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人物画的装饰性语言探析
2020-10-09李婕
李婕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特点,重点对装饰性语言的四项运用功能进行剖析,希望为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中国人物画;发展特点;装饰性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6-00-02
中国人物画是传统绘画艺术中价值连城的瑰宝,大时代的变迁促使绘画技巧技艺不断推陈出新,才能适应观者持续提升的审美需求。掌握装饰性语言的运用,夯实绘画功底,是创作精品、佳作的基础。
一、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特点
自古以来,人物画以其新颖的价值理念、上乘的美感鉴赏、高段位的品位内涵,历来是中国画这座“王冠”上最闪光耀眼的“明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绘画艺术工作者在秉承传统国画技巧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方绘画理论,在风格样式、时代特征、表现力张力等方面予以大胆开拓创新,使创作呈现百花齐放、兼容并蓄的良好局面,也标志中国人物画由传统过渡到现代,进入一个成熟期、井喷期。总的来说,表现出以下三大发展特点:
(一)越发紧贴基层大众生活
受我国漫长皇权专制制度影响,传统人物画集中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公子千金等上层人物的描绘上,不可避免地带有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等缺陷,这是历史、社会制度、习俗、社情民情、信仰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绘画艺术工作者调整思路,躬下身子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从民间发掘素材、寻找亮点,在底层朴实、平淡的烟火气息中找寻艺术的灵感,在真情实感中感悟、思考生命本质内涵,大批表现工农兵、知识分子以及小商小贩等普通民众的佳作喷薄涌现,他们或展示对劳动的热爱、或表现对自由的渴望、或憧憬对幸福的向往、或诠释对信仰的忠贞,这些佳作拉近了与普通大众的心理距离、获得了肯定认同,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与传统人物画相比,现代人物画在把握、表现基层生活上钻的深、拓的广,更具有真实性和时代感。[1]
(二)越发注重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传统艺术是一座潜藏巨大的“富矿”,各类技艺绝学珍藏其中。历代画家总结归纳出诸如“十八描”“如锥画沙”“绵里藏针”“斧劈皴”“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等技法规律,至今仍是画者的入门教范和必备技能。国画界一代宗师徐悲鸿先生曾深刻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法之可采者融之。一語道明传承与创新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代绘画工作者在反思旧技艺缺陷、不断认知新事物的过程中,紧盯传统人物画的短板寻找创新空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改革开放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基层民众因机遇、奋进、挑战、困难、迷惘而产生的各类意象、境界变化,被当代画者敏锐地捕捉并作为创新“关键点”予以攻关突破。相比较传统人物画,现代画作不管是人物造型,还是笔墨语言,抑或是色彩空间,都充满了新的审美情感和强烈的活力。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超越旧的传统习俗、不断发掘新的事物、不断创新发展技巧技能,已是人物画创作明显的发展趋势。[2]
(三)越发弘扬作品思想内涵的正能量
意识形态领域的任何文艺作品,思想内涵都是“主阵地”。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也概莫能外,画者通过作品,在表现对美的认知同时,也将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等综合理念体系集中辐射给外界。高质量、正能量的画作引导观者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奋斗务实,进而让人深思、反省自身缺陷与不足,从而紧跟时代的主要高尚趣味、思想境界、道德观念、政治觉悟 、价值理念及信仰追求等方面的主流发展方向,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整个社会的清风正气。未来人物画的经典佳作,必然是能深刻把握时代主题、符合主流价值理念、对社会产生健康良性导向的作品。[3]
二、装饰性语言的概念内涵
“装饰”一词,在《辞源》中的解释为:“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加以文采也。”现代艺术界普遍认为:装饰就是一种追求并获得美感的行为。通过装饰,改变物体原有的部分属性,加入具有美感的要素,使其变得更具有观赏性直至成为艺术品。在绘画艺术中,匠者使用专业工具,在纸张或画布等平面载体上对色彩、造型等进行合理装饰,以呈现出饱含艺术张力、活力的图像。高水平的绘画装饰性语言,能够让原本冰冷僵硬的图案变得栩栩如生、灵动有神,让画像将绘画者构思的主题、意境全方位地传达给观者,成为画者与大众交流融合的“枢纽”。
三、装饰性语言在现代中国人物画的运用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中国人物画在继承“传神写照”的传统美学观念基础上,深入融合西方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艺术元素,灵活运用装饰性语言这个关键元素,在人物设计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从而使画作产生灵气、动感,与观者形成互动和共鸣。因此,为达到既定的艺术效果,让观者真切地感受美的情怀,必须在造型线条、色彩、布局和表现形式等四个方面上着力。
(一)装饰性语言运用之一:造型线条——重在“筑魂”
线条是绘画的基础,寄托着画者的思想和情感。在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线条都是搭建人物特征的基本“骨架”。创作时,运笔的轻重、浓淡、强弱、干湿、方圆,长、短、虚、实等不同线条的融汇交织,能够把人物的气质、精神、状态精确提炼勾勒出来,正所谓“气韵生动,古法用笔”。用线条装饰人物造型时,或行笔慢而力度柔和、线性维持始终,或运笔快而力度刚健、线性变化多端,从而赋予人物特有的“魂魄”,让画中人“活”起来。新生代画家苗再新创作的《雪狼突击队》,刻画人物的线条遒劲有力、灵性十足,使战士洒脱勇敢、阳光帅真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人物形象即显得雄厚细腻,又具有立体感,全篇画作洋溢着高昂的士气、挥洒出强悍的战斗精神,舆论评价为“工笔中见写意”。
(二)装饰性语言运用之二:色彩——重在“养神”
色彩是画者沟通外界的桥梁,也是表达画者情感的主要方式。中国人物画的着色方式,主要通过墨与色彩的结合冲突,来产生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传统中国人物画讲究“随类赋彩”,画者在调色的过程中,根据色彩特有的属性,赋予创作对象或冷峻、或热情、或严谨、或调皮的神韵气质,让画中人物展现出蓬勃有力的生命情怀。近年来,颜料材质不断升级换代,从国画颜料、矿物质颜料发展到水粉、水彩、丙烯、日本颜料,色彩运用也更加游刃有余、丰富多彩。现代画家张为之创作的画作《穿过人流》,灵活地运用重彩、淡彩、勾填、打底烘托等方式来区分不同类型的人物,画面重点突出又兼具平衡美感。通过不同色彩的对比、冲击、衬托,迅速把画中主角、配角各自的状态、神情、境遇栩栩如生地精炼出来,让人物形象快速站立,并直接冲击观者脑海而久久难以忘怀。
(三)装饰性语言运用之三:布局——重在“塑形”
布局是人物画的基本架构,是画者给予观者的第一映象。传统中国绘画推崇“以意立象”,画者执笔前已深入参透事物内在规律、生成要素,结合自身观感,在心中对画作布局构造打好“腹稿”、设计成形,做到“意在笔先”;具体创作时,根据意向对平面、立体造型进行加工打磨,确保布局宏阔。近年来,受西方绘画技巧的影响,新生代画家在创作中普遍运用夸张的手法,不再局限于事物的真实比例,而是适当地对事物外形进行或放大、或缩小的排列重組,使整体布局显得更加恢宏大气,更好地体现出画面的装饰美。当代画家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的人物画《父亲》,作者以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为背景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通过精微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位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普通农民形象。画面整体布局严谨朴实、庄重大方、丰满润泽,创作形象比例略有夸大,使观者强烈地感受到人物的外在质朴美和内在高尚美,其中国农民特有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力透字背、让人动容,该画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装饰性语言运用之四:表现形式——重在“添彩”
表现形式是画作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甚至成为收藏者鉴定画作真伪、品质高低的重要依据。传统国画不仅对内容有一定的评判准则,对表现形式也很考究。在我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于世的表现形式比较多样,计有条幅、小品、卷轴、扇面、册页、长卷、屏风、斗方等,通过与诗、书、画、印等相结合,给观者带来不同的装饰美和人文气息。高质量的表现形式,能够配合实体内容全面提升艺术品的品位、价值。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随手在书生白扇上做《仕女图》,扇子顷刻升值千金;宋徽宗喜在屏风上书、画、题词,屏风今成无价国宝等典故,无不展现出表现形式特有的装饰魅力。至于画在长卷上的《清明上河图》,更是达到了展卷便可尽览千年前帝国首都的盛世繁华,让人抚卷感叹的境界。一卷古画,就是一件研究探索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等的珍贵“化石”,成为我国艺术宝库中永载青史的无价之宝。
四、结束语
现代中国人物画是国画重要的代表画种,在创作实践中,通过对装饰性语言的正确运用,能大幅提高画作的质量和品位,切实增强美感,不断推进现代国画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倩雯.浅析中国画装饰性语言[J].美术教育研究,2013(03):35-36.
[2]张利群.刍议装饰性语言在写意花鸟画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4(11):91.
[3]秋霖.论现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多元发展格局[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6):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