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心”记录“匠人”
2020-10-09刘旭昶刘永宁
刘旭昶 刘永宁
摘要:《尺八·一声一世》是一部展现尺八这一中国传统乐器历史与发展现状的人文音乐纪录片。影片通过内与外两种不同的路径展现尺八及其蕴含的工匠精神的传承。片中尺八人所表现出的对尺八的热爱、坚守、细致等精神品质与当下国内所提倡的工匠精神相契合。而制作团队的精心制作也使影片不仅成为工匠精神的载体,也是对工匠精神的自觉践行。不论是尺八匠人的精益求精,还是制作团队的匠心记录,都有益于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尺八 纪录片 工匠精神 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138-04
作为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尺八·一声一世》(以下简称《尺八》)的诞生源于导演聿馨偶然间听到佐藤康夫的《宙》。作者瞬间被尺八的声音击中心灵深处,随之决定用影像讲述有关尺八的故事。影片没有从尺八悠久的历史入手进行一场宏大的叙事,为观众进行一场刻板的科普宣传,而是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选择了以小见大,以尺八为线索串起了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朴实无华的视听语言将抽象的工匠精神具象展现,寓教于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缓解当下社会对快节奏的追求,巧妙地唤醒国人内心潜藏的工匠精神。
一、尺八与工匠精神的传承路径
影片中,无论国籍,每一位尺八人都或多或少的会谈及尺八的传承问题。在文化多元化和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不论是制作还是吹奏,高要求的尺八传承都有着不小的困难,这背后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困境。在本质上,工匠精神的传承问题就是工匠文化的社会化问题,它又指向工匠精神的“外化”与“内化”这两个较为复杂的心理结构的文化塑造过程。[1]《尺八》就向观众展现了这两种不同的路径。
(一)内化:学习与实践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内化”过程中,首先是人本身的丰富与强大。在面对这样一个要求极为苛刻的乐器时,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时代的变迁中将尺八传承。在影片中较为明显的是徐浩鹏与佐藤康夫的表现。作为初学者的徐浩鹏,热爱尺八也正是源于对佐藤康夫的崇拜。为了获得属于自己的尺八,徐浩鹏不顾父亲的反对将打工一月得来的工资用来购买第一支属于自己的塑料尺八。然而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远超徐浩鹏的想象,尺八大师海山曾对尺八技艺的学习提出“摇头三年,Koro八年”的看法,是指为了学会尺八吹奏中的技巧需要以年为计。努力练习尺八的徐浩鹏与宿舍中玩游戏的同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便如此徐浩鹏也用了一个星期才能吹响尺八,用一年的时间才勉强完成了首支单曲演奏,在练习中也曾想过放弃,但因为对尺八的不舍所以坚持了下来。
佐藤康夫已是尺八领域中成名多年的演奏大师,本是家中次子的他并没有继承尺八的责任。但在经过一段浑浑噩噩的年轻生活后,他受尺八感召而自愿学习。现在的佐藤康夫已经不再一味地追求演奏技法,更多是在精神层面不断提升和学习。同时,尺八也极大影响了佐藤康夫的人生价值观。在大多数人都想追求圆满的时候,佐藤康夫却主动选择品尝痛苦,他认为圆满中无法诞生优秀的作品,便故意不去修补与哥哥间的情感裂痕,努力在尺八中做更好的自己,“一音成佛”的领悟也极大的影响了佐藤康夫身边人的演奏理念。
不论是初学者对技法的完善,还是大师们的心灵感悟,都是不断学习的体现。也正是在学习过程中,人才能不断积累工匠知识与手作能力,并在心理上以价值观的形式构建出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及价值态度。[2]同时,人也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与社会发展相契合,同时因人而异的认知结构又能在与自身和社会的诸多摩擦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才能在优势文化配置中优化匠人主体,进而提高匠人的规范与境界。
在本質上,工匠精神是一种手作精神,也是一种人文情怀。最终所有无形的精神与情感,始终要落在手作体验中才能得以感知并最终内化。例如,在蔡鸿文的工作室中,桌上的温湿计、分贝仪和各种各样的工具都会在他对尺八进行调音时派上用场。调音是尺八完成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磨人的一步。蔡鸿文自己也说“哪里音不准你磨一磨、动一动、修一修,它音就准了,但有可能你多磨几下,音又不好了,你会觉得很好玩或者把你搞疯。”为了能够对尺八进行完美的调音,蔡鸿文除了在“手工”上下功夫,还在“手艺”层面不断精进。想要制作出一百分的尺八,就要有一百分的演奏能力,因此蔡鸿文不断学习尺八的吹奏技巧,在更高层次去发现并修补尺八调音中存在的问题,以助力更完美的吹奏。这种“手工”与“手艺”间的互补正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展现。
对于小凑昭尚来说,尺八的吹奏更多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儿时其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练习尺八,虽然胳膊会被竹条打肿,但也正是因为尺八,小凑昭尚和父亲不同于传统父子关系,反而更像是朋友,亲密却又轻松。祖父和父母经常感慨幸亏小凑昭尚能够延续家族传统吹奏尺八。而在小凑昭尚看来,尺八的吹奏也正是他对父母感恩的表达。当他来到“尺八祖庭”杭州护国仁王禅寺遗址,看到仅有的石碑遗址时,感到十分的惋惜,直接在马路旁石碑前用尺八演奏一曲,以此感激塑造了他音乐风格与人格的尺八。在替自己去世的队长登上长城后,一曲《晚霞》让小凑昭尚“十年来,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为强烈的感应到了他”。
(二)外化:环境、产品与媒体
影片中工匠精神传承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社会化环境、产品和媒体的参与。在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中,寓工匠精神于家庭文化教育以及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家庭文化环境是工匠精神传承最为有力的基础路径。[3]影片中作为尺八世家第三代传人的小凑昭尚,从10岁开始练习尺八,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却遭受失业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尺八;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后,准备严厉教导,使他将继承尺八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小凑昭尚的爷爷在见到他第一面时也将他当成了家族中尺八继承人,在孙子回家祭祖时爷爷奶奶祈求祖先保佑这第四代传人。
校园也是培养“匠二代”的有效文化环境,武汉音乐学院教学的蔡鸿文便是典型代表。蔡鴻文最初的工作涉及航空通信电子领域,但是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触音乐,他考入中国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个研究尺八拿到硕士学位的人。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尺八,蔡鸿文放弃了原本的高薪工作,进入高校教学。虽然学生并不多,但他依然悉心教授,想要在更多人心中埋下一颗关于尺八的种子。
文化产品在工匠精神社会化过程中最能直接影响匠人行为与心理,也是工匠精神传达与增长的有效途径。尺八的产品有两种,一是器物,二是乐曲。制作尺八的基本功,就是忍耐。星梵竹要在上万根竹子中才能挑选出适合做成尺八的原材料,在进行简单的挖掘清洗晾晒后,还要静置五年使其充分的干燥后才能去竹节、开按孔、作歌口,最后进行内径调音。尺八本身就是一种没有妥协、追求极致的乐器——想要做好尺八,必须要热爱尺八,对尺八坚定不移,这也是尺八本身对工匠提出的严格要求。三冢幸彦已经制作过一万两千根尺八,他的梦想是能够让尺八像钢琴等世界流行乐器那样广泛传播。于是,他便试验将尺八的制作数据化,利用最新科技完成尺八的最低标准化,扩大制作尺八的实用性来推动尺八的传承与发展。
在乐曲上,因为从小学习民谣的缘故,所以民谣构成了小凑昭尚的音乐基础。在大学时学习琴古流和现代曲,但在对尺八地道的演奏技法进行思考时,其发现民谣的技法和旋律也非常适合尺八,便将两种技法进行融合形成新的风格。另外,佐藤康夫作为融合尺八与摇滚乐的第一人,将尺八带入动漫《火影忍者》主题曲中,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听到尺八,喜欢尺八,学习尺八。
因为媒介本身具有传播并扩大延伸信息的功能,所以在“古风回潮”的今天,《尺八》能够引起关注除了故事本身精彩之外,在各媒体宣发途径的多样化和年轻化也是原因之一。影片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在线上选择新老媒体双管齐下预热宣传,线下在国内围绕尺八展开系列艺术推广活动,在业界和部分社交媒体引发话题效应。作为开幕影片亮相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并获得优秀纪录电影推荐表彰的《尺八》,最初因为小众性并没有引起较高关注。在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首次放映后,导演聿馨便将线上的宣传重点放在了喜爱古风的年轻人聚集地B站上,采用年轻人喜爱的交流方式扩大影响。自当年5月8日起,B站发起《尺八》创作征集活动,鼓励UP主围绕电影主题曲进行演奏、改编,与线下放映会进行联动。活动口号颇具Z世代的语言风格:“让传统拥有姓名。”其在进入院线放映后在豆瓣等电影评分网站也获得了不错的分数,又于7月14日登陆CCTV纪录频道和上海纪实频道,并于7月15日上线Bilibili、优酷、爱奇艺等互联网视频平台,从弹幕中不仅能够看到年轻受众对影片的喜爱,而且也有很多年轻人表示愿意为了这部自己喜欢的纪录片去进行相应的知识付费,这也说明了优质内容的呈现能够对文化消费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除围绕电影本体外,影片出品方在线下从多方面对尺八进行推广,在2017年的时候就已签约佐藤康夫与小凑昭尚等尺八演奏家为纪录片《乡村教师》创作主题曲,佐藤康夫也在2018年在北京举办了“尺八一声一世·火的意志”演奏会。这种对《尺八》立体式宣发使之迅速成为公共话题,其本身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也在年轻人群中受到尊重,极大的助推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二、《尺八》本体的工匠精神
《尺八》拍摄时间持续3年,累计拍摄有326小时的素材,这也是导演聿馨的第一部影片.从决定跳出全职妈妈的舒适圈,成立出品公司到最后的院线上映,一路走来的种种困难并没有改变聿馨的拍摄初心。在2016年决定拍摄尺八后,聿馨便成立了天人慧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开始寻找投资,但离职10年使她对整个影视行业不再熟悉,收视率的预估、衍生品的开发等一系列商业化问题让只是想拍一部纪录片的聿馨陷入了迷茫.在后来的采访中聿馨也多次提及此事并十分感谢自己的丈夫,“他说那你就做吧,那就我们自己投钱。所以最后是我自己花钱的,没有找任何投资,所以就是完全做成一个自己想要的东西。”[4]最终1600万的投资确保了影片的顺利完成。在拍摄前,聿馨和制作团队通读尺八相关史料,根据《尺八》官方微博显示,在3年的拍摄过程中,聿馨和团队去了日本30多次。最为曲折的是拍摄小凑昭尚宝宝小千丸的出生,预产期前两周剧组被突然告知可能提前出生,摄制组便立刻飞抵日本,但小千丸又“安分了下来”,剧组便每日在医院等候,一周多后终于拍到了小千丸出生的场景,见证了尺八家族第四代传人的诞生,可谓用心至极。佐藤康夫在完成《火影忍者》主题曲后一直处于隐退状态,在前5次拍摄中剧组并没有获得有意义的内容,聿馨便尝试多次、多方面与佐藤康夫接触,最终佐藤康夫在一次次的酒后聊天中慢慢打开了自己的心扉。这样一位选择品尝痛苦的演奏家甚至都谈起了记忆深处儿时与祖母共同度过的幸福时光。
同时,不求回报的投入也保证了这部纪录片拍摄与后期的精细制作。影片的高潮是小凑昭尚在长城吹奏《晚霞》,因为在前期的拍摄中剧组了解到长城对于小凑昭尚的特殊意义,为了达到最佳拍摄效果,虽然路途遥远,但剧组决定进行实景拍摄。《晚霞》中的全景航拍使尺八的苍凉悠远与长城的雄伟壮阔相契合,而一个人走在空无一人的长城上,远处群山不语近处树影婆娑,在小凑昭尚心中的长城是温柔的,逆光镜头的使用和暖橘色调的展现也给予观众充分的视觉美感,同时也承载了小凑昭尚对故人的美好思念。在后期的剪辑中,聿馨表示“语言是最大的障碍,要请翻译写下来,然后看字、对口型、剪片段,最后把才能把影片整出来,自己讲中文不会这么长周期。”[5]内容安排上影片大胆的采取章节式结构,尺八在二次元文化中较为流行,因此佐藤康夫演奏《火影忍者》主题曲的片段被放在开头,利用二次元元素迅速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文化的传承又离不开载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第一章以尺八的制作为引,逐渐展现不同尺八人的故事,而每一章中的尺八匠人如同珠玉,最终以尺八为金线进行串联前后相接,尺八文化也在其中得到呼应和传承。在工业文明高速发展、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可以说《尺八》最终的制作成功,也是工匠精神在影视行业中的一次成功,这离不开导演与制作团队的匠心坚守。
三、结语
影以载道,以影传情。《尺八》不仅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而且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尺八人身上的工匠精神去感染和影响受众。与其说尺八对尺八人意味着什么,不如说尺八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他们坚信自己不会放弃尺八,而尺八也不会离开自己。这看似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传承与坚守,反而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极易陷入浮躁的状态之中,用优秀艺术作品唤醒国人潜在的工匠精神,继承与发扬严谨细致、专注持久等匠人理念,有助于营造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氛围。而工匠精神的社会化传播与实践也将产生新的精神内涵并不断反哺,也将有力的推动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2][3]李砚祖,潘天波.工匠精神的社会化传承:一种文化心理学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06).
[4]网易娱乐.《尺八·一声一世》导演聿馨:考虑票房就不拍了[EB/OL].2019-06-20.
[5]搜狐.专访《尺八·一声一世》导演聿馨:尺八是一种热爱 感谢朗朗的帮助[EB/OL].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