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矛盾分析方法提高领导干部哲学智慧

2020-10-09杨晶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领导干部

摘要:矛盾分析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应用。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分析、研究和处理问题:坚持一分为二,防止以偏概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勿“一刀切”;善于抓住重点,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认清内因与外因,避免本末倒置。

关键词:矛盾分析方法;领导干部;哲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B02;D262.3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0.04.009

“矛盾”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应用,其理论根据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四个基本原理: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内部矛盾(内因)与外部矛盾(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纲要》)中强调,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纲要》中还明确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其实质,就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联系和发展中全面把握事物,在对立和统一中动态分析事物。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领导干部要辩证地看待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既看到有利的一面,又看到困难的一面;既看到其中的机遇,又看到其中的风险挑战;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注重顶层设计。只有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并将矛盾分析方法作为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从而顺利推进工作、谋划发展。具体来说,领导干部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一分为二,防止以偏概全

就整个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来讲,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任何事物总是有两种对立又共存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从而促成事物的万千变化。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矛盾分析方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对任何事物都要敢于正视矛盾,大膽地揭露矛盾,科学地分析矛盾,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去解决矛盾,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否认矛盾、害怕矛盾、回避矛盾,都是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表现。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对任何一个事物都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还要细心周密地分析矛盾双方的特点。我们既要看到矛盾的正面,也要看到其反面;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当看到某一事物的时候,我们首先思考其内蕴的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是什么,就容易把握它的本质而不会偏离方向了。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谈到改革时,习近平提出要正确处理顶层设计和基层创造的关系,将“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辩证统一起来。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才能全面分析和把握问题的性质和特点,才不会犯以偏概全和走极端化的错误。

领导干部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就是坚持辩证法的“两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所谓“两点论”:就是在分析事物的具体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一点论”,就是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只看问题的一面而不看问题的另一面,它否认事物自身的矛盾性,否认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否认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一点论”的公式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则是绝对的坏。它的错误在于:“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有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它只见局部,不见全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只见支流,不见主流;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领导干部每天都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形势和由此带来的繁重任务,因此,在工作中首先要有全局观,要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联系和发展地分析、解决问题,克服片面性。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战役中,就特别要注重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对确诊病人进行医疗救治,又要加强预防与监测,防止病源扩散;既要防控疫情,又要保障群众生活必需品正常供应,纾解群众焦虑情绪、恐慌心理;既要组织医护人员奔赴防疫一线,又要确保他们个人防护到位,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加速医疗物资配备到位等等。总之,要系统综合地考察疫情本身、社会心理、经济损失、当地风俗、后续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设计涵括预防、应急、监测、预警为一体的防疫举措;协同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共同治理。如果不懂得“两点论”和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必定在抗疫这次大考中自乱阵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勿“一刀切”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为指导。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一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因为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另一方面,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由于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绝对不变的事物,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事物总会呈现出新的特点。看似相同的矛盾,出现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解决的办法不尽相同。所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时间、地点、条件构成“具体问题”的诸方面。具体分析要求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来认识事物,如果时间、地点、条件改变了,我们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就要相应跟着改变。看似有效的方法,置于不同的时空环境下,不一定能发挥同等的效用。如果事物已经发生变化了,而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却一成不变,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各种问题,这必然要犯错误、走弯路,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这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以来,一方面,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全面小康也将建成,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与改革开放启动时相比,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也正因为如此,人民群众的企盼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而且还包括“非物质”的需要,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化与日俱增,一方面,这构成了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凸显。主要矛盾转化这一论断正是善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而得出的。

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就必须深入实际,了解、分析和掌握矛盾的特殊性或个性;必须根据不同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反对搞“一刀切”;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千万不能无视具体条件而照抄照搬。生搬硬套、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做法,都是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只有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才能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游刃有余。

三、善于抓住重点,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其中,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进程。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解决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抓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坚持“重点论”。“重点论”要求我們分清重点和非重点、主流和支流。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解决了,其他矛盾、矛盾的其他方面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否定这种观点,把各种矛盾或矛盾的两方面平均看待,不分主次、均衡用力,就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这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可见,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分清主次,如果不懂得这个辩证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如坠烟海,抓不住中心,扣不住重点,办不好事情,甚至还可能事与愿违。

凡事都有轻重缓急之分,而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对所有事情和工作都不分主次,平均用力,到最后可能就会一事无成。因此,领导干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务必要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清主次、统筹兼顾,这是符合辩证法的。但有时候,人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容易犯主次不分的错误,特别是在年轻的领导干部中常有发生。比如,上级领导交办了好几项任务,在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该如何安排呢?如果不能分清主次,不懂得用矛盾分析的“重点论”,往往就会不知所措、手忙脚乱,或者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或者不知道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领导干部要想有效开展工作,需要做到善于抓重点。其一,注意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分清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什么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如果把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颠倒了,那就会舍本逐末,必然造成严重危害。其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主要矛盾或关键问题上,以求得重点突破。我们常常说在工作中要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也常说“抓大放小”,“抓大”就是抓主要矛盾,就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抓工作的重点关键,抓工作的主导方面。就领导工作来说,就是抓领导干部身体力行、亲自过问、亲自落实、亲自督办的事。“放小”就是责成下属去设计、去落实、去完成的事。“抓大”抓的是大事、要事,是决策的事,是关系全局的事,是事关长远的事,是打基础的事,这类事在数量上不会很多;“放小”放的是小事,是日常的事、例行的事、具体的事、繁杂的事,这类事在数量上一定很多。当代社会发展之迅速、变化之巨大、事物之复杂,要掌握主动权,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千变万化的复杂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工作重点。一个领导者如果事无巨细,就会出现焦头烂额而顾此失彼。所谓“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是讽刺那种不分轻重、不分主次的工作方法,结果事倍功半。正如宋代李觏在《平土书序》中所言:“不求其本而求其末,虽尽智力,弗可为也。”所以领导者要善于抓大放小,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管大事,集中更多的时间,抓好全局性、前瞻性、政策性的大事。其三,在着重抓好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基础上,也要适当兼顾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因为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解决不好,最终也会影响到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解决。

四、认清内因与外因,避免本末倒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据和源泉,它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第一位的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也只能是通过内部矛盾的作用发挥出来,所以永远是第二位的原因。毛泽东同志将此概括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分析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必须从事物自身内部去寻找,即必须把握好内因。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少数人认为,外因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例如,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的入侵,使弱小民族沦为殖民地;温度过高就会破坏受精卵的发育过程等等。这种说法虽然加了“一定条件”的限制,但实质上是取消了“内因决定论”的基本原则。因为,既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那内因就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起决定作用了,这就混淆了内因和外因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分析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曾指出:“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机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就重新發展了。后来,中国革命又受了敌人的严重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冒险主义。当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又重新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分析同样适合帝国主义与弱小民族之间的胜败问题:帝国主义侵占弱小民族这种外部力量,实际上也是要通过弱小民族的内因才能起作用;帝国主义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其内部力量强大,弱小民族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其内部力量弱小,当弱小民族变得强大起来以后,帝国主义纵然有强大的力量,也未必能取胜。

但是,坚持内因决定论并不否认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坚持从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中分析事物的矛盾,重视外因在推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杜绝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倾向,避免错误导向给工作带来偏差。今年是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脱贫只是千千万万农民群众迈向美好生活的第一步,接下来怎样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这个任务更为艰巨。贫困是历史形成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就业不稳定、脱贫产业不发达等都是造成贫困的原因,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精准帮扶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也一定要处理好“扶本”与“扶末”的关系。一些领导干部在指导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更注重“输血”而忽视“造血”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可否认,大量的扶贫物资确实帮助贫困群体解决了燃眉之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可能制约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进取意识,产生“坐等靠”的惰性思想。只富“口袋”不富“脑袋”的扶贫方式,其效果仅是过眼云烟,返贫现象不可避免。由此可见,增强“造血”能力才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长久之计,正如《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领导干部应在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活力上多下功夫,让贫困地区群众抓住国家支持、各方支援、干部帮助的机遇,实现稳定脱贫,帮助他们找到致富渠道,实现勤劳致富,让他们过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重“输血”轻“造血”这种混淆内因和外因、本末倒置的状态不仅无法实现真正脱贫、精准扶贫,更会拖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领导干部对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不仅要做到心中明白,还要做到真信真用。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运用这个原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厘清哪个是“本”,哪个是“末”,否则,错把外因当内因,造成本末倒置,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作者简介

杨晶,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与社会建设。

责任编辑 解梅娟

猜你喜欢

领导干部
习近平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论要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领导干部在金融审计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艺术
加强干部考德 注重领导干部德行建设
党员干部要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参加体育运动对改善领导干部“亚健康”状态的积极影响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