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庐』谈印说沈伟

2020-10-09罗彬

书画世界 2020年8期
关键词:篆刻石头

罗彬

初入己亥,有幸候选花甲,就琢磨着怎么来为自己纪念一下。“毕竟人生不满百”的多,凑够一个甲子,此生多半是唯此一回。正好沈伟兄来电话,顺口一说,想取个新号,不料音还未落,沈伟兄就冲口而出:“维庐!”接着他解释道:“罗而去网,是为维。你行将花甲,正好又卸下行政担子,无事一身轻。”到底是才子,这敏捷的反应,没的说!隔着电话我不住点头,显然,此号深得吾心!

接下来很自然地向命名者提要求:求印。早年沈伟兄给我刻过一些印,不过这十多年,随着沈兄学术声望日隆,画名又日益彰显,再想求印就不好出口。倒不是怕他拒绝而难堪,说起来我脸皮也不薄。主要是看他忙,而且是真忙。不说别的,就说从美术院出来后,十来年的时间,悄没声儿地把个博士帽就戴上了。他跟上李松兄一头钻进道教美术的圈子,写就一篇关于武当山真武大帝和青龙、白虎几组塑像的考据论文,用踏踏实实的田野考察、扎实的文献梳理、得心应手的图像志分析,愣是把多年来以讹传讹的是非纠正过来,论文得到当代中国美术史首次设立的“中国美术奖”金奖。后来,他又进行“历代帝王圖考证”。提起美术史界有个沈伟,至少业内皆知。学问做得好且不说,就在他这么焚膏继晷地做学霸时,还不声不响地画出那么多画,大大小小的个展就有十来个,还不提难以计数的联展。有几年的时间,武汉玩收藏的几乎到了人人争说沈伟的地步,一个藏家要是没有几张沈伟的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收藏字画。就这样还不够,他还玩收藏、开专栏、结专集—“隔路闻香”,跨界串行,忙得不得了!

此刻,我居然敢开口求印!并且,沈伟毫无滞碍地答应了,这是什么情况?

管他,打铁趁热,第二天我带上石头就去了彩荷堂。沈伟先是一脸嫌弃的鄙视,我自然不服气,这些都是我石头中的上品了,起码我认为是。结果他一顿批评,拿出他做学问的气势,说得有理有据,我只好认了。不过我又把话题转到石头的打磨抛光上,自认为还有心得,也可能是用心还诚,得到认可,石头总算留下了。

依照惯例,没个数月半年他都不会有回音,留下石头我也不去多想,甭急!

不料没过十来天,电话来了,他要我去取印,说都已刻好。这么快实在出乎意料。原来,沈伟正对他早年的那些爱好进行温课—刻印、刻竹,不亦乐乎。此际去求印好比瞌睡遇到枕头,再合适不过。

乍见这批印,让人眼前一亮。过去向沈伟求印,多零打碎敲,难以看出整体风貌。这批印则不然,齐整的十来方,浑然一体。其气象与沈伟过去的篆刻大不一样,一改飞扬纵肆的“灵巧”,平正中见奇宕,细腻而不乏雄厚。

印中朱文居多,刻来清雅而有笔意,疏密巧拙,自然成文,其刀法朴厚,笔意博雅,不求工致而工致自在;白文数方,线条浑朴、饱满,运刀斩钉截铁,冲披轻削,又不复刀修饰,使其呈现微观的组细变化,更有意断还连的意韵。因是命题作文,“维庐”同名计有五方,虽形制不一,也让人为难,经沈伟兄巧为奏刀,反成这批印的意趣之所在。每个印都自成一体,字同印异,足见沈兄功力之深。清人汪维堂说过:“不看碑帖篆,不识篆字体势;不看印谱,不识历朝制度;不搜集古印章,不识古人配字章法。”沈伟敏而好古,搜古不辍,于传统一道钻研精深,所以他的篆刻最大好处首先是字不会错。别以为这点简单,今世书画篆刻普及,大小展览竞赛层出不穷。流行印风盛行,乍一看个个大师做派,张牙舞爪,但多经不起细究:或泥古不化,做古人印奴;或任笔为体,恣意挥运,以剑拔弩张故作强悍,实矫揉造作、浮滑轻薄。

《敦好堂论印》云:印章小技,实本性情。书贵自然,篆刻以刀代笔,尤忌用意装缀。但性情在于锤炼,自然得乎学养。沈伟于艺道实从印学肇基,初学吴昌硕,后宗秦汉,复于叔、牧甫浸润甚深,故其清雅由来有自。印与书画天然共通,而方寸之间的篆刻更需创作者在结构与章法上极度讲究。故明沈野又言之:“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

观乎沈伟之印,信也。

岁在己亥季冬于维庐

猜你喜欢

篆刻石头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篆刻作品
坐井观天石头国
移不走的石头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
篆刻一组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