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0-10-09王英浩

科学与信息化 2020年27期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发展策略

摘 要 本文在对新农村建设与农业机械化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影响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各级地方政府推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所参考。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发展策略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事关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则是体现农业生产力现代化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理念的提出,农业机械化也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切实做好农机化发展战略性研究,深度分析当前广大农村中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将会有助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深度开展[1]。

1新农村建设与农业机械化的关联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的是基于社会主义制度,依据新时代的具体要求,推动农村全面建设,涉及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以及社会领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为经济繁荣、社会完善以及文明和谐。需要注意的是,生产发展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处于中心环节地位,其他目标的实现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宛如修建高楼,经济是根基,假如根基不稳,大厦也将摇摇欲坠。假如经济发展不理想,蓝图终将不能成为现实。加拿大、法国等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将会从生产力提升的角度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事业经济建设目标的实现,并给予农村建设事业可持续性的动力源泉[2]。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

2.1 政府宏观政策

政府方针政策给农业机械化发展会带来明显影响。政府对此重视程度高,推出的政策更加全面或者丰富,农机化的发展速度也会明显加快,不然将会面临停滞不前的情形。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利用行政干预措施直接引导农机化的发展,使得农机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自从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加上合作化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度融合,农机化发展开始全面提速。

2.2 农民收入水平

限制农业机械发展速度的因素中也包括农民收入水平。农民购买力对农机产品保有量具有一定决定作用,如果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无法承担农技产品价格,由此形成了供需也会给农机化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近几年,伴随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购买农业机械化设备的能力与意愿也逐步增强,农机化也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

2.3 信息化水平

随着“互联网+”环境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开展实现了智能化化操作,并且需要依托“互联网+”实现系统的远程调试与更新换代。然而,纵观当前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发展现状,仍处于较低状态,甚至一些偏远地区无法实现移动互联网信号的覆盖。这就给农业机械化,尤其是先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

农业机械化的核心意图在于提升农业生产率,释放更多劳动力融入第二、三产业,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而言,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使得农业劳动力面临大量剩余的情形。在这样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极具自身特色。一方面,务农劳动力过剩是实际情况,而第二、三产业的容纳能力存在不足,现阶段虽然我国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达到六、七百万,然而劳动力转移问题仍然极为严峻,导致农业机械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激发;另一方面,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动,农业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妇女化、高龄化特点明显增强,因此提高了对农业机械化的实际需求,但也限制了大型复杂农业机械在农村地区的应用。

2.5 农民受教育程度

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推广程度与广大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尽管新农村建设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现代化农民,但实际情况时我国农民群众普遍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技能培训的机会不足,对于先进的农业机械化实体资源接受能力不强,同时缺乏正确选购、使用以及保养保护农业机械的经验[3]。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在广大农户中的推广使用。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策略

3.1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将农机化工作置于重要地位加以推动,将其作为区域新型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板块,强化组织领导,为其匹配多元化的执行举措和政策,及时有效地解决区域农机化发展面临的制度性瓶颈以及执行问题。需要正视现阶段农机管理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构建多维一体、多方参与的工作新机制,如设计农技安全管理、市场监督与管理、质量回溯和农机服务组织管理等。同时,需要将农业机械化发展看作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将其作为县域经济考核的重要指标。此外,还需要推动部门多方联动,构建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管理体系,不断增强农技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以及科学化,让农机化事业能够在法治框架下稳步推进,实现农机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3.2 强化政策扶持与引导

第一,持续健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继续扩大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补贴机具种类进行扩充,提高面向农用购机补贴力度,有效降低农民采购农业机械的费用支出;第二,编制设计农业公共服务的政策规划,在规划中必须体现重点扶持内容,例如农机服务组织场库棚建设、农机监理技术装备建设以及区域性大中型维修服务中心建设等,并争取相应的财政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体对农机化公共服务的整体需求;第三,推出促进农机化发展金融支持方案,狠抓落实税费减免的具体政策,构建全方位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4]。

3.3 努力推动农机产业化经营

充分遵循质量并重以及扶优、扶大、扶强的基本原则,鼓励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孵化与发展,聚焦乡、村两级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并为其匹配相应的发展政策。创设多元化的与农机社会化服务示范相关的活动,推动“社企合作”的真正落地。另外,要严格落实“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实体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的要求和布局,驱动农机服务从经营管理型过渡至服务效益型,使其從服务领域扩散至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产后保鲜加工等环节。

3.4 培育新型农机人才队伍

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对农机管理部门人才队伍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制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流动与配置政策,持续扩大面向管理层以及技术人员的知识培训,使其知识储备能够紧密贴合农机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另外,强化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综合培训,既包括对服务实践操作的培训,也要注重不断更新和完善农机手的知识结构。条件允许的地区还应打造农机化人才库,根据不同类型农技人才、管理型人才以及技术性人才实施分类管理以及动态追踪,使其能够及时匹配到相应的领域以及环节。

参考文献

[1] 宋东力,覃石泉.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推广策略[J].南方农业,2017(5):93-94.

[2] 刘子富,杨春丽.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南方农业,2016(6):109,111.

[3] 赵俊修.浅析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J].机电信息,2011(30):170-171.

[4] 洪亮.现阶段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7):331,333.

作者简介

王英浩(1976-),男;学历: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现就职单位:镇平县农机安全监理站,研究方向:农业机械化。

猜你喜欢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发展策略
梨树县发展农业机械化凸显成效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