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土文化的学生“走读古商城”研学活动初探

2020-10-09郭明王茜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多元评价实践探究合一

郭明 王茜

【内容摘要】研学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知行合一。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学校研学活动要精心选择研学内容,统筹安排研学过程,进行科学多元评价,注重研学实践的探究和内化,真正做到“研”与“学”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研学活动  实践探究  多元评价  “研”“学”合一

2016年教育部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对研学旅行的意义、目标、原则、任务做出了明确规定,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指出学校要建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意见》为学生开启了校外学习实践之门,学生走出校园,开阔眼界,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了解社会,能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了实践育人。怎样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呢?我们以《基于乡土文化的探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奥秘》为例,围绕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精选内容,彰显特色

研学旅行要结合《意见》中的教育性原则,切合学生兴趣、身心发展、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特点,能让学生情感、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发展的资源作为研学内容。

我们在选择研学内容时,因地制宜,根据地域特色,选择乡土研学“走进古商城”。我校毗邻历史悠久的“活着的古商城”——周村大街,它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商业区,富有特色的古街,风格迥异的古建筑,商业文化内涵丰富的老字号,丝绸、民俗、花灯、钱庄票号展馆,人文历史源远流长的武状元王应统等历史名人故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烧饼博物馆……这些都是我们身边潜在的课程载体,为学生研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这么多的资源,该如何取舍?我们从学生年龄、身心特点、兴趣出发,依据知识性、实践性、探究性的原则,选择了走进周村烧饼博物馆,深入了解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知识,亲身体验烧饼制作过程,在体验中渗透劳动意识。学生通过研学导师的讲解,了解到周村烧饼制作中的一道道严格的工序,一斤面粉竟然能制作60余个烧饼;亲眼看到乒乓球大小的面团,在制作技师手上变成薄如蝉翼的烧餅,手掌大小的烧饼上面布满了2000多粒芝麻,从高超的制作技艺感受到周村烧饼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当自己亲自上场制作5个烧饼后,有的竟然没有一个成型的,体会到制作的不容易,劳动的艰辛,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性。这次研学旅行实现了知行合一,劳动教育和技能的融合,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光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生活处处皆学问,动手劳动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二、严密有序,体验实践

《意见》明确把研学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指出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这就决定研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人数众多,给组织和管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和问题。需要学校提前把工作做细、做实,确保研学活动的万无一失。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审查通过研学旅行方案后,学校安保处和德育处根据有关制度,制定详尽的安全应急预案,对参与活动师生、家长志愿者进行安全教育,为班级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提供保驾护航。我们从以下方面安排研学过程。

1.班会动员,明确要求

学生工作无小事,万事提前做好周全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第一,我们为了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以召开专题家长会的方式,告知家长研学的意义、内容、注意事项等,把活动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告知家长,把安全协议纳入活动全过程,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第二,召开班会,明确研学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适度参与对路线、内容、意义、活动中注意事项的讨论:遵守团队活动纪律,认真倾听研学导师的讲解,将学到的知识和动手体验联系起来。第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明确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第四,和学生一起讨论分组、制定小组活动评价的标准。第五,布置学生事先查阅关于研学内容的信息资料,让学生对即将开展的学习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分工明确,组织实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学旅行前要制定一份详细可行的活动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学生每8人组成一个小组,配备一名家长志愿者;每两个小组(16名)学生配备一名教师;志愿者和教师在活动中随时注意学生安全,处理紧急突发事件。我们路途大约1公里,采用步行出游,出行前,学校领导和老师反复商讨、提前勘查,确定出行安全路线。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小组实行自我管理。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有意义的队名和一面不同颜色的队旗,选出一名自律、威信高的同学作为小组长,管理和约束本组同学。对研学知识准备充足的同学给予展示才能的机会,在研学活动中轮流补充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研学阶段性小组评比,可以是知识问答或者实践成果的展示讲解。小组评比,增强了学生的目标感和团队意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

三、回顾总结,以“评”促“研”

《意见》中要求“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①”

研学旅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教育价值具有情感、态度、能力的多维性,因此评价目标应该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我们采用过程性小组互评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评价学生研学中表现。过程性小组互评依据研学活动中,每个组员的具体表现,从参与活动、行为习惯、知识学习、动手实践、团队合作五个方面评比,小组成员互相评,最高等级五颗星。在研学过程中的小组互评因时间紧张,学生的评选内容不全面、存在主观因素等问题。因此,研学结束后,十分有必要对研学过程进行全面回顾,进行总结性评价。通过展示学生研学的成果,可以是介绍知识、收获体会、总结研学经验或教训的文章,图文并茂的美篇、手抄报,撰写研学旅行报告、研学旅行路线图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教师组织家长、学生进行点评,总结后上报学校进行全面展示,吸取经验和教训,聚焦亮点,进行宣传。

通过总结评价,学生反思自己的收获与不足,为下一步延伸学习做好准备,及时合理的评价也会促进研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四、深入生活,“研”后续“学”

研学旅行是课堂的延伸,如果说研学前的知识储备,会增加学生的期望值,激发他们的研学兴趣;研学旅行之后的“学”更加必不可少。现在的研学旅行往往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学生安全归来就是研学旅行的结束。学生只有在旅行中的“研”,缺少生活中的“学”,没有把研学旅行中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带到生活中去,加以内化于心,学以致用。

我们在《基于乡土文化的探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奥秘》研学归来后,布置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利用学到的烧饼制作知识,回家自己烙饼,探究怎样把面饼做的又薄又圆。完成展示的方式可以是图片、文字、视频、美篇,还可以把探究的成果——薄饼,带到学校与同学比一比,分享美食。

学生通过将收获的经验、习得的技能融入到生活中,把研学旅行真正落到了实处,实现了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研学旅行,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中,依托身边的乡土资源,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就地取材,引领学生走出校门,将周村乡土乡情与课堂、生活有机结合,将研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释】

① 教育部等11部门.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R]. 教基一[2016]8号.

②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多元评价实践探究合一
人剑合一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以分层考核法为基础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如何提高焊工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多元评价,不拘一格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建构生动课堂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