒,等待骨骼微黄无味之后就可以储存了;第三步是破料,根据所需要制作的骨雕选取合适的动物骨骼,这样可以避免浪费。选好原料之后用刀斧砍出相应的形状,如骨簪形似宝剑,那么就要选用牛大腿骨砍制成近似宝剑之形以便于下一步的制作。为了能够批量雕刻,破料时往往会做出几十个类似的粗胚,这样下一次需要雕刻就可以直接使用这些粗胚了;粗胚做好之后就可以修整细化了。传统的黎族骨雕艺人一般选用自制的骨雕刻刀完成,将粗胚上的骨茬削掉,是原本粗糙的骨胚形状更加的完整,与最终的器物形状基本一致了,如制作骨刀修整之后,刀的基本形状就已经成型,刀背和刀刃的部分可以明显得区分开来了;第四步是磨制,就是通过打磨、抛光使得骨雕器物更加的完善。这一过程一般是有火山石的河边完成,通过在粗糙的火山石往磨制,骨雕器物的外形光滑、流畅,这一步完成之后骨雕器物就已经可以使用了;但是有些骨雕是需要钻孔固定在其他工具上的,如耕作用的骨铲,经过以上五个步骤之后虽然已经可以使用,但并不省力还需要钻孔固定在木棍上才能用于铲土;最后一步是装饰纹样了,除了纹饰精美的骨簪、骨梳、骨項饰等用于装饰的骨雕器物外,骨雕工具也是也要装饰的,这是为了区别不同家庭,不同村落的工具,这样大家一同外出劳作、狩猎就不会拿错别人的工具了。[2]

这五个步骤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往复的过程如制作骨簪,在装饰纹样的过程中,可能会将磨制光滑的表面部分破坏,这就要骨雕艺人在雕刻完纹饰时候再进行磨制抛光。因此,手工制作一件骨雕器物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过程,所以黎族同胞对于每一件骨雕器物都是十分珍惜的。

(三)黎族骨雕的代表作品

黎族骨雕器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生活工具,如骨刀、骨铲、骨刮器,一类是用于佩戴的装饰物,如骨簪、骨梳、骨项饰等。

黎族的骨刀一般由牛腿骨磨制而成,长约二十厘米,宽约二到三厘米,刀刃锋利可用于狩猎、采集和收割山兰稻米。黎族村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把,笔者在琼中、保亭黎族村落田野调查是还发现,不同方言地区的黎族同胞所制作的骨刀也有差异,主要是从刃口形状和装饰纹样上有所区别。

黎族女性用于装饰的骨簪原材料是动物大腿骨,一般多用牛腿骨,加工成宝剑形用于固定长发。不同方言地区的骨簪形制也不一样,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东方地区的美孚方言黎族村落女性使用的骨簪多为素面,除了简单的几何线条就没有了过多的装饰纹样,而在白沙地区的赛方言黎族村落则喜欢在骨簪上雕刻出精美的纹饰图案。

三、黎族骨雕文化传承意义

作为解读黎族传统文化内涵密码的重要组成部分,黎族骨雕文化的传承是不容乐观的,根据笔者的走访发现,海南黎族至今还在从事骨雕及骨雕相关事业的手艺人的人数已经少之又少了,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骨雕行业的不景气,无法满足从业者基本的生活要求。根据白沙县骨簪县级传承人陈玉根的介绍:海南黎族骨雕的从业者已经不超过五人了,等我们这一辈人老去之后,我们黎族的这门手艺真的就要失传了······迫于生计,陈玉根还从事广告设计等工作。[3]

为了保护和传承海南黎族骨雕技艺,2005年黎族骨簪技艺成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是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作为保护单位,白沙县文化馆定期举办非遗文化推广日,把黎族骨雕技艺推广到中小学第二课堂中去,让当地的孩子们对于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技艺有所认知。为传承人设计专门的工作室以供传承人研究、制作骨雕作品,并积极的参加国内外非遗展示活动。

参考文献:

[1]陈遵禄.浅谈骨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天工,2018(01):104-105.

[2]张妤,李佳盈,颜晗,谢王欢,杨舒荷,陈丽娟.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以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为例[J].轻工科技,2018,34(05):111-112+137.

[3]安宇.内蒙古角骨雕工藝的现状与发展[J].小品文选刊:下,2016(02):144.

猜你喜欢

传承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