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是别人父母的嬉皮士们

2020-10-09莲奈

看世界 2020年20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

莲奈

1969年,阿尔塔蒙特自由音乐会上的嬉皮士家庭

Instagram(照片墙)的旅行博主们带来了“新”嬉皮士文化:在日出时做瑜伽,穿着麻布衣服站在峡谷边缘,营造一种出世的感觉。

这些人住在豪华酒店,为了时髦而吃素与冥想,用40英镑一支的熏香蜡烛,坐头等舱去印度旅行。

这些人把嬉皮士亚文化视为一种“美学”,但历史上的嬉皮士反对消费主义,没那么物欲,又因为不修边幅,很多很脏。他们的居住环境并不友好,很多人也不愿意出租房屋给他们。

这群人多数是中产及以上出身,因为那样才有资本挥霍自己的时间。

嬉皮士出世是一种消极逃避,因为当时主流思想普遍保守,而且上一辈人支持越南战争,这些都是嬉皮士反对的。

现在,国内有一些人辞职,穷游全国,也有些隐居终南山,把那边400元/年的房租炒到3万元/年。

公路旅行,嬉皮士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做过。他们不止在美国境内,还去到了印度、东亚和欧洲。因为对西方信仰失望,嬉皮士向往东方宗教—佛教、印度教等。有些后来隐居到了藏族的佛教中心,跟着一批欧洲研究宗教的学者,做奶酪,织毛毯,共同抚养小孩,自给自足。

嬉皮士群居生活,而不像国内隐士“遗世独立”。嬉皮士的后人说,佛教的观念是相互帮助,现代人把这个理念抛弃了,虽然吃素、冥想,但本质只是为了自己。

“我的父母是嬉皮士”

嬉皮士是人群中的少数。在该运动的巅峰时期,美国也仅有几十万嬉皮士。而且这群人多数是中产及以上出身,因为那样才有资本挥霍自己的时间。

那已经是60、70年代的事情了,现在,他们的小孩已经步入中年。

《卫报》曾做了一期嬉皮士小孩的专题—

弗里特现年43岁,在意大利做教师,父母是嬉皮士。他说他小时候吃素,家里没有电视。从西班牙的嬉皮士聚居地搬回英国以后,他对足球一无所知,所以也融入不了当地学校。他们一家被认为是怪人。但是,他感念父母对他的放养,让他敢于冒险。

南威尔士的瑜伽教师耶布森说,她母亲放弃了天主教信仰,拥抱了嬉皮士价值观,一边做舞女,一边带着小耶布森随着舞女的车队公路旅行。耶布森小时候经常换学校,没办法融入那些极其保守的天主教镇子。现在的她也有了孩子,放弃了素食主义,勤奋工作,买了房,把自己的小孩送入私立学校,走上了跟其他中产一样的道路。

有人觉得污名化的嬉皮士扯了反战声誉的后腿。

专栏作家瑞安农·科斯莱特说,她妈妈会用鼠尾草净化房间,做瑜伽,拜访灵气治疗师,读塔罗牌。而跟她一样被嬉皮士养育的朋友们,有的在意大利佛教社区长大,有的被父母以嬉皮士摇滚乐队的歌名命名。

嬉皮士:垮掉的一代

嬉皮士中,一些女人袒胸露乳,头戴花环,男的则蓄胡、留长发。

以海特—艾许伯里(旧金山)为代表的几个美国蓝领社区,因为房租便宜,吸引了一些披头族(也就是文学作品中“垮掉的一代”)来居住。

在那里,黑人、白人、西班牙裔群体混住。有咖啡屋、书屋、音乐商店。大家一起听英国的披头士和滚石。1965年,这群人在媒体上有了正式的称谓—“嬉皮士”。

同年,模仿英伦风格的嬉皮士乐队浮出水面,比如“门户”“感恩致死”“地下丝绒”。也有数以百计的地下乐队诞生。

嬉皮士运动始终伴随着音乐、舞蹈,以及随之而来的聚会和寻欢作乐。

主流社会一开始就很反感他们。嬉皮士没有正经工作,他们滥交、滥用迷幻剂,企業主也不喜欢雇这样的人。1968年,有广告牌遍布美国,写着“(你们)刮胡子吧”。

同样不刮胡子、蓄发的,还有古巴的卡斯特罗和他的反叛军。老卡在1950年代曾跟《纽约时报》在内的美国左派有一段蜜月期,直到他在60年代投奔苏联阵营。

有纪录片拍摄了那个年代的情况。当采访者把话筒递给一位游荡在街头的嬉皮士,她笑着说嬉皮士是为了爱,为了和平,为了跟其他人一起大笑和跳舞;虽然他们没有工作和薪水,却在做着世界上最艰难的事情—改变社会。

几十年后,专栏作家科斯莱特问她母亲的一个嬉皮士朋友,他们是否真的想过要改变世界。对方说:“我们当时都是理想主义者,的确想要去改变,但是由于沉迷享乐,所做不多。”

当年的嬉皮士运动,在那些人的回忆里,就是一个大派对。世界各国的人都来了,澳洲的、欧洲的、加拿大的,还有美国本土其他地方的,一起听音乐、跳舞、出去疯。

1969年,人们把车停在公路上,步行前往自由音乐会会场

反战活动家和反文化运动领袖马克·路德,他当时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他说:“人们聚会,亚文化(嬉皮士)很有趣,又有很多妞,没有人想着毕业以后去华尔街工作。”

美国人也认为,游行就是派对。

在海特—艾许伯里社区,曾有一个左翼的无政府组织“挖掘者”,试图发起社会变革,以摆脱消费主义大环境。他们设立了免费商店,供成员取得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希望借此在社区内形成互助和自治。甚至,如果有他们无法合法取得的物资,他们就去偷过来。

然而,这个团体的人悲哀地发现,周围的其他嬉皮士只是想及时行乐罢了。

该计划自然无疾而终。

1967年,在嬉皮士运动的高潮—“爱之夏”音乐节,海特—艾许伯里曾容纳了十万嬉皮士。人们聚集到海特—艾许伯里,是因为听说这里有更多派对。结果导致毒品泛滥、游民问题加剧、暴力问题,以及数十名女性被强奸。很多嬉皮士因此搬离,去了乡村,甚至是阿拉斯加和外国。

也是那一年,海特—艾许伯里的商人把“嬉皮士”当成一门生意。旅行社为游客提供巴士来观赏街道上的嬉皮士。数以百计的商店贩卖嬉皮士风格的衣服、首饰、音乐和其他设备。一个反消费主义的亚文化被消费主义掏空了。

1967年,嬉皮士运动的高潮—“爱之夏”音乐节

所以,许多人又称1967年是嬉皮士运动最终章的开始,此时距离它兴起的1965年,才不到两年时间。

但是,1969年才是最终章的高潮。

这一年,查尔斯·曼森和他麾下的嬉皮士邪教,犯下9起连续杀人案,死者包括女星莎朗·蒂。昆汀的电影《好莱坞往事》讲的就是这段故事,影片将嬉皮士男性描绘成杀人犯和疯子,将嬉皮士女性描绘成“靠美色使人上当”。

同年,嬉皮士的阿尔塔蒙特(Altamont)自由音乐会上,主办方雇的流氓团伙“地狱天使”摩托车黑帮,在现场捅死了观众。

嬉皮士运动更加被污名化,直至70年代中期结束。

但又有一种说法是,嬉皮士运动没有消亡,而是被主流文化吸收殆尽。嬉皮士当年的打扮风格,都成了我们现在的时尚icon。吃素(环境友善消费观)、瑜伽、冥想和东方宗教,也在之后的日子,在西方流行起来。

一部分嬉皮士回归了学校,或者成为上班族。另外一部分则维持着嬉皮士的做派—吃素食、信仰东方宗教、纵欲等,始终不入流。他们在美国,或者在世界其他地方,群聚生活。

因为滥用毒品/迷幻剂,很多嬉皮士没能活过60岁。

娱乐至死的原因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包括嬉皮士在内,都对美国政府和上一代人很失望,而这也是他们反叛的原因。

60年代发生了很多事情。消费主义兴起,人们开始用金钱衡量一个人。美国家庭开始瓦解,离婚率增加。还有,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勃兴。但更重要的是,越南战争中,美军死了6万人,东南亚死了过百万人。

美国当时的年轻人,认为政府的战争宣传都是骗术,都是上一辈人搞的鬼。1968年的《人猿星球》里有一句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一个30岁以上的人。”

美国的代际关系被割裂了。

1966年,美国华盛顿,艾伦·金斯堡在公园内朗读自己的诗集

厄沙·凯特,黑人夜总会歌手,在约翰逊总统夫人的女性聚会上说:“您把这个国家最好的人才送去越南送死,那些年轻人当然会在街头反叛,当然会用毒品麻醉自己。他们不想去学校,是因为他们马上会去战场送死。”

据说,约翰逊夫人听完,是快要落泪的表情。

1968年春,美国每个月平均有30所学校的学生在闹事,甚至连高中生和初中生都参与了。

虽然有种说法是嬉皮士不等于“反战”,因为反战运动在1965年就展开,而嬉皮士在1968年的芝加哥暴动以后才参与进来。甚至,有人觉得污名化的嬉皮士扯了反战声誉的后腿。

但事实上,美国很多群体都反战。马丁·路德·金公开表示反战,并且呼吁示威游行。华尔街也在报纸上刊登全页广告说,和平更有利于股票牛市的形成。

在世界范围内,巴黎、西德,甚至是墨西哥,都有反战示威。

外界也诟病嬉皮士纵情声色,只是美国上层社会更甚。

月桂谷,是位于洛杉矶好莱坞的一个富人社区。当地的雕刻艺术家维托和他的三婚妻子苏,以嬉皮士艺术为幌子,招揽了一个35人组的舞蹈团,带去不同酒吧驻演,还提供特殊服务。维托后来因为舞女中有未成年人涉案,而被迫流亡牙买加。他们服务的人群并非嬉皮士,而是洛杉矶的权贵们。

美国大城市的酒吧,一向由富人把持。

嬉皮士与东欧“铁幕”

嬉皮士讨厌国族主义,大部分人都说自己是地球人,甚至还在畅想“地球村”与世界和平。

那个年代的人,明明比现代人活得更缺乏,却更乐于分享。嬉皮士的部分價值观也恰恰建立在“爱与分享”上。

嬉皮士的风潮波及全球,自然也传播到了东欧。捷克首都布拉格在中欧地区拥有最多的嬉皮士。他们蓄发、蓄胡,穿凉鞋与牛仔裤,听摇滚乐。

1965年5月1日,布拉格的年轻嬉皮士凑在诗人艾伦·金斯堡的家里。金斯堡是嬉皮士运动的领袖之一,他是美国犹太人,后来转投了佛教。他本来在古巴旅行,因为多嘴,被古巴领导人送去了布拉格,过了些日子,又被苏联的秘密警察流放,返回了美国,接着被FBI列入重点关照名单。

60年代,也是苏联“铁幕”开始松动的年代。

世界开始了解东欧,东欧也开始了解世界。

而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人造凶猛
最高衣橱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社交媒体受众商品化的两种路径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娱乐与消费的共谋
消费主义视域下我国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分析
基于哲学视角的消费主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