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钢琴即兴配奏》教学中进行和声思维训练
2020-10-09祝代辉
摘要:钢琴即兴配奏中的和声教学含技能训练项目,不同于书面和声教学,应特别注意弹奏的即兴性、和弦选择的合理性、和声编配的实用性。要做好上述三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律学原理产生的基础理论,并根据这些基础理论分阶段制定合理的训练项目。
关键词:即兴配奏教学 律学原理 和声思维 即兴性 合理性 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071-03
《钢琴即兴配奏》是一门综合和声布局与编配、旋律创作、钢琴演奏等内容的学科,上好这门课难度很大。教师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将大量复杂的内容简明化(即原理化),使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形成基本和声思维的目标。
一、简明的律学原理是学生快速形成和声思维的关键
钢琴使用的十二平均律非自然律,探究声学的自然现象显然不合理,探究和声起源的问题则更显荒谬,故研究和声首先应弄清自然律(它是联系声音自然现象与人类音乐文化的桥梁,包括三分损益律、五度相生律、纯律)的特征。目前,我们学的和声主要从著名作曲家的曲谱中探寻,除此之外也在和声专家总结的理论框架下获取。这种现象必然使和声初学者真正掌握初级的和声原则少则两三年,多则没有时限,更不可能在即兴配奏学习的开始阶段就掌握全部原理。为了让课程教学进行顺利,笔者认为,讲明和声现象的来源能让学生较快掌握和声学原理,虽不是本文的重点,但因查阅的文献没有相应观点的律学论述,在此必須简单提及。
“和声”包含和弦的构造以及和弦的关系两层意思。和弦的构造源于纯律,和弦的关系源于五度相生律。中国的五声音乐源于三分损益律,从黄钟律依次三分损(即向上纯五度)三分益(即向下纯四度)相生至仲吕(共十二正律,“雅乐”全部使用正律,“俗乐”会使用清声和清律),禁止向上纯四度和向下纯五度的反生(若允许,则必然形成“俗律”,形成与五度相生律产生的律高一样的现象。因此,未深入研究中国律学的人认为五度相生律和三分损益律是相同的律,于是造成基础乐理教学不使用三分损益律的说法,最多也只提到“三分损益法”。但笔者认为,五度相生律可以反生,其生律方式不同就决定其用音方式不同,用音方式不同就决定五度相生律形成的西洋音乐架构与三分损益律形成的五声音乐特征截然不同),如同“缘宫声以下 ,不容更有浊声”的现象一样,由此形成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五声关系:宫—徵—商—羽—角。古人将之与“君臣民事物”,与“五行”“五脏”等一一对应,讲究音之间的相互牵制而重在旋律特征,这当然就不可能有系统的和声理论产生。因五声音乐缺乏和声基因,至今没有谁研究出来完全独立于西洋音乐的五声性和声体系,故本文重点谈西洋和声的运用。
五度相生律是以某一音高为中心上下纯五度相生,观念中对应主音向上向下分别产生属音和下属音,这就是调式理论的三个正音级的来源和声功能组的原始态。纯律是在纯五度(音高差为702音分,十二平均律是700音分)内加入与低音相差386音分的音(较十二平均律的400音分低,称之为大三度),由此形成大三和弦。三个正音级会产生三个大三和弦,总共形成7个音的序列,这也是西洋调式用7个音作为调式音级的缘由(这7个音之间形成的音程关系就是自然音程)。全部使用自然音级的音阶是最自然的音阶,故自然大调式是最自然的调式,在西洋调式体系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例如:学过钢琴的人最熟悉莫过于车尔尼的作品599,其100首作品全部采用大调式写作)。
西洋小调式借用自然大调式的7个音级(因此称之为该大调式的关系小调,两者关系最为亲近),主音使用大调式的ⅵ级音。小调式的属和下属音也可认为是由正音级上下纯五度方式产生,故其和声理论框架也与大调式一样。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属(七)和弦是进行到主和弦最强烈的三(七)和弦,除了属到主的功能特征,导音(ⅶ级音)与主音的小二度极为重要。故小调式借用自然大调的这种特征,属(七)和弦常使用大三(小七)和弦,在和声的进行上而存在,由此形成和声小调式。同理,大调式对照小调式的下属和弦使用降ⅵ级音形成小下属和弦而形成和声大调式。
和声调式中存在增二度的不自然音级(大调式ⅶ与bⅵ,小调式ⅵ与#ⅶ),在旋律需要自然运动时应避免出现(大调式采用bⅶ到bⅵ或ⅵ到ⅶ级,小调式采用#ⅵ到#ⅶ或ⅶ到ⅵ级形成自然音程),由此产生旋律大小调式。可以看出,大调式bⅵ和ⅶ不相邻,小调式ⅵ和#ⅶ不相邻时通常不会使用旋律大小调。
根据上述简单的律学表达,我们可以了解大小调和声理论的几个关键:调式中心如何确立、功能特征如何形成、调式音级如何构成。实际上,我们使用的和弦远不止正三和属七和弦,还用副三和弦、自然七和弦、各种变和弦(如: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属变和弦、增六和弦、复合和弦等)。只要把这诸多和弦放在功能框架中,并在和弦连接时做到声部的独立性就可以理解绝大多数基本和声现象,即兴配奏的和声学习的知识储备就已经比较的充分了。
二、明确即兴配奏教学的和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理
弄清上述律学原理后,和声运用将极为简单。笔者认为在《钢琴即兴配奏》课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理有:首先要确立主、下属、属音三者关系(即调式和声“功能”的确立),再用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的方式明确调式(故属七和弦是确立调式的关键,而不是大多数人说的主和弦);和弦的基础是根音,三度叠置的次数增加不影响其功能但其音响会更刺耳,人类听觉模型期待其解决并进入自然的三和弦;削弱正三和弦特性时使用第一转位,一般不用第二转位(第二转位的低音与上方纯五度和弦的根音相同,会使该和弦的性质属方向化);和弦性质由和弦3音与根音的关系确定,通常情况不省略3音也不重复3音;多用三和弦、自然七和弦,少用九和弦且仅限属九和弦,不用更多次叠置形成的和弦;七和弦多用大小七和弦(最自然的七和弦)和小小七和弦(最自然的音阶中出现最多的七和弦);和弦关系的远近由和弦之间共同音的多少决定;小调式和声的所有规则参照大调式,但属七和弦使用大小七和弦,以便更自然地解决到主和弦来确立调式。
三、如何训练弹奏中的即兴性、合理性
钢琴即兴配奏的即兴性是指配奏时要追求编配简便、弹奏快捷的特性。为达到即兴性,我们可以根据前文所述和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重要原理制定一套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做到知识系统搭建和技能训练两条腿走路。例如,熟练掌握正三以及属七和弦在调式中的运用是训练其他和声内容的先决条件,也是钢琴即兴配奏学习必须人人过关的核心项目;基本把握自然大调后进行关系和声小调的训练,以便保证律学思想的完整性;同主音大小调对比训练可以更好地理解大调式与小调式和声思维的一致性;副三和弦的学习应安排在大小调正三和属七和弦(共8个和弦)都熟练后进行,起丰富功能体系和锦上添花的作用;副七和弦应安排在基本掌握三和弦之后,起发展三和弦的和声运动能力的作用;基本掌握原位和弦才能进行转位和弦训练,即掌握和弦的特性后才能开发该和弦在低音旋律化中的作用;自然和弦基本掌握后才能学习变和弦。
关于配奏的即兴性要注意以下兩点。第一,要掌握和声的功能框架,实质是正三以及属七和弦的功能性在调式中的运用。不论是大调式还是小调式,其正音级的功能关系都是一样的,所以做好即兴性必须首先解决功能问题。设计的教学环节应包括键盘和声、旋律配奏两个内容:一是针对键盘和声,使用T-S-D(7)-T的方式训练,精力在正音级,同时要保证和弦音平稳进行(尽量用和声连接法,使用旋律连接法也要保证所有声部的独立性,课堂上应避免使用网络上流行的“万能和弦公式”);二是针对旋律配奏,在保证和声节奏统一的前提下,可用右手弹奏大量不同风格不同调高的旋律,用左手弹正三和弦,尽量避免反功能进行。当我们熟练掌握正三和弦的连接方式并保存在潜意识中后,才使用转位和弦。需要注意的是,正三和弦的转位只使用第一转位,且不得随意重复三音。
第二,要掌握确立调式的方法。最常用的方式是在旋律的开始使用主和弦,中途多运转功能圈,结尾设计终止式。在结尾处多使用原位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可在属七和弦前使用下属功能和弦(如:S、Sⅱ6、DD等)、终止四六和弦;有时在属七和弦后也使用阻碍终止以形成扩充终止,在结束的主音处使用补充终止等。
上述两个步骤是基础,掌握了它们,配奏的即兴性就可以做得很好了。实际上,如此简单的配奏可能会对作品内容做出不充分的陈述,故需进行更多和弦的学习,使配奏的合理性更强。
对于副三和弦的使用,首先要明确它是哪个功能组,在和弦进行中起什么作用。在功能组的判断上,同时包含某个正三和弦的根、三音,ⅱ、ⅲ、ⅵ有很强的S、D、T功能;而仅包含某个正三和弦的三音,ⅲ、ⅵ、ⅶ有较弱的T、S、D功能。在和弦的进行中,副三和弦起替代正功能的作用或起衔接的作用。根据上述结论的重要性,分三个梯次训练副三和弦:第一,最重要的是上主音和弦(ⅱ),它只有下属功能,主要作用是代替下属和弦,使S功能进行到D功能更柔和更自然;第二,中音(ⅲ)和下中音(ⅵ)和弦可以根据其替代特征(如:ⅵ代替Ⅰ,ⅲ代替Ⅴ)或过渡特征(如:Ⅰ—ⅵ—Ⅳ,Ⅰ—ⅲ—Ⅴ)有针对性地训练;第三,ⅶ是导和弦,借鉴属七和弦的3、5、7音的使用。
副七和弦由副三和弦加七度音形成,命名原理体现其结构特征(如:小三小七和弦由小三和弦加小七度形成,简称为小小七和弦,更简的称谓是小七和弦)。在掌握副三和弦的基础上,根据副七和弦的结构特征,我们只需要训练七度音的解决这个唯一知识点(实质是和弦内部不协和音程的自然运动,如D7—t进行中,减五度进行到小三度;DD7—D7进行中,减五度进行到增四度)。让七度音向下二度解决是最常用的形式,其它形式(包括正确的方式)应尽量避免使用,否则容易引起弹奏的难度增加使即兴性变得难以把握。
为了使和弦的低音运动更有旋律感,或者为了正三和弦连接不那么生硬,或者为了减弱正三和弦功能性,或者为了增强副三和弦的功能性,我们都有必要使用转位和弦。要真正掌握和弦转位的各种运用并非钢琴即兴配奏课这点时间(按教育部本专业该课程的指导标准)能做到的,要么在这个课之外开一门《键盘和声学》,要么让钢琴即兴配奏的教学总学时大幅度增长才有可能熟练掌握全部转位和弦。因为练习的价值高但学习的时间短,我们不要奢求和弦连接的完全规范(比如可允许偶尔重复三音、平行五或八度进行等),应多将转位和弦与原位和弦混用,尽量不连续用转位和弦(如:Ⅰ6—Ⅳ—Ⅴ6—Ⅰ)。
变和弦的使用要根据其体现出的功能性或色彩性来具体运用。如果变和弦体现出功能性特征,则应使用功能圈的特性来处理(如:bⅥ—V7—Ⅰ);若需要色彩性,则可以不按功能圈的顺序来处理(如:ⅳ-Ⅰ)。
实际上,并非所有人都要学习上述全部内容,在保证弹奏能顺畅的情况下才考虑按顺序进行后面内容的训练。教学计划也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灌输过多的知识往往会破坏学生的思维框架和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兴性”原则应该是即兴配奏的根本,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四、如何做到和声编配的实用性
即兴配奏和声编配的实用性是针对弹奏者本人而言的,是在尽量保证配奏合理性和即兴性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我们认为最符合音乐风格和最方便弹奏的方案而形成的。所以,实用性的关键在于“选择”,选择的依据在于配奏者的认知水平和弹奏能力。教师可以演示各种方案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不能要求学生固化在某种形式上,应鼓励学生反复实验各种方案,自行选择自认为合理的方案并形成自己独有的配奏和弹奏风格。所以,配奏实用性的把握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五、五声化和声的训练方式
本文开始分析了三分损益律的特征,对五声音乐的和声训练可借用西洋和声的三度构造方式,突出五声音乐的特征。西洋大小调体系的正音级是Ⅰ、Ⅳ、Ⅴ级,而五声音乐的宫、商、角、徵、羽都是正音;西洋大小调的副音级为ⅱ、ⅲ、ⅵ、ⅶ,五声音乐的偏音为清角、变徵、清羽、变宫。所以借用西洋和声时,我们应该多用五声音做低音强调五声性,多用“副三和弦”(大小调体系中的名称)削弱大小调观念中的功能性;大二度、小七度音程是最自然的音程可不用解决;和弦构造时常省略偏音形成省略音和弦,或改造偏音为正音形成非三度叠置和弦;适当使用偏音可以弱化五声功能性,使音乐色彩更丰富,使用的偏音多在中间声部,偏音使用在低声部其特征会更加西洋化(非传统五声音乐反而应该大胆使用)。上述方法需要学生独自去推敲揣摩,并和教师讨论而形成自己的配奏方式,故在教学中以辅导为主来进行五声音乐和声思维的训练。
六、结语
笔者认为,和声现象追根溯源应到律学产生之初,该观点至今有很多人是不赞同的。“律”本来就是规则,没有律约束的音不匹配有文明规范的人类行为(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和“律”是不可以分开的,西化后的中国人需要花时间去理解)。找到和声现象的根源,教师可以更顺利地在钢琴即兴配奏教学中实施和声思维训练学生。
参考文献:
[1][2]祝代辉.“五度相生链”与“雅”“俗”辩证观 ———“清声”俗乐论[J].黄钟,2008,(04).
[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