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课程育人”的三重内涵
2020-10-09杨修平
杨修平
(1.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2.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课程育人”概念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下呈现出多维内涵:在课程与教学涵义的演进关系视角下,课程育人是课程与教学从分离走向整合的现代教育革新;在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视角下,课程育人是当代课程与教学共同关注的时代教育改革论题;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发展整合视角下,课程育人是三维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然价值追求;在教育功能形成与释放的价值规律视角下,课程育人是回归教育本质和初心的基本行动路径;在我国教育目的的统合层次视角下,课程育人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实践方略;在教育哲学的后现代范式变革视角下,课程育人是教育哲学世纪转向中的实践价值关怀。
图1 高职英语课程育人的“三三三”内涵要素
那么,什么是高职英语“课程育人”呢?很明显,高职英语“课程育人”论题包含三个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课程”和“课程育人”。因此,高职英语“课程育人”要表达的基本含义是:在“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下,在“高职教育”的类型情境中,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具体而言,高职英语“课程育人”具有三重本质属性、涵盖三重教学内容、追求三重育人目标,如图1所示。
一、高职英语“课程育人”的三重属性
“高职英语”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1]。具言之,高职英语课程涉及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和外语教育三大领域,具有典型的“跨界”特征。在“立德树人”和“课程育人”视角下,其本质是面向高职院校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职业素养课和英语实践课,它具有文化基础课的通识教育属性、职业素养课的职业教育属性和英语实践课的外语教育属性,或者可以说,高职英语课程具有通识教育的人文性、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外语教育的国际性。
(一)高职英语是一门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课
高职英语课程具有通识教育的一般属性,主要表现为人文性。“通识教育”这一概念的本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当时“自由教育”是指“自由人的教育”,即适合“自由人”兴趣、需求和责任的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education for the elite)和“博雅教育”(general education),而非“大众教育”(education for the working class)和“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2]。自19世纪中期以来,科学知识的迅猛增长促使“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成为必需。在此背景下,“自由教育”演变成了“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逐渐具备了当代“通识教育”的属性和特征,但其一脉相承的某些精神仍然存在,即自由教育的精神。这些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3]:一是人道主义精神,即自由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教育,而不是以人为物、以人为工具的教育,应该具备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深沉的人文关怀。这种人道主义精神还包括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主张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反对标准化和均质化;二是民主主义精神,即自由教育本身主张人人平等、师生平等,自由教育以反对专制教育为目的,自由教育是培养民主公民和建设民主社会的基础;三是理性主义精神,即自由教育需要渗透理性的陶冶,自由教育倡导的自由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由,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因此,自由教育反对感性的滥用、欲望的放纵和秩序的混乱。对高职英语课程而言,其通识教育的属性主要体现在:高职英语是一门承载中外人文知识以强化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课。
(二)高职英语是一门发展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课
高职英语课程具有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主要表现为实践性。“职业教育”是一种“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4]的特殊类型教育。它的对应概念是“学术教育”,两者同属于“专门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但在性质上有根本区别: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将学生导入以职业为载体,以工匠为主体,以物品设计、生产、交换及服务技艺、技能、技术训练与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工作体系,而学术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将学生导向以学科为载体、以学者为主体、以知识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体系[5]。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工作体系)的“重构”[6]。此外,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特征,即针对特定工作岗位的职业定向性、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性、基于实训实操设施的高昂成本性、基于校企合作发展的社会开放性、面向社会大众群体的全民需求性[7]。其中的开放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与外语教育关联甚密。对高职英语课程而言,其职业教育的属性主要体现在:高职英语课程是一门依托外语教学活动,以发展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课。
(三)高职英语是一门培育学生国际素养的外语课
高职英语课程具有外语教育的跨国属性,主要表现为国际性。外语教育具有典型的跨国、跨区域和跨文化性,是“面向世界”的教育。在日益增多的世界矛盾与冲突、交流与合作中,英语作为“世界普通话”,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生等众多领域重要的交流工具,发挥着国际通用语的强大功能。当代世界教育思潮演变的趋势是: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从教育的科技和经济取向到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理解教育”、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8]。其中的人本性、价值性、国际性和终身性与职业教育紧密关联。职业教育虽然是一种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专门教育,但绝不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卑微教育,也不是“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的次等教育。因此,职业教育也需要积极培育学生的开放理念、国际意识和外语素养,这是增进职业教育人本意蕴、增加职业个体从业乐趣、拓展职业生涯发展视界、实现人人出彩职业目标的重要手段。对高职英语课程而言,其外语教育的属性主要体现在:高职英语课是一门放眼世界自然人事以培育学生国际素养的外语课。
二、高职英语“课程育人”的三重内容
高职英语“课程育人”的三重属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层次性,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予以承载,如图2所示。
图2 高职英语课程结构体系
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是三类教学资源,即三类高职英语课程载体:一是重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高职“基础英语”课程,二是重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三是重在培养学生国际素养的“致用英语”课程。当然,三类课程资源对应的三维育人目标也有诸多重复交叉之处,只是侧重点各不相同而已。三类课程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所承载的核心素养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英语三类课程资源及其承载的核心素养目标
(一)高职英语涵盖重在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英语”课程
高职基础英语课程资源一般可供全校各专业通用(注:中职生源、社会生源等学生群体需单独加工整合),基础英语开设历史最长,最早源自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最能体现通识教育的人文性,课程目标重在增强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课程内容涵盖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要训练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涉及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中华文化与欧美文化及价值观的传播、比较与学习等。基础英语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基本原则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二)高职英语涵盖重在发展学生职业素养的“行业英语”课程
高职“行业英语”一词是在我国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的大背景下与国内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紧密联系的特色“新概念”,是ESP 教学应用于高职外语教学领域而催生的特色“新变体”[9]。“行业英语”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萌生和发展有其“系统理据”[10],而近年来中国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高端管理层在公开发表的系列宏观调控论文中关于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结构模式及实践形式的政策指令促使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国内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热点、重点和难点[11]。
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全校分专业开设,如医护英语、IT 英语、艺术英语、机电英语、汽车英语、经贸英语等。“行业英语”最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重在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要点是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等。
(三)高职英语涵盖重在培育学生国际素养的“致用英语”课程
本文涉及的高职“致用英语”这一概念是指为满足高职院校有较高个性化英语学习需求的学生而开设的独立于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之外的一种课程类型,包括“专升本英语”“竞赛英语”(含口语竞赛、写作竞赛等)“出国英语”(或称国际交流英语)等,具有典型的应用性、个性化、多样化、动态化特征,体现了高职教育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人本关怀,重在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自主发展能力、交流创新能力、国际视野与情怀等核心素养。
三、高职英语“课程育人”的三重目标
高职英语“课程育人”的三重属性和三重内容决定了它必然要为培育具有“三种素养”的高职教育人才目标服务:高职英语课的通识人文性要求它为培育具有人文素养的能够“沟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跨界复合型”人才目标服务,高职英语课的职业实践性要求它为培育具有职业素养的能够“贯通”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理实一体型”人才目标服务,高职英语课的外语国际性要求它为培育具有国际素养的能够“融通”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内外兼修型”人才目标服务。
(一)高职英语要为培养有人文素养的“跨界复合型”人才目标服务
高职英语课所具有的通识教育人文属性特征,决定了该课程必须强调基础性、文化性、人本性和价值性,为培育有人文素养的能够“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跨界复合型”人才目标服务。
高职英语是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而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生活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两者在表面上关联甚小。那么,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为何要开设与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关联不大的公共文化基础课呢?其原因在于:设置文化基础课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彼此沟通的需要。这也是我国进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方案为何要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12]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同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目标也各不相同,这是两类教育独立存在的差异性特色。但不管两者的差异有多大,它们都是教育学的研究范畴,都以人为实践对象,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都要尊重人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等等。因此,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可能永远是“泾渭分明”的状态,也常有“合流”的可能和需要。那么,两者“合流”的通道或沟通的“接口”在哪里?这个关键的通道或接口就是教育的培养对象所具有的共同的知识基础、文化心理和成熟人格。
高职文化基础课的知识基础功能易于理解,其文化心理和个体人格功能表现为:文化基础课是职业教育培育会文化心理和完善个体人格的需要。无论多么专业化的教育(职业教育也无例外),都不应忽视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在训练个体职业能力的同时,必须将学生作为“人”来培养。事实上,任何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开展的,任何产品都嵌上了制造者的人格烙印。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许多教育家在论述职业教育时都非常强调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反对职业教育过度专业化。如: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强调职业教育内容的多学科整合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13];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 Monroe)也强调在提升工人劳动效率的同时,切勿忽视对工人的人格陶冶;我国教育家邹韬奋也主张在进行职业教育时不可只关注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率,也应关注人的精神世界[14]。此外,自1962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书中都认为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有效就业做准备,而且要为学生终身学习以及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准备。我国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15]。这些都说明文化基础课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简言之,文化基础课能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牵线搭桥”,高职英语应将培养能够自由行走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人才作为一项育人目标。
(二)高职英语要为培养有职业素养的“理实一体型”人才目标服务
高职英语课所具有的职业教育实践性特征,决定了该课程必须突出社会适应性、职场导向性、工作情境性和实践应用性,为培育有职业素养的能够“贯通”英语理论知识与涉外工作情境的“理实一体型”人才目标服务。具体实践方略是“两个基于”和“两个突出”[16]:
1.基于典型工作领域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项目情境创设。以高职“机电行业英语”课程为例,其项目情境设计需要首先打破机电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以机电行业涉外活动中的典型工作领域来重新创建。该行业的典型工作领域主要包括机电市场调研、设备操作与维护、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检验与认证、产品广告与营销、产品交付与售后服务等。这些是课程项目情境创设的载体。
2.基于主要工作任务和教育认知规律的项目模式建构。项目与工作任务的匹配模式是项目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按照项目与任务的关系可分成循环式、分段式和对应式等三种常见设计模式,不同的模式反映出项目之间的不同组合关系和项目模块的不同组织结构[17]。基于高职英语课程的性质与目标、行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认知规律,可将行业英语课程分为“走近职场”“模拟职场”“体验职场”三大活动模块。
3.突出学而能用和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的项目内容选择。最新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18]”因此,行业英语课程在项目内容选择上至少应突出“两个衔接”[19]:一是与学生现有英语水平相衔接;二是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相衔接。前者解决“学得会”问题,即学而能用;后者解决“用得上”的问题,即学以致用。在此基础上,兼顾学生未来发展的“持续可用”目标。
4.突出语言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活动设计。“行业英语”项目课程跨越职业教育和外语教育两大工作领域,在项目活动设计时需兼顾两类教育的基本规律,需要将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融于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的各个环节,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情境下培养学生的“行业英语”应用能力,探索和破解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问题,探索“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对策。
(三)高职英语要为培养有国际素养的“内外兼修型”人才目标服务
高职英语课所具有的外语教育国际性特征,决定了该课程必须融通本土化与全球化、民族性与国际性,为培育有国际素养的能够有效“融通”全球视野与本土行动、国际意识与家国情怀的“内外兼修型”人才目标服务。
面对当今世界渴求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高职英语作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担当起有效融通全球视野与本土行动、国际意识与家国情怀的育人功能。这意味着高职英语“课程育人”工作需要运用一系列更为柔性的教育教学方法走进学生的心灵,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境遇,对学生开展专业知识、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工作,以便有效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等。加强和改进“课程育人”工作,必然牵动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价体系的改革问题。“课程育人”的“泛”课程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原则性与普遍性:“课程育人”的原则性表现为,基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质量观等,这是教学评价的根本原则;“课程育人”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要将育人置于首位,将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引发学生的认知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据此,所有课程都要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要相互交融,“思政标准”和“学科标准”要同向同行,筑起又红又专、德技双馨的“同心圆”。
四、结语
综观全文,高职英语“课程育人”的三重课程属性、三重教学内容和三重育人目标虽然可以分开论述,但其内在逻辑却是密不可分的,三者彼此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高职英语“课程育人”的本质就是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统领下,遵循“课程育人”教育理念的一般规律,构建高职英语”课程育人“的“三三三”实践机制(如图3 所示):一是落实和落细高职英语课程特有的三大属性,即文化基础课的通识教育属性、职业素养课的职业教育属性和英语实践课的外语教育属性,这是高职英语“课程育人”的基点、起点和切入点;二是开发和建设基于三大属性的三类课程育人教学资源,即基础英语、行业英语和致用英语,这是高职英语“课程育人”的载体、内容和方略;三是聚焦和实现高职英语“课程育人”着力发展的三大育人目标,即通识教育的人文素质、高职教育的职业素养和外语教育的国际素养,这是高职英语“课程育人”的落点、目标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