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文人书画艺术中的入世精神
2020-10-09方国
方国
摘要:中国古代的人文艺术在宋代最为出众,宋代开始将书画艺术从六艺中独立出来,追求书画创作的独立性,突出书画艺术本身的价值。而宋代的文人思想受到国家的稳定、儒家的精神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宋代文人的一生中都表达出了入世的精神,而本文从宋代文人的书画艺术角度探讨其入世精神。
关键词:宋代文人 书画艺术 入世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043-03
宋代書画在中国书画史上是一个巅峰,纵观历朝历代都难以超越,而宋代文人长期受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等积极入世的精神熏陶,在整个人生中,被升迁或贬职等大起大落的时刻都会寄情山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思想通过山水画的书画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表达出宋代文人书画艺术中的积极入世精神。
一、宋代文人书画艺术中入世精神的根源与内涵
(一)宋代文人书画艺术中入世精神的根源
众所周知,宋代重文轻武,因北宋开国皇帝就是拥兵自重的武官,后来夺取整个江山,所以历代皇帝都对武官的防备颇深,为了巩固统治降低武官的影响,削弱将与帅的权利,由文人来治理国家,所以宋代文人地位极高。宋代文人从小受环境氛围影响,又有东华门唱名等方式,所以宋代文人有很深厚的入世精神,而在整个宋代的“重文”环境之下,文人的书画艺术得以长足发展,而为了获得更高的权利与地位,宋代文人入世精神自然诞生。
宋代强化皇权,重文轻武,统治者深知“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给文官的权力地位极大,而武官的地位权利极小,利用文官来治理国家,采用儒家精神来巩固统治,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重视文官人才的培养,给文人的发展空间提供了适合的环境,而两宋几百年,则为文人的书画艺术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有在书画艺术方面成就极大者,因此宋代的整体重文轻武国家层面的策略是宋代文人书画艺术中入世精神的根源。
(二)宋代文人书画艺术中入世精神的内涵
“文人”二字最早出现在先秦的《大雅·江汉》中的“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在此“文人”指有文德的人,而能文也就是读书的人本就是为了入世,所以可以说文人二字就是入世精神的内涵。可见文人一词一开始出现就指的是有文有德的人,而在北宋更是极尽称赞之词,甚至都去除了贬低的意思。更有宋太祖的勒石三戒:“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可见宋代文人之盛况,后又有王彦博的名句“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体现文人的极致地位。而苏轼有文《答张文潜书》中的“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称赞其文像人一样,提高了文人二字的高度;又有《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中的“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意思是当时的文人像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还不被世人所知道,苏轼都像朋友一样对待他们,从来不曾以老师的身份自居,进一步抬高文人一词的地位,后因苏轼等人对“文人”一词的喜爱而极尽使用甚至抹除了“文人”一词中的贬低意味,“文人”一词是即夸人又夸自己。文人后又通过书法绘画等方式实现其内心入世思想的表达,从苏轼、米芾等宋代名书画家的入世精神,来赋予其作品精神,可以说是宋代文人本身的入世精神赋予了宋代文人的书画艺术的入世精神。
二、宋代文人书画艺术中入世精神出现的原因
(一)国家观念对书画艺术的影响
宋朝因为国家与辽、金、西夏等国鼎立的原因对国家的概念很敏感,从国的层面出发的对外政治活动和以家为层面的对内政治行为形成了“国家”的观念,“国家”的观念渗透到了意识层面从而产生书画艺术方面的影响,因两宋皆有外敌,所以宋代文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入世精神更为强烈,宋代文人更希望自己能够入世,从抗辽到抗金进行保家卫国行为。对外国家要保证自己实力防止外敌入侵,对内又要保持统治阶级的稳定性而粉饰天下,从而留下像“华夷图”“祥瑞图”等应时代特征而生且能反应出宋代文人入世精神的书画艺术作品,外部的国家压力与国内的需求共同促进了宋代文人书画艺术中出现了入世精神。
(二)儒家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中国的儒家观念奠定了中国的道德理论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精神为文人指导了一条人生道路,这也是一条清晰的入世之道。儒家思想高度宣扬入世精神,劝导为君者德政、仁政,提倡先做自己,再做别人,理想是以仁育民则民仁,以德育民则民德,儒家主动的劝导统治者如何治国,所以儒家是积极的入世精神,并根据礼、孝、仁、德及入世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国的道德体系,使儒家思想下的文人普遍具备入世精神。
宋代开始,精英文人们开始推崇意识形态的权威,将入世做官奉为最高真理,在整个重文轻武的氛围中,国家以文取士极大增强了文人的使命与责任感,每个文人都想通过“东华门唱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关于入世治世的远大抱负,表达出宋代文人愿为国家效力的积极入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思想体现了宋代文人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抱负,而文人在其有限的一生中升迁或谪贬过程中,通过书画艺术将自己的精神态度表达在其中,表达出其积极入世,一心为国的精神思想。而在朝堂中还有一群特殊的官员,他们以皇帝或官员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直接指出其不恰当的政策或者制度,甚至宋代发生过多名言官直接将人打死在宫廷之内而不被惩罚的情况,体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正是因为想入世,想实现自己的抱负,想为国家做事情,所以才会直言相谏。儒家的思想使宋代文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能够保持入世精神,在为官期间还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在书画之道进行艺术深造,从而做到笔下所书所画均为心中所思所虑,所以宋代文人可以通过书画艺术表达出自己入世的精神。
(三)经济基础对书画艺术的影响
宋代的经济发展在我国历朝历代中属于高水平,经济发展好,百姓则富足安居乐业,如此在基本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才能对精神上有较高的追求,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构建,如果吃不饱穿不暖又有什么能力去追求精神方面的建设呢,怕是还没有成功,就已经饿死在路上了,如宋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构画了当时汴京城的繁华景象,侧面印证了宋代良好的经济基础是保证宋代文人普遍具有入世精神的前提。
三、宋代文人书画艺术中的入世精神的表达
(一)宋代文人书法艺术中的入世精神表达
书画同源,书道与画道在于美感,表现了宋代文人在书画艺术上基本是相通的。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书画论》中说道:“夫书画本同出一源。盖画即六书之一,所谓象形者也”。书画皆出自象形,会书则会画,书画同源也。道德经中有言:“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书与画皆为道的体现,道德经又言:“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果心中有入世精神,无论是书还是画,皆能体现心中的入世精神。
1.儒家道统对文人的功利性
书法为儒家六艺之一,在文人的大力发展下,这项被压抑了太久的艺术形式重新活跃起来,这种文字的魅力,让于书法一道的爱好者们如痴如醉,也成为洁身自好的表现形式,但是书法一道始终未能摆脱儒家的道统思想,如宋徽宗赵佶所创的瘦金体,瘦而不失其肉,表现出了无论外在如何内在也应该保持的儒家思想,宋代名书法家四家之一的黄庭坚,其书法离经叛道,以“韵”为先,外在如何皆不论,内在自有一番韵味,更是在《论书》中有言:“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无处不体现出儒家的思想,反映出儒家思想扎根在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深处。
而苏轼对于颜体的肯定,则是出自于颜真卿的书法和其本人的道德品质,通过肯定颜真卿的书法,来强化自身的道德品质,这种做法是北宋文人常做之法,将书法一道当做自己政治侵轧的武器,可见儒家道统下的文人内心中的功利性。
2.书法的审美观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是说,有一种东西叫做道,这种道不用刻意的寻找什么才是道,当你从自然景物中有所感悟,这种感悟就是道的体现。道家同样作为我国儒释道三大思想之一,其深深在影响着我们,尤其是审美,书法不是所有人都懂,但是美不美却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这种自然流露出来的美感就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宋代文人追求自然美感,追求自然观的感觉来自于道家,米芾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其书法不流于形,追求自然感、追求浑然天成、追求自然率真,书法飘逸灵动,形式不受约,却又独有一番自然韵味。
(二)宋代文人绘画艺术中的入世精神表达
1.绘画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
文人往往表达情感比较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象征隐喻等绘画手法,从另一种方式思考,以小喻大、以物喻人等方式是绘画中常见的手法,这种思维方式我国自古如此,如我国文化中,“梅兰竹菊”四君子通常是绘画中常见的,例如:雪中寒梅,峭壁上松,雨中竹等常见画中景物,文人为何要画这些呢,因为四君子本身的寓意所在,文人便以物喻人,来抬高自己或朋友,画一幅雪中寒梅图,寓意就是君子不会因为外部的原因而做出其他的让步举措,梅花依旧照常开放,以此来表达自己或朋友的思想高度,来完美塑造人格;又如某文人被贬,路上遇到一片竹林,恰逢暴雨,竹林不为所动,清新整洁,遂画一幅竹图,来表达自己内心高洁,宁可被贬也不向他人低头,隐晦的表达出自己还会再回来,处处可以体现文人的入世精神。在象征隐喻的手法之下,文人对入世的想法表达比较隐晦,但从文人画梅兰竹菊四君子从题材选择的心理等方面就可以分析出文人的入世精神,但是在儒家思想的渲染之下,不会明显的表达出自己的意识,儒家人认为道德的修养很重要,而不会做一些失去修养的事情,因此隐喻象征的手法就很重要了。
北宋的山水画有一定的艺术高度,文人在失意时一般都会寄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山水之间所做之画中表达出的情况无非是,画好山好水,表达出自己的流连忘返,映射现实中的被贬官之后不想回到朝堂的表面意识,但是真正不想回到朝堂的文人是悄无声息就走掉的,游山玩水去了,不会再去做什么画什么诗来感慨,而作画感慨的人有机会还是会回去做官的,寄情山水只能表达出文人暂时不能入仕时心中的抑郁、愤懑之情,但是究其根本,还是有入世精神,所以借山水画的象征隐喻手法间接表达出文人心中的入世精神。
2.文人对墨的运用
文人对墨往往有深刻的感情,对墨的使用更是一最,文人又叫墨客。绘画中对墨的使用技巧很高超,如墨竹图,竹姿潇洒俊逸,只用水和墨为颜料,书法的手段,简单随意却又能表现出其心中所想。以笔墨宣泄仕途上的坎坷,绘画山林之间的游戏人生等等,不做细致刻画,随性超然,充满了道家的气息,这与文人的实际情况有着很大联系,文人一般在入世之后用儒家的思想准则,含蓄内敛又积极向往,代表人物为苏轼;一般在被贬之后,道家思想占主导,重新回到对自由的追求,重新寄情山水,直到重新入世,如不能在入世中用墨写出时事政策,那就用墨画出寄情的山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则完美的诠释了宋代文人们的进退自如,权势在手之时能够积极的通过自己的方法让整个国家变得更好,让百姓富足国运昌盛;在不得势的时候,又能韬光养晦寻找机会重新登上庙堂,可见入世精神贯穿宋代文人们的一生。
四、结语
宋代的书画艺术与入世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文人本身就是为了入世而生,古代大多数人读书就是为了通过科举做官,为改变自身的一生而读书,文人多在曲折的迁、谪的一生中度过。人生大起大落、志得意满、抑郁不得志时,都会通过对书法的形与神的不同追求或者对“梅兰竹菊”四君子这样的绘画选材进行象征隐喻,委婉地通过书画艺术对心中的的入世精神进行表达。
参考文献:
[1]郭兴旺.中国书画技艺论的思想渊源和审美表现[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9年.
[2]马祥和.书画艺术审美的精神本源[J].思想战线,2019,(02).
[3]张凤国.精神与性情的书写——唐书安书画艺术印象[J].东方艺术,2018,(21).
[4]楊惠东.老梅越老越精神——梅雪峰、梅纯一的书画艺术[J].国画家,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