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类型及分布规律*

2020-10-09王真爱张云帆赵雪莲包倩倩龚大鑫

甘肃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甘肃省特色旅游

王真爱,张云帆,赵雪莲,包倩倩,龚大鑫

(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新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而且,由于“逆城市化”的发展和人们“体验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推动了城市居民下乡观光、游览消费或居住,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使得乡村旅游业已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1]。据调查研究资料显示,2017年,甘肃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突破7036万人次,游客接待数和乡村旅游业收入都实现了30%以上的快速增长。2018年,甘肃省乡村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乡村旅游人数达到8520万人次,同比增长21.1%,乡村旅游收入高达165亿元,同比增长29.4%,带动了3.1万户建档立卡户,吸纳就业76万人,帮助13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如图1所示。

图1 2016-2018年甘肃省乡村旅游数据分析

从近年研究文献来看,甘肃省乡村旅游研究的视角多是从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及发展方向出发,而较少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类型及分布规律。基于此,本项目通过研究甘肃省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来总结其发展类型及分布规律,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发展思路,具有较强的实践和社会意义。

1 研究设计

1.1 调查方式

考虑到本研究所涉及的地域范围较广、发展类型较多,因此选择了访谈调查法。由于康县花桥村、文县草河坝村、榆中青城古镇、庆阳荔园堡村、两当云屏镇和敦煌月牙泉村是甘肃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典范,对于研究甘肃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选取康县花桥村、文县草河坝村、榆中青城古镇、庆阳荔园堡村、两当云屏镇和敦煌月牙泉村作为调查地点,并于2019年8月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了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包括:(1)旅游资源情况(丰歉程度、特色);(2)发展规模情况(年接待游客人数、住宿规模—床位、可提供餐位、经营面积);(3)经济效应情况(从业人数、带动农户数)。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分析法

本研究使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等检索源,以“甘肃省乡村旅游”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检索出相关国内文献约百余篇,通过阅读文献标题及摘要,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保留密切相关文献进行精读并摘要出重点信息,主要分析了河西走廊、陇中、陇东、陇南四个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六大典型类型。

1.2.2 案例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地区作为具体研究案例,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甘肃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类型多样,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使人们更加直观清楚地理解乡村旅游发展类型的运行模式;第二,由于文献分析法偏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运用案例分析法可以将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弥补文献分析法的不足;第三,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从侧面来反映甘肃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

2 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类型与分布规律

2.1 发展类型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以及对全域内乡村旅游的综合分析,根据发展规模、数量和特色资源优势,总结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六大发展类型。如图2所示。

图2 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类型

2.1.1 休闲度假型

该类型是一种依托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文化等资源发展起来的绿色旅游产业[2]。其主要发展形式有休闲度假村、特色农宿、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健康养生、农业知识科普、农村产业观光一体化的服务,具有休闲方式的多样性、较强的趣味性、参与性和科普性的特点。

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业大多分布在城市近郊区,具有较强区位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周边的辐射作用。但其对交通通达度要求较高,必须方便游客出行。同时对服务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依赖度较高。其典型有武威普康庄园、张掖磨嘴子神泉山庄、陇南康县花桥村等。发展该类型乡村旅游业,需要做好发展规划,创新产品形式,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模式。

案例1:山清水漾——花桥村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花桥村,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森林覆盖率较高,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大量资本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康县花桥村已发展成为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和农特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多元乡村旅游地区。花桥村政府、社区居民和企业相互协作,修建了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房车露营地、茶文化体验馆、村历史馆等旅游服务设施,以及磨坊和酒坊等传统工艺制作体验活动区,为游客提供了多样的旅游体验。此外,花桥村通过发展养殖土鸡、种植蔬菜、采摘山野菜等方式,带动贫困户41户139人,人均预期可获得收入1700元。花桥村发展起来的多元化休闲度假的旅游模式不仅深受游客和市场的青睐,更是带动了当地经济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2.1.2 民族风情依托型

该类型是指在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地区,依据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如服饰特色、民俗历史文化、特色饮食习惯、特有建筑风格等吸引游客通过参与特色民族活动,了解、领略特色民族文化的乡村旅游形式。因其聚集地和民族习惯的差异,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越来越体现出政策性优势[3]。发展该类型乡村旅游业,要深入挖掘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文化,选择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性。张掖市肃南县裕固族原生态文化特色村寨、文县草河坝村、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肃南县白银乡喀尔喀蒙古特色村寨、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曲奥乡香告村等是依托民族风情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村。

案例2:白马文化——草河坝村

走进草河坝,踏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前行,你会看到戴着沙嘎帽的居民和穿着百褶裙的白马少女,村庄里的每一处都体现着独特的白马民俗风情。近些年来,政府对草河坝村白马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和保护,先后建设了白马魂广场、沙嘎亭、白马人民俗文化博物馆等,并通过举办“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让白马文化逐渐走出了陇南大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白马文化,品尝白马美食。同时,也让白马人的池哥昼面具舞、火圈舞、敬酒歌等特色歌舞得到了传承与发扬,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白马酒歌,体白马风情。此外,还制作出了一些白马人的特色服饰和器具,深受游客喜爱。

2.1.3 历史文化传承型

该类型主要以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为基础,通过创建历史遗迹参观和历史文化讲解活动,引导游客追溯历史、了解历史、学习和丰富历史文化知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和遗迹的完整性。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本身具有古老性、神秘性、稀缺性特点,具有较强市场吸引力。但由于年代久远,历史文化和遗迹具有脆弱性和不可逆转性。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如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古镇、文昌园、兰州西固河口村、庆阳市正宁县永和镇罗川村、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等就是历史文化传承型的典型发展地区。

案例3:风雅之地——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古镇

位于兰州榆中县的青城古镇,是明清时期西北古建筑群的代表。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光学习,主要景点有高氏祠堂、青城书院、碑林、百亩荷塘、百年梨园、青城隍庙、二龙山戏楼、传统四合院古建筑群等。近年来,青城古镇已逐渐发展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与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镇[4]。当地主要凭借剪纸雕刻等手工艺品、西厢调、黄河奇石、农家特色产品、祠堂文化和明清风格建筑等形式吸引广大游客,通过当地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历史故事,让游客了解青城古镇文化。同时依靠独特资源优势,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1.4 红色旅游发展型

该类型是指在具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区,依托红色革命根据地、革命事件等发展起来的吸引游客前来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一种乡村旅游模式。这种旅游模式的发展必须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突出“红色”主线,发扬红色革命精神对现代人们的教育激励作用,而且要注重对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以便增强当地红色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在游客观看过程中应有专业人员对当地的红色故事等进行讲解从而使游客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如庆阳市华池县荔园堡村、平凉市静宁县继红村、陇南市两当县太阳村等地就是依托红色资源带动起来的典型乡村旅游地区。

案例4:红色圣地——庆阳市华池县荔园堡村

庆阳市作为甘肃省惟一的一个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所在地华池县荔园堡村积极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业,通过向游客宣讲革命故事,出版图书和音像制品,开展学术研讨、现场观摩、文艺演出及巡回展览等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此外,荔园堡村还将红色旅游资源、历史遗迹等红色文化元素与“吃、住、行、游、购、娱”相结合,既满足了游客的物质需求,也让游客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通过发展红色旅游经济,增加了革命老区人民的经济收入,实现了全域旅游特色小镇的建成。

2.1.5 特色农业发展型

该类型是依靠当地特色农业、特色产品的发展而带动起来的一种乡村旅游业。发展该类型乡村旅游业,必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而且要精准定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通过开展一些特色农事体验、特色产业观光等活动来吸引游客,同时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提升游客满意度, 带动经济消费, 实现双赢。如依托特色大棚发展的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以葡萄产业为主导的酒泉市阳关镇龙勒村、以蜂产业、食用菌培植、生态散养鸡为特色产业的两当云屏镇等。

案例5:云中画屏——云屏镇

云屛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有着良好的气候和植被条件,是天然的蜜源地和产品加工地。在政策的领导下,云屛镇在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上另辟蹊径,使中蜂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形成了“农业+旅游”田园综合体模式。目前,云屏镇已有120多人从事于乡村旅游餐饮业,现有农家乐二十余家和十几家农家客栈。同时种植特色蜜源植物,带动发展了中蜂养殖3000余箱,形成了铁门村中蜂养殖等示范基地。近年来中蜂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产品种类多种多样,其中以狼牙蜜最具代表性,以其良好的药用价值和上乘的质量享誉国内外,远销至亚、欧、美国家和地区,极大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2.1.6 依托景区型

该类型主要指在大景区周边,通过依托大景区的扩散效应和当地的特色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主要为在周边大景区游玩的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发展该类型乡村旅游业的地区必须要靠近重点景区,要形成景区与乡村的良好互补共进关系,注重与景区的差异化发展,设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带动旅游地的经济收入。同时要加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一定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游客的消费满意度。甘肃此类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有敦煌市月牙泉镇月牙泉村、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等。

案例6:仙子的眼泪——月牙泉

月牙泉村市坐落于国家著名风景名胜区——鸣沙山的山脚下,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依托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雷音寺景区等成熟景区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这直接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政府深度挖掘资源优势,提出了当地发展的两大目标:旅游服务业、特色林果业。其中旅游服务业是依托景区发展的乡村旅游类型。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当地成功举办了“杏花节”、敦煌葡萄节会等大型经济文化活动。不仅如此,古老而神秘的交通运输工具——骆驼,也是当地特色旅游的一大亮点。这些活动既推广了当地特色农作物——李广杏、葡萄、鸣山大枣、棉花等,又通过来往游客消费促使农业与现代旅游业融合带动了经济发展。月牙泉村以其特有的经济发展方式被称为“新农村示范村”。

图3 甘肃省乡村旅游分布规律

2.2 分布规律

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类型的总结以及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梳理,得出以下分布规律,如图3所示。

从空间维度看,甘肃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广泛,区域分布不均衡,但优质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形成了六大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资源聚集区:一是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主的民族旅游资源聚集区;二是以天水市、兰州市等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聚集区;三是以武威市、金昌市、陇南市等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聚集区;四是以庆阳市、白银市等为主的红色文化聚集区;五是以嘉峪关市、酒泉市、定西市等为主的特色农业聚集区;六是以敦煌市、张掖市、平凉市等为主的依托景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聚集区。

3 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不足与建议

尽管乡村旅游业极大地带动了甘肃省乡村经济的发展,但各类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仍普遍存在一些不足。

3.1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

村内道路的路面硬化情况、交通的通达度、以及停车位的供应情况仍有待提高。如兰州青城古镇,域内缺乏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普通游客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到达,即使在自驾的情况下也难以有良好的旅游体验。此外,乡村旅游公共厕所和垃圾桶难以满足游客基本需求。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管理,区域内没有形成食、住、游、娱、购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使得游客缺乏完整的配套服务体验,进而影响当地乡村旅游良好发展。

针对以上不足提出几点改善措施:

(1)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交通干线,开展旅游专线;

(2)加强公共厕所和垃圾收集等项目的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标准;

(3)加大对餐饮服务、农家客栈、游览步道、购物超市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努力建成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服务。

3.2 旅游层次不高,没有形成独有特色

甘肃省乡村旅游对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挖掘程度不深、利用程度不足,不能将乡村旅游发展推向精神层面。此外,乡村旅游发展地区模式单一,风格千篇一律,没有形成独有特色。

如兰州榆中青城古镇的乡村旅游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当地特色文化底蕴。当地文创产品没有将青城古镇的历史文化、剪纸雕刻艺术等进行深入加工,充斥在大街小巷的是大众化的廉价批发小商品,销售渠道单一、缺乏精美的包装和宣传,造成购买的人寥寥无几。

因此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深入挖掘特色资源,改变单一发展模式,努力争取做到从物质文化层面到精神文化层面的广泛涵盖;

(2)加强文化产品的创新力度,培养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特色注入现代产品当中,为当地特色产品增添文化底蕴和生命力;

(3)注重特色产品的包装问题和宣传力度,从印有特色标识的包装入手,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3.3 宣传力度不够,没有知名度

提起甘肃,很多外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沙漠、骆驼、缺水、贫穷等,因此大家都不会把甘肃作为旅游的目地点来考虑。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甘肃也有青山绿水,也有文化古迹,只是由于宣传方式的问题使得人们对甘肃的认识和定位产生了一些偏差,这也充分说明了宣传力度还不够大,没有提高甘肃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宣传和推广,可以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邀请名人拍摄宣传片等方式来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3.4 村民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服务、发展观念落后

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缺乏对乡村旅游科学、全面的认识,简单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依靠“农家饭”、“土特产品”、“乡村景观”等发展起来的,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中服务的重要性。以康县花桥村为例,一些经营者对待游客热情不高,使游客没有深入体验感,不能够主动吸引游客前来消费,大多是一种被动式、等待式的服务。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开展有关管理能力、服务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经营者的服务素质,从根本上转变经营者服务理念。

猜你喜欢

甘肃省特色旅游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特色种植促增收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