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分析

2020-10-09璇,王

甘肃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二聚体分级心血管

周 璇,王 瑞

(1.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2.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730046)

关健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血清D-二聚体水平;心力衰竭;相关性

心力衰竭,是指因为心肌梗死、炎症、心肌病以及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因素所致的心肌损伤,改变了心肌结构与功能,造成心室泵血或者充盈功能低下[1]。临床上,可能表现出乏力、呼吸困难、体液潴留等表现。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就是说持续存在心力衰竭症状,可稳定,可恶化,也可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病死率约为40%,其中,6个月再次入院率高达30%~60%。慢性心力衰竭,血栓栓塞风险系数高,可能与心脏扩大、活动减少、血液瘀滞、神经内分泌激活等因素有关[2]。血清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纤维溶标记物,其水平高低在评估急性静脉血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3]。本文为了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选择100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为时间段,选择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我国《心力衰竭指南》[4]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年龄>60岁,性别不限;(3)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有同意书;(4)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排除标准:(1)不愿参与研究者;(2)肿瘤等疾病;(3)血液系统疾病者;(4)呼吸衰竭以及肝肾功能衰竭者;(5)免疫系统疾病者;(6)年龄低于60岁者。本组100例患者中,57例男性,43例女性;年龄最小62岁,最大78岁,年龄均值(69.02±1.39)岁;37例缺血性心肌病,4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老年心脏瓣膜病,4例风湿性心脏病。根据NYHA分级,100例患者分成三组,即Ⅱ级组(n=24)、Ⅲ级组(n=41)与Ⅳ级组(n=35),三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胸部X线或胸部CT、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详细记录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本研究100例患者均在入院后次日清晨,于空腹状态下,采集4mL静脉血,离心处理,取血清,检测血清D-dimer、NT-ProBNP。其中,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D-dimer,根据检测结果,血清D-dimer≥0.45 mg/L纳入D-dimer升高组 (n=38),<0.45mg/L纳入D-dimer正常组(n=62)。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BNP水平。半年后,随访统计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病死情况、再次住院情况与心衰加重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0.0软件予以处理。例(n)、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予以卡方(χ2)检查;标准差±方差(±s)表示计数资料,予以t检验;通过Spearman分析法,分析血清D-dimer与NT-ProBNP之间的相关性。检验值P<0.05评定组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D-dimer与NT-ProBNP及LVEF水平比较

比较显示,Ⅳ级组D-dimer与NT-ProBNP水平比Ⅱ级组、Ⅲ级组高,且Ⅲ级组高于Ⅱ级组,数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Ⅱ级组LVEF水平高于Ⅲ级组、Ⅳ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对比观察不同NYHA分级组别的D-dimer与NT-ProBNP及LVEF

通过Spearman分析法,分析血清D-dimer与NTProBN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清D-dimer和NT-ProBNP水平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r=0.675,P<0.05)。

2.2 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比较显示,D-dimer升高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D-dimer正常组,二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统计观察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n,%】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体现的是急慢性心血管疾病病理发展的终末阶段,临床上,治疗效果欠佳,具有病死率高的特点[5]。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人常见病,而且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率逐年升高,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降低生活质量。目前,我们一般根据LVEF、低运动峰耗氧量、低血压、心电图QRS宽度、NYHA心功能分级、血肌酐水平、难治性水肿等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估[6]。其中,D-dimer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如果血液循环中,形成有血栓,溶解时,血清D-dimer水平呈现出升高趋势,故此,可以根据血清D-dimer水平变化鉴别诊断肺动脉栓塞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系列血栓性病症。在D-dimer水平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中,结果发现,血清D-dimer升高是导致冠心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7]。也有研究表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或者排除诊断中,血清D-dimer值变化也有重要意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的血清D-dimer水平显著升高。另外,血清D-dimer也可以作为判断动脉内膜损伤后血栓形成的一个标志物[8]。故此,血清D-dimer在诊断血栓性疾病中意义非凡,而且可评估冠心病病人的预后。本文数据分析显示,Ⅳ级组D-dimer与NTProBNP水平比Ⅱ级组、Ⅲ级组高,且Ⅲ级组高于Ⅱ级组(P<0.05);Ⅱ级组LVEF水平高于Ⅲ级组、Ⅳ级组(P<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D-dimer水平和心功能NYHA分级密切相关,分级增加,而血清D-dimer升高。通过Spearman分析法分析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D-dimer和NT-ProBNP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血清D-dimer升高,NT-ProBNP随之升高。另外,经随访发现,血清D-dimer升高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血清D-dimer正常组 (P<0.05),提示血清D-dimer不仅和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有关,而且在评估近期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刘锐[9]《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D-二聚体含量与心衰程度的关系研究》选择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且根据心功能进行分级,结果显示,Ⅱ级(n=24)D-二聚体均值(0.05±0.06)mg/L,Ⅲ级(n=28)D-二聚体水平均值(0.08±0.07)mg/L,Ⅳ级(n=38)D-二聚体均值(0.18±0.10)mg/L。余家玉[10]《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选择1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析,结果,Ⅱ级组D-二聚体均值(0.32±0.15)mg/L,Ⅲ级组D-二聚体水平均值 (0.62±0.39)mg/L, Ⅳ级组D-二聚体水平均值(0.67±0.36)mg/L;D-dimer升高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45.10%(23/51)高于D-dimer正常组25.34%(19/75)。数据分析,本研究与刘锐、余家玉的研究基本吻合。

慢性心力衰竭,血清D-dimer水平是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其中,阈值是0.450mg/L。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血清D-dimer升高的原因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第一方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心室重构现象,心肌收缩力和舒张功能减退,心腔与动静脉中血液瘀滞,加上糖尿病、高血压及冠心病等系列原发病的影响,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出现障碍,造成血清D-dimer升高。(2)第二方面,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出现涡流,血液粘滞性明显升高,容易形成血栓,升高血清D-dimer。(3)第三方面,严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组织缺氧症状明显,红细胞反应性增加,血液黏稠度随之升高,引起血清D-dimer水平升高。故此,建议那些血清D-dimer水平较高的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加强抗凝干预,预防因为血栓事件所致的心血管事件。

当然,本次研究样本例数少,缺乏代表性,加上入院后24h监测血清D-dimer,血清D-dimer明显升高者给予抗凝治疗,对血清D-dimer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影响,而且可能漏诊合并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故此,关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还需学者们进一步探讨研究。

猜你喜欢

二聚体分级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