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探索
2020-10-09申学枚
申学枚
摘要 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范围日趋扩大,经济活动形式日趋多样,经济活动规模日趨壮大,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迫在眉睫。本文把实践工作经验与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指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内部控制管理意识薄弱、制度不健全、专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有效的监督等问题,并提出增强意识,强化预算管理能力;健全制度,筑牢防线;加强培训,提升素养;加强监督,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指明了方向。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长期缺乏成本意识,忽视管控手段,导致内部控制严重滞后,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征,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是非营利性组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涉及收入支出、资产管理、商品采购、建设项目等企业拥有的经济活动,也涉及预算管理、执法、检查等业务活动,且具有行业限定性,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等领域,主要为社会大众服务,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当前,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使用不符合财政规定的票据;有些单位购置资产时,会计核算不及时,导致账实脱节;有些单位交接时不办理任何交接手续;有些单位利用虚假发票掩盖不合规支出,或套取资金等,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有效地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准确地反映运营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提升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
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使财务资源管理、利用、分配的权责不对等;部分单位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导致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部分单位缺乏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或因决策失误等,导致资产闲置、设备利用率低下。
内部控制的过程实质上是防范风险、管理风险的过程。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经济、法律、自然资源、社会等外部因素,还要考虑人力、财力、物力等内部因素,要将事后补救的被动方式转为事前防范的主动模式。各单位要关注内部的薄弱环节及风险隐患点,特别是权力比较集中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对内部控制运行流程进行细化,明确关键风险节点,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适当转嫁经济活动风险。
(三)提高管理效率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各自为政,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沟通不畅,预算编制与单位的经济事项脱节,导致内部管理效率低下;信息处理流程的堵塞,使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信息不对称,使单位工作人员对控制程序、对象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难以合理参与内部控制。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要以经济、业务活动的有序运行为主线,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突出重点领域、关键岗位,逐步从经济活动层面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层面,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及相关流程,保障单位的财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流于形式
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结合单位经济活动的范围、重点、特点进行全面梳理,没有广泛征求相关方的意见或建议,导致内部控制制度质量不高、可操作性不强,各部门之间不能很好地相互配合,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比较典型的体现在预算控制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粗线条,没有细化到具体的部门、项目。预算管理不规范、不完整,各单位没有办法对全部预算进行准确高效的管理,追加预算的情况时有发生。预算编制缺少全局观,部门之间的封闭性使各个部门不能有效地参与预算管理,财务部门难以从全局的视角预测掌握单位资源的现状,导致预算编制偏离单位的实际情况。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体制有所欠缺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约,表现为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职责混淆、权限交叉;有些岗位设置职责不清、权力界限混乱;干部交流和轮岗制度执行不到位等。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的支出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安排,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例如,许多乡镇建设了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处理场,但由于前期缺乏了解,环保宣传力度不够,投资近百万元,却没有产生任何经济效益,反而一步一步拖垮了乡镇经济,影响了当地的发展。
(三)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都属于兼职,缺乏正规的专业教育,业务素质偏低,不能准确把握财经法律法规及相应的政策方针。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严格落实财经法规,只要领导安排的资金,不论对错,一律照办,导致经济活动在会计记录中得不到准确的反映。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开展财务活动的过程中,只注重会计核算职能,而忽略了监督、检查职能,导致跑、冒、滴、漏的现象出现。
(四)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形式比较单一,内部监督部门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受到的制约比较多,且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水平难以对各业务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事后监督,主要关注单位的日常性开支是否符合规定等,基本不涉及内部控制。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增强意识,强化预算管理能力
第一,普及内部控制知识,让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覆盖所有业务流程,增强全员的责任意识,增强全员依照内部控制制度管人、管财、管物的思想意识,树立预算管理理念。第二,进一步优化预算支出结构,统筹使用结转结余资金,盘活各种存量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降低“三公经费”支出,严格管理各项经费支出。第三,预算理念由“重分配、轻管理”向“分配和管理并重”发展,并将全面预算与绩效评价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实现及时沟通、有效激励、严格控制的目的,保障全面预算效益,使全面预算朝着良性的道路发展。
(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筑牢防线
第一,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合规管理监督为重点,严格、规范、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的管控目标。单位应当结合自身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聚焦关键业务,改革重点领域,加强重要岗位和关键人员在授权、审批、执行、报告等方面的权责管控,形成相互衔接、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重大风险防控能力。第二,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刚性约束的重要手段,推动内部控制措施嵌入业务信息系统,推进信息系统的集成共享,让经营管理决策和执行活动可控制、可追溯、可检查,有效减少人为违规操纵的因素。第三,把原本散落在单位各个业务领域的孤立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并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专业素质
第一,强化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借助继续教育、专题培训、专家授课等手段,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培训,丰富人员的知识储备,让财务人员切实掌握新政策、新制度,让资金用好、用足、用活,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培养单位财务人员的“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依法依规办事。第三,完善单位的考核机制,奖罚分明,提高单位财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四)加强监督,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一,以监督问责为重要抓手,强化整改落实和责任追究工作,为防止制度成为“稻草人”,需要高度重视制度的贯彻落实,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严格按程序执行,从严执纪,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寸不让。第二,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把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考评相结合,提高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第三,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将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流程、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注重单位内部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可以运用现代化信息办公系统进行信息传递,将有效的信息及时传达给每个工作人员,及时了解相关政策的变化。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推出“三不”的长效机制,法治、纪律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为“不能”“不想”创造条件;制度、监督切实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巩固“不敢”“不想”的成果;认识、觉悟不断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实现“不敢”“不能”的升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以合规合法、资产安全、财务报告为目标,以单位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为管控对象,以预算管理为管控主线,形成一套科学设计和高效运行的操作规程。内部控制是一项推陈出新、任重道远的工作,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完善,提高其有效性。
(作者单位为邵东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 孙利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12):33-34.
[2] 陈如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行政事业资产与財务,2017(25):47-48.
[3] 薛芳.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12):27-28.
[4] 徐润明.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建设[J].财会学习,2017(17):234-235.
[5] 卿文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12):58-65.
[6] 唐大鹏,赵笑语,冯婉昕.基于内部控制视角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J].财务与会计,2019(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