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探究
2020-10-09张慧霞
张慧霞
(定西市人民医院康复中心,甘肃 定西 74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常见慢性病,受累部位主要在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呈逐渐递增趋势,发病群体多为老年人群,患病后机体可见明显病理学改变,其特征体现在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1]。呼吸肌训练已被证实可增加机体呼吸肌耐力,将其用于辅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治疗,可改善肺功能、减轻病情、预防病情反复[2]。基于此,本研究观察了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期间定西市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 46~65 岁,平均年龄(54.29±6.71)岁,病程 4~15年,平均病程(7.22±1.19)年;研究组 43 例,男 24例,女 19 例,年龄 45~64 岁,平均年龄(54.26±6.68)岁,病程 3~15 年,平均病程(7.17±1.16)年。 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确诊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处于Ⅱ~Ⅲ级缓解期,经有效治疗病情稳定时间不少于30d;②非脊髓损伤;③无须长期卧床;④未合并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疾患;⑤脏器均未合并严重疾患。
排除标准: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处于急性发作期,或者经有效治疗病情稳定时间不足30d;②合并冠心病、高血压以及其他影响机体心肺功能的疾患;③患有呼吸系统疾患,比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干预。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呼吸肌训练。
缩唇-腹式呼吸法。语言提示患者调整体位至坐位,自然坐姿即可,放松,用鼻吸气,将嘴巴收拢,呈吹口哨状,经口匀速、慢慢呼气,用鼻吸气、经口呼气时需计算好时间,控制好二者时间比1:2,逐步调整至1:4。其中用鼻吸气时需尽可能突出腹壁,与此同时需调整膈肌状态,使之收缩,经口呼气时则相反,内收腹壁,与此同时需调整膈肌状态,使之松弛,需掌握好适度原则,患者不出现费力感。3次/d,10min/次。
呼吸肌运动体操。①侧屈运动。语言提示患者调整体位至坐位,左手、右手叉腰,躯干侧弯,侧弯方向为“左”时,左臂下垂,右肩耸起,呼气;还原同时吸气。侧弯方向左侧、右侧轮流。②压胸运动。语言提示患者调整体位至坐位,左臂、右臂屈曲,在胸前交叉,上臂、肘部两处与胸部相贴近。呼气状态下低头弯腰,左臂、右臂自然,均挤压胸部;吸气状态下在逐渐抬高头部、挺直腰部,还原至相应姿势。③转体运动。朝左侧转动躯体,推右掌,推出方向为左前侧,呼气;再行还原,至相应姿势,吸气。④抬腿运动。取坐位,位置为椅子前缘处,调整下肢状态,呈伸直状,左手、右手共同支撑,调整躯体状态,稍微后仰。左腿尽量抬高,吸气;呼气时放下。两腿轮流。⑤整理运动。放松,取站立位,左手、右手交叉,交叉位置为腹前,调整自身腰部状态,至放松,左臂、右臂于腹前交叉,再逐渐抬高,仰头看手,吸气;左臂、右臂逐渐分离,于体侧划弧,还原,至相应姿势,呼气。呼吸肌运动体操运动方案:2次/d,10min/次。
干预时间:4周。
1.4 观察指标
1)肺功能指标与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对比。 肺功能指标选取两个,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 一秒率[FEV1/用力肺活量 (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1/FVC]。
2)复发率对比。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用SPSS21.0,肺功能指标与CAT评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复发率用n(%)表示,行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0.05,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功能指标与CAT评分对比
训练前两组肺功能指标与CAT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与训练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T评分明显低于训练前(P<0.05),训练后研究组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训练前 (P<0.05),CAT评分明显低于训练前(P<0.05),训练后研究组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AT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 1。
表1 肺功能指标与CAT评分对比 (±s)
表1 肺功能指标与CAT评分对比 (±s)
注:与同组训练前对比△P<0.05。
组别 例数 FEV1(L) FEV1/FVC(%) CAT评分(分)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对照组 43 1.61±0.49 1.72±0.51 56.23±11.26 58.48±11.65 21.91±7.18 15.03±4.42△研究组 43 1.64±0.52 1.97±0.55△ 56.19±11.23 69.52±12.19△ 21.84±7.15 11.08±3.51△t-0.275 2.186 0.016 4.293 0.045 4.589 P-0.784 0.032 0.987 0.000 0.964 0.000
2.2 复发率对比
研究组共计10例出现复发,复发率23.26%,对照组共计24例出现复发,复发率48.84%,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103,P=0.013)。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十分常见,发病后可见下述多样化症状:咳嗽、气短、喘息等,且易反复,对机体所产生的危害不小[3]。相关研究证实:不少患者呼吸肌力量减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来说,科学开展呼吸功能训练,有诸多益处,通过恢复呼吸肌(特别是膈肌功能)确有预防病情进展之效果,降低肺心病、呼吸衰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呼吸功能训练逐渐受到重视,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治疗的重要一环。其训练重点在于呼吸肌力量的恢复、提升,从其生理特征来看,呼吸肌涵盖以下内容:膈肌、肋间肌、腹肌、胸廓辅助肌等[4]。平静呼吸状态下,吸气动作的完成依赖于膈肌、肋间外肌,需经由上述两部位状态改变来实现;呼气动作的完成依赖于肺、胸廓,需经由上述两处状态改变来实现。简而言之,呼吸离不开膈肌,膈肌为之主要动力来源。相关研究明确指出:经膈肌收缩,则通气量明显增加,其增幅为平静呼吸时的70%左右。同时研究明确表明: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一旦机体呼吸肌状态改变,处于疲劳状,则呼吸衰竭发生几率明显增大。由此可见,呼吸肌训练有其存在的必要意义,对呼吸肌疲劳情况的出现起到预防作用,同时降低呼吸衰竭发生风险。呼吸肌训练方法多样,加以合理运用后,对胸、隔呼吸肌起强化作用,其肌力、耐力明显增加,便于患者学习、实施,随通气量、呼吸频率等的改变,继而使症状消除。
本研究将呼吸肌训练辅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治疗,有着积极的治疗价值。缩唇-腹式呼吸能使呼气流速减缓,呼吸道内压发生改变,呈增高趋势,以预防小气道闭合,且有助于排尽肺泡内气体;机体完整的呼吸过程,依赖于腹肌、膈肌发挥协同作用;辅以呼吸肌运动体操,则全身运动,机体呼吸肌肌力改变,呼吸耐力明显增强。需要注意的是:呼吸肌训练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普遍患者整体健康水平不佳,给予患者专业指导,方可促使此项训练得以有效开展,有助于患者长久坚持。故相关医护人员需经由专业培训,有着高度责任感、极强的耐心,清楚知晓具体实施方案、意义、机制、注意事项等内容,在此项训练实施前,安排相关医护人员作细致介绍、解释,训练实施过程应始终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视患者实际确定、优化呼吸肌训练方案,同时需关注患者自信、耐心的树立,使之自愿长久坚持。
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研究组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CA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刘萍[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辅助开展呼吸肌训练,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指标与CAT评分明显改善。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辅助开展呼吸肌训练,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复发可能性小。进一步证实,呼吸肌训练可辅助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过程,对肺功能(包括:通气功能、换气功能等)整体恢复、疾病相关症状减轻等均能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辅助开展呼吸肌训练,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指标与CAT评分明显改善,且有着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