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

2020-10-09韩泽瑜

甘肃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会宁县县城城镇化

韩泽瑜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从2000年的36.2%提高到2017年的59.6%,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和新的增长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以县城为代表的中小城镇的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 《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中提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加快中小城市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在现如今大中城市城镇化发展状态已经达到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加快促进中小城镇的城镇化进程持续有序健康的推进成为我国目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众所周知,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教育是促进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自2001年国务院印发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之后,撤点并校运动开始兴起。撤点并校政策直接导致了学龄人口的迁移,从而直接导致了人口向城镇转移。这使得小城镇教育对城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许多的学者对教育发展对城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蔡兴[1]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得出教育发展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阚大学,吕连菊[2]分析得出职业教育对我国城镇化的水平有促进作用,其中2001年前影响较大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在2001年之后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较大。时浩楠[3]以中国大陆31省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省域人口城镇化与教育城镇化的耦合机制,研究得出教育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拉动人口规模增长、素质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宋香荣,单蕾娜[4]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新疆地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与新型城镇化水平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居民的学历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新疆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王孟周[5]以曹县的教育设施为基础,分析得出教育曹县教育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主要在于刺激购房、民间资本投资短期成为城镇化的保障以及存在“虚假”城镇化现象。许抄军,罗能生,王家清,何琼锋[6]从教育投资、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城市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了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发现,目前针对教育对城镇化发展的研究涉及面较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大尺度区域,而且多数是从教育学的角度着手分析了教育对城镇化的总体推进作用,然而针对中小城镇的教育对城镇化发展影响的独特性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文章以甘肃省会宁县为研究区对其教育发展为城镇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会宁县地处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隶属于白银市。会宁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自古就是一个干旱少雨,地瘠民贫的地方,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是素有“苦甲天下”之说的国家扶贫幵发重点县。会宁县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为落后,经济总量在白银市各区县中排名最低。然而,会宁人就在这块干旱的土地上创造出了与极差的办学条件极不相称的教学奇迹,成为国内远近闻名的西北教育名县,其教育水平较高,这使得会宁县的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通过分析会宁县城镇化及教育发展情况,研究会宁县教育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以期为其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提供思路。

1 会宁县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

1.1 城镇化发展模式单一,城镇化动力不足

会宁县是我国著名的西北教育大县和“博士之乡”,县城12.1万人口共配有4所高中、5所初中,占全县中学数的近1/5,被称为是“书包里的县城”。县城对县域人口的吸引力主要来源于其优秀的教育资源,在占县城总人口1/2的非户籍人口中,乡镇学生占了1/3,纯陪读或陪读打工人口占到约1/4,由此可见,会宁县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以优质教育为核心的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带动的城镇化模式。同样,由于学生向县城集聚而导致的陪读家属往县城的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会宁县城的就业,而这种由教育为主的服务业带动的就业人口占到总就业人口的1/3,因此会宁县城镇化动力主要为教育为主的服务业带动的就业,动力不足。

1.2 城镇体系极化发展,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县城的吸引作用明显

2017年,会宁县县域城镇化人口16.3万人,其中,除会师镇城镇人口规模大于5万人,其余大多数乡镇的城镇人口规模小于0.5万人,因此,会宁县城镇体系发展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同时,通过比较近十年会宁县各乡镇人口规模变动情况可知(见表1),会师镇的年平均增长率远高于其他乡镇,并且绝大多数乡镇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呈负值,说明人口呈现出向会师镇集聚态势,即会宁县城对县域农村人口的吸引作用远大于其他乡镇,如图1所示。

表1 会宁县各乡镇城镇人口规模

图1 会宁县各乡镇2008~201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

2 会宁县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2.1 会宁县教育基本概况阐述

会宁县是拥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美称的西北教育名县。在这里,人们一直秉承崇文修德的优良传统,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在许多农家的正堂上,高悬着“春风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的字幅。自恢复高考以来,会宁县向全国输送大学生8万余人,会师镇的书院门、砚台巷、文庙等这些富有文化气息的名字都彰显出这个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地政府把本县教育发展简史列在文庙大殿里,其可见当时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截止到目前,会宁县全县共有学校369所,其中普通中学47所,小学260所(其中教学点131个),幼儿园57所(其中民办幼儿园22所),职业学校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如图2所示。

图2 会宁县基础教育设施分布图

2.2 会宁县教育发展水平较高

会宁县自古以来就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对美誉,在教育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近10年白银市普通高等学校平均录取情况可以看出,会宁县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达7510人,其中本科录取人数达3915人;会宁县的录取情况相较于全市其他区县中是最好的,占全市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总人数的34%。由此看来,会宁县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如图3所示。

图3 白银市各区县近10年普通高等学校录取人数及占比情况

2.3 会宁县农村学生进城就读情况

首先,农村学生进城就读现象较为普遍,由于会宁县极其重视教育并在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因此为了让孩子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往县城就读[7]。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生15.8万人,其中县城学生6.5万人,在县城学生中来自其他乡镇的学生约2.3万人,占到了县城学生总数的约1/3;而陪读人口约1.4万,由其他乡镇迁移来的学生及陪读人口共占到了会宁县县城总人口的约1/3。

其次,农村学生进城就读现象趋向幼儿化,近年来,会宁县为了缓解县城学校大班额现象给教学和管理带来的压力,实行了划片就近入学,要求进县直小学一年级就读的孩子必须要有相关幼儿园的离园证明和相对固定住所的证明,因此,好多农村的家长为了能够让孩子顺利的享受县城优质的教育资源,选择让孩子从幼儿园起就进城就读,这使得会宁县农村学生进城就读情况越来越趋于普遍化。

3 会宁县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3.1 会宁县教育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1)会宁县教育发展对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教育发展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常住人口规模的增加。会宁县教育发展使得周边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提高了城镇常住人口尤其是县城人口的比例,促进了人口城镇化。

教育对会宁县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四方面:首先,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之间存在差距,许多的农村父母选择把孩子送到县城就读,目前,会宁县县城学生中来自其他乡镇的学生约2.3万人,占到了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县城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吸引农村学生向县城迁移的主要拉力,直接提高了城镇人口比重;

其次,为了能够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以及对孩子进行更好的监督,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进城陪读而在县城定居,最近五年数据表明会宁县城人口增加了5万余人,这种由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而迫使父母向县城集中的现象,导致会宁县县城人口规模的增加;

第三,从陪读家长或进城务工人员的层面来说,由于农村单纯务农收入有限,因此为了增加收入也为了能够有更好的经济条件让孩子进城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些人口进城后具有一定的就业需求,由于其自身文化以及能力水平的限制,他们在选择工作时有很大的局限性,只得从事于相对简单的服务行业,从而带动县城第三产业的发展,反之第三产业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县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8-16],进一步吸引农村人口向县城就业,从会宁县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年均增加约2000人可以得知会宁县城人口规模增加;

最后,从进城就学的学生层面来说,农村学生在县城接受了更好的教育,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得到提高,他们能够满足企业对劳动力越来越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更容易在城镇获得就业机会,他们的留城意愿更加强烈,从而从长远角度促进城镇人口比重提高。

2)会宁县教育发展对经济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教育发展对经济城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第二、三产业产值的提高。会宁县城相较于农村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的教育设施与先进的教育理念,这些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学生到县城就学,同时吸引了大量的进城陪读父母,这些学生和父母包括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和就业都将促进会宁县经济城镇化发展。

教育对经济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由农村进入县城的人口的日常生活工作的需要,会带动教育、餐饮、交通、医疗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会宁县近五年第三产业产值由203096万元增加为296694万元,年均增加18720万元,其增长幅度远高于第一、二产业,由此可见教育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较为明显[17];

第二,陪读父母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由乡到城的稳定流动与转移,他们为县城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在增加了就业比重的同时同样增加了第三产业的产值;

第三,由于县城的入学政策为划片就近入学,因此很多父母为了子女能够享受到更加高质量的教育,绝大多数有条件的家庭都会为这种教学的差异化需求买单[18],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县城地区居住房屋的刚性购买需求,从而刺激县城房地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房地产业产值,会宁县房地产业产值由2013年的15727万元涨为23505万元。

3)会宁县教育发展对社会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教育发展对社会城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生活方式对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的影响和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观念由农村向城镇的过渡,以及城镇人口教育水平和素质的提高[19-26]。伴随着会宁县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到县城就学,这些农村人口涌入县城将会在消费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等方面都可能会受到城镇生活环境的冲击而发生迁移和改变,从而促进会宁县社会城镇化发展。

教育对社会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教育发展会拉动城镇人口素质的提高,出于谋生和就业的需要,进入县城的人口会选择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工作,在此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并通过参加政府和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快速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水平,这对于会宁县城镇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由于城乡收入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消费观念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农村父母由于子女进城就读而进城务工的前提下,这部分迁移人口的家庭收入水平会有所提高,同时其消费观念、生活方式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近五年来,会宁县居民的消费水平增加,人均消费由3546.3元/人增加为5143.6元/人;

第三,由于会宁县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接受较高较好的教育水平,久而久之,形成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会产生代际传递,进一步提高会宁县的教育水平。

3.2 会宁县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分析

1)城乡教育差距明显,“虚假”城镇化现象突出。由于被会宁县城优秀的教育资源吸引,大部分学生选择到县城就读。经计算可得,会宁县县城的学生千人指标数为537人/千,会宁县全县的学生千人指标数为291人/千,县城学生千人指标数远大于全县水平,这说明会宁县城高质量的教育水平确实推动了会宁县的城镇化发展,但是从中心城区人口的结构占比来看,会宁县中心城区总人口12.1万,其中非户籍人口5.9万,在非户籍人口中,来县城就读的乡镇学生约2.3万,陪读人口约1.4万,由农村到县城就读的学生人数占到了会宁县城总人口的1/6,占非户籍人口的比例超过1/3,学生和陪读人口的总人数占到了全县城总人口的约1/3,由此可见,会宁县城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所吸引的更多是学生以及陪读人口向县城聚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由产业发展而推动的城镇化发展,因而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促进会宁县经济产业的发展与提升,所以说这种城乡二元教育服务差距所带来的城镇化的发展是有“泡沫”的,是一定程度上“虚假”的城镇化。

2)使转移人口更加贫困。会宁县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是越来越多的家庭陷入到“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当中。首先从会宁县财政收入来看,近十年会宁县平均大口径财政总收入为22540万元,财政总支出为248312万元,其中教育支出为65035万元,是全县财政总收入的2.89倍,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26.2%,由此看出,会宁县财政相对比较困难,教育支出远超出了县财政负担能力,并且成为了全县各项支出中占比最大的部分。

3)会宁县教育的发展衍生出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陪读”,陪读从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存在的必要性,可以更好地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等,因此陪读在会宁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然而陪读也让大多数家长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陪读家长跟随孩子到县城之后就意味着农户无法继续有效地参与农村土地的生产与经营,他们与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分离开来,他们就会承受生活支出增加和收入减少的双重压力。因而,陪读父母会选择打工增加家庭收入,但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只能从事一些收入相对较低的服务业,使得收入不足以支撑陪读家庭和支出以及孩子的教育费用。

4 结论建议

4.1 结论

对会宁县教育对城镇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教育的发展对城镇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会宁县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促进会宁县城化发展的主要拉力;

2)会宁县教育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主要由县城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拉动农村学生进城就读以及陪读人口进入县城而对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产生的一定程度的影响;

3)教育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为城镇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城乡教育出现两极分化,出现“虚假”城镇化现象,并且使得许多家庭陷入到“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当中去。

4.2 建议

从会宁县教育对城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会宁县是由教育拉动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其教育对城镇化发展起到了一系列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会宁县的实际情况,对会宁县在城镇化规划及发展方面提出几点建议,让会宁县以及类似城镇向着更加健康、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

1)改变规划思路,因地制宜实施各项规划。由于会宁县城镇发展的特殊性,在编制并实施各项规划时应注意区别于常规性规划,着重考虑教育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在进行人口规模预测时要考虑人口流失情况,然后再根据县城以及各乡镇的情况,给出人口流动引导方向的建议;在城镇产业组织规划方面要考虑教育带动的相关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第一、二产业;在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面,由于教育发展使得县城人口增加,乡镇及农村人口减少,因此要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尤其在教育设施布局方面,合理选择“集中”与“分散”布局。

2)在县域发展过程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会宁县的教育发展水平虽然较高,但是随着会宁县流出人口逐年递增,“教育迁移”[16]现象也日趋明显,这使得会宁县面临着师资力量与人才双重流失的问题,因此要在发展县域社会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通过发展教育进行人才输出,在减轻当地就业与财政压力的同时又可以通过人才反哺家乡来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地方经济得以发展又能促进教育的发展,从而形成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成为实现会宁县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一块坚实的基石。

猜你喜欢

会宁县县城城镇化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开心农场”进校园——会宁县小学劳动教育见闻
更正启事
追赶超越的“基础支撑”——数说陕西70年之“县城经济”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依纲扣本,返璞归真
浅谈会宁县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母乳喂养及产科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