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绘画新材料之借鉴

2020-10-09张廷青

书画世界 2020年8期
关键词:底色工笔画家

张廷青

一、中国绘画的传播与发展、日本画的起源与中国画的关系

公元6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从此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宗教、艺术甚至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出于宗教宣传的需要,中国的绘画艺术随之传到日本。公元7世纪中国正处于唐代,这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积极吸收又强势输出的时期,还是中日文化交流极为频繁的时期。 在唐代,日本主动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画传入日本。唐代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国政权处于分裂状态,国家内部战乱不断。中日之间虽有文化之间的交流往来,但较之于唐代,交流频率和规模明显减少。到宋代,中国政权统一稳固,由于画院机构的设立,院体画得到大力发展,工笔画得以快速发展,达到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文人画也逐渐兴起,大宋和日本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大批的日本画师来宋都汴梁学习,中国的水墨画也传入日本,直接影响着日本的绘画艺术。 到明治维新以后,西方绘画大量传入日本,有大量日本留学生到欧洲留学,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绘画,西方人的审美观念影响了日本画的绘画观念,西方绘画强烈的色彩影响了日本画的色彩观念。日本画家借鉴西方绘画的色彩开始改造日本画,丰富了日本画的颜色和绘画制作手法,逐渐与传统的日本画拉开了距离。

新的日本画在工具、材料和色彩表现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颜料的基础上丰富了颜色的种类,将中国画颜色的4个色阶发展到15个色阶。又在传统颜色的基础上丰富了颜色的种类,发明并制造出人工矿物质颜色。随着科技的发展,制箔工艺也得到了发展,研制出了铂金箔、金箔、银箔、铜箔、铝箔等,将银箔加工制作成赤贝箔、青贝箔等,因此日本画的色彩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丰富了画面色彩,加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厚重感。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日本画家受邀来华讲学,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一些中國画家开始关注绘画的材料,他们远渡东洋学习日本画的材料和技法,回国后致力于工笔重彩画的创作和材料技法的研究。中国画家在石质颜色的基础上尝试使用土质颜色,这种土质颜色廉价易得,稍做处理就可以进行绘画创作;又进行了人工颜色制作的研究,在颜色品质上保留了天然矿物质颜色稳定、厚重的特征,也解决了天然矿石材料不足、价格昂贵的问题。这样工笔重彩画在新材料的研究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笔者在绘画创作的同时也研究制作新的颜色,遇到颜色漂亮的石头或土壤会采集回来研磨制作成颜料;用瓷土掺和釉料经过高温烧制再研磨制成颜色,成色较天然矿物质颜色有所不及,但也具备天然矿物质颜色稳定、厚重的特点,在底色制作和大面积的渲染中可以使用。在创作中用自己制作的颜色会得心应手,这一方面节省了绘画的成本,另一方面得到了绘画之外的知识和乐趣。

二、工笔重彩画创作对新材料之借鉴

笔者在读研究生期间开始了解日本画材料,对日本绘画和中国古代工笔画、壁画进行了对比研究。古代日本画的色彩受中国壁画色彩的影响,发展到近代色彩倾向稍有改变,但大致与中国画色彩相同。与中国画家相比,日本画家更喜欢使用金属箔。当代日本画的色彩观念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绘画的色调、色相等概念受到日本画家的重视,画家更加注重画面色调的统一,色彩冷暖的对比。他们同时也借鉴了油画的制作方法,注重画面底色的制作,底色在一个统一的色调里要有很丰富、微妙的色彩变化。这样就解决了传统绘画底色单一、缺乏厚重感的问题,在主体物刻画上减弱了体积、光影的表现,保留了东方绘画特有的神韵特点。向西方学习以后,日本画既有西方绘画丰富的色彩,又有东方绘画的意境。

研究生期间通过对新材料的研究学习,笔者对工笔重彩画的色彩观念产生了很大的转变。首先,在画面色彩处理上大胆地尝试用同类色的对比,用西方的调色方法,注重色调的统一,冷暖色、互补色的对比使用;其次,在材料选择上用天然矿物质颜色作画,与传统的中国画颜料相比,天然矿物质颜料种类要丰富很多,这样在颜色选择上有更加自由的空间;最后,在色彩的表现上大量使用金属箔,金属箔特有的光泽感是其他绘画材料没有的,这给作品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色彩。

新材料的使用使笔者的作品的色彩跟传统的中国画色彩拉开了距离。由于画面上也大量使用了最具有中国画色彩特征的墨、朱砂、石青、石绿等颜色,笔者作品既有传统中国画色彩的神韵特征又不失时代的特色。

新材料的使用使笔者的创作表现手法变得丰富。利用矿物质颜色的特性,将颜色堆积、叠加、泼洒、拓印,利用金属箔进行贴、撒、堆积等,以此来达到表现的目的。面对不同的表现对象,笔者会选择用最适合表现的材料来绘制,这样就会用到相适应的技法。在创作中,笔者不再用中国画传统的勾线平涂、层层分染的方法,而更加注重材料的表现。笔者也注意画面载体的选择,例如用麻纸、皮纸、亚麻布、棉布、木板、墙皮等媒介作画,而不是单一的宣纸。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表现的题材和表现的形式。在不同的媒介上创作就有不同的效果,例如在粗糙的墙皮上作画不可能有宣纸或绢的细腻通透的效果。但是利用墙皮粗糙、斑驳脱落的肌理特点画出来的作品所具有的粗犷、原始的美感是宣纸所没有的。

受新绘画材料的启发,在创作中笔者利用矿物质颜色沉稳的特性和金属箔强烈的光泽感形成视觉上强烈的对比。再用同一种颜色统一画面,粗细颗粒颜色层层叠加,同时又不完全覆盖底下的颜色,最后获得厚重、透气的效果。用细颗粒的颜色甩出水纹,用处理过的金属箔贴出荷叶和荷花,用撞色方法画出水草,表现出微风吹过荷塘,荡起层层涟漪,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的夏日景象。

通过工笔重彩画创作经验的积累,笔者开始注意工笔画的写意性,写意性是中国画最根本的特点。工笔画是以精细的笔法、精致的设色,将画家情感融于自然的细笔写意;写意画以顿挫的运笔、淋漓的水墨,将画家的情感寄于笔端,在纸面上呈现出尽情挥洒的粗笔写意效果。工笔重彩画同样也注重写意性,绘画过程中偶然做出的一些效果是无法刻意模仿出来的。这需要画家对工和写的程度有恰当的把握。

在创作构图过程中,笔者也注意“写意性”:按以前的创作步骤,在确定了画面的主题后先会绘制素描稿,再根据画稿制作底色。在重彩画底色制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时候先画好的素描稿与制作好的底色的颜色不协调,因为在底色的制作中会存在一些偶然性。所以,笔者在工笔重彩画创作中,在主题确定以后先做底色。这样做底色时不会受到主体物形的束缚,可以尽情发挥,等画面的色彩关系大概确定以后,利用底色的需要来构图。这样可以打破既有的构图法则,启发出一些比较新颖的构图。

如何用厚重的矿物质颜料画出轻松透气的效果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用颗粒颜色在绘制过程中容易堆积而造成画面死板、笨重、呆滞等问题。在创作中一些偶然的失误会导致整幅画面的失败无法补救,但也会产生一些无法复制的生动自然效果。如何利用一些偶然因素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把矿物质材料厚重的特点表现出来而不显得笨重,这就要求我们熟练地掌握矿物质颜料的性能和使用技巧。

三、对新材料与当代工笔重彩画创作的感悟

工笔重彩画历经唐宋时期的辉煌,元、明、清三代的落寞,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工笔重彩画在新的文化、新的绘画观念、新的技法探究、新的材料使用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表现题材、绘画形式和材料技法的应用方面都和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今天的工笔重彩画面貌很多,风格多样,画家越来越重视材料技法。一个好的想法或一个具体的事物要用适当的材料和适当的技法去表现。这就好比一个念想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不表达出来那只是一个念想,因此新材料的运用是绘画发展的重要手段。当代画家也越来越重视材料技法的应用,有些画家热衷于材料技法的研究,并乐此不疲。当然,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艺术思想的表达,是对美的阐述。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肌理效果,为炫耀技法而舍本逐末。

好的绘画材料是一件艺术作品成功的前提。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绘画材料对一幅作品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用合适的材料、适当的技法会事半功倍。矿物质颜色历经千年还鲜艳如初,一个原因是保存得当,另一个原因是所用材料具有稳定性,所以选择好的绘画材料对作品的保存至关重要。

工笔重彩画的创新是每一个工笔画家研究的问题,每一个工笔画家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于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工笔重彩画的创新发展需要几代画家共同努力研究。笔者认为,新材料的应用是工筆重彩画创新的一个方向。

首先,综合材料是近些年提出来的,是一门新的绘画形式,综合材料在其他画种里都有应用,当代日本画也有综合材料的应用。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笔者认为只要作品表达的需要,任何材料都可用来绘画创作。综合材料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可发展性,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创作中使用新材料,可以形成一些新的绘画技法,可以形成新的语言风格。

其次,21世纪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东西方社会联系紧密,东西方文化处于一个大碰撞、大交融的时期。东西方文化互补,西方绘画的理念可以为我所用,东方绘画的理念也被西方人吸收。绘画门类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笔者认为工笔重彩画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地运用新材料来丰富工笔重彩画的内涵,建立具有我们时代特色工笔画风格。

结论

新材料的运用在当代工笔重彩画中越来越被重视,中国画家对新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完善,工笔重彩画发展至今需要一次全新的突破。这是美术工作者需要完成的使命,工笔重彩画的发展创新需要几代人长期探索和研究,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

猜你喜欢

底色工笔画家
工笔国画一夏荷,牡丹
工笔花鸟画
底 色
底 色
李文慧作品
酷炫小画家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