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高、低频探头联合检查在新生儿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0-10-07库朝阳
库朝阳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新乡453000
目前,我国每年新生儿中约4%~6%存在先天缺陷或畸形,发病率最高的为新生儿神经系统病变[1-2]。新生儿颅脑疾病是由早产、低体质量、缺血缺氧等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致残率、致死率,且治疗后遗症发生率较高,严重危及新生儿生命安全及生存质量[3]。临床常采用影像学技术进行新生儿颅脑疾病筛查,如CT、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其中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无放射性等优势得到临床广泛应用,但超声探头频率不同,诊断效果具有一定差异。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疑患颅脑疾病的新生儿294例,均行高频超声、低频超声检查,旨在探讨二者单独及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以期指导临床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疑患颅脑疾病的新生儿294例,危险因素包括围生期窒息缺氧病史、早产儿、多胎儿、低质量儿及具有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均行高频超声、低频超声检查。日龄1~26d,平均(13.62±5.30)d;胎龄27~41周,平均(34.40±2.59)周;出生体质量958g~4192g,平均(2575.60±778.30)g;足月儿106例、早产儿188例。
1.2 方法 选用GE Logic E9彩超(美国通用公司),设置低频探头频率为4.0~10.0MHz,新生儿取平卧位,采用低频探头经前囟行冠状面、矢状面动态扫描检查,经侧囟行水平面扫查,记录各个水平切面大脑内部结构变化,包括新生儿透明隔、脑室形态、胼胝体及双侧脑实质回声有无变化、脑中线是否存在偏移。再行高频探头超声检查,设置高频探头频率为5.0~13.0MHz,扫查前囟,观察蛛网膜及硬脑膜下腔宽度、深度,计算侧脑室内径,并检查丘脑尾状核沟及室管膜尾状核头。所有疑患颅脑疾病的新生儿均于超声检查后2天至3个月后进行随访或行MRI检查。
1.3 观察指标(1)比较高频超声、低频超声及联合检查与MRI检查结果。(2)分析超声检查对颅脑疾病检出情况。(3)比较高频超声、低频超声及联合检查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测方法检查结果比较 本组294例疑患颅脑疾病的新生儿,经MRI检查证实阳性176例,阴性118例;采用低频超声检查诊断出阳性109例,阴性185例;采用高频超声检查诊断出阳性157例,阴性137例;联合检查诊断出阳性181例,阴性113例。见表1。
2.2 颅脑疾病检出情况 所有疑患颅脑疾病的新生儿均于超声检查后2d至3个月后进行随访,经超声联合检查为阴性的113例疑患颅脑疾病的新生儿,经MRI检查显示,106例阴性,2例为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为颅内感染,2例为早产儿脑;19例缺氧缺血性脑病好转16例;10例脑室扩张患儿经MRI检查诊断发现脑室扩张合并脑出血2例(其中1例重度脑室扩张患儿给予侧脑室穿刺),早产儿脑2例(其中1例脑复查诊断为小脑存在陈旧性微出血灶及胼胝体发育不良),颅内感染3例。见表2。
表1 不同检测方法检查结果比较(n=107)
2.3 不同检测方法诊断价值比较 低频、高频超声联合检查诊断灵敏度、准确率、特异度均高于高频超声检查、低频超声检查(P<0.05)。见表3。
表2 颅脑疾病检出情况
表3 不同检测方法诊断价值比较(%)
3 讨论
新生儿颅脑疾病包括脑白质病变、脑室出血、脑水肿、脑实质出血、室管膜下出血以及脑软化等,影响患儿神经系统发育,造成患儿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或运动行为发育迟缓,易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影响患儿生存质量,早期诊断、治疗,对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4-5]。
超声检查为临床筛查新生儿颅脑疾病常用手段,具有无创、简便、经济等优势,随着高分辨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广泛应用,对疑患颅脑疾病的新生儿行头颅超声检查诊断视野更加宽阔,且软组织分辨率较高,能够清晰显示脑实质回声强度、颅脑脑室结构及各种血管管腔结构变化,有助于临床医师判断新生儿大脑组织代谢能力及脑功能[6-7]。此外,与常规CT、MRI相比,可避免放射危害,减少医疗花费,家属接受度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294例高危新生儿,经MRI检查证实阳性176例,阴性118例;采用低频超声检查诊断出阳性109例,阴性185例,采用高频超声检查诊断出阳性157例,阴性137例,联合检查诊断出阳性181例,阴性113例,所有高危新生儿均于超声检查后2d~3个月后进行随访,经超声联合检查为阴性的113例高危新生儿,经MRI检查显示106例未呈阳性表现,2例为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为颅内感染、2例为早产儿脑。分析原因在于,超声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蛛网膜下腔增宽、回声增强,多分布于脑边缘,本研究发生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漏诊现象,可能与蛛网膜下腔与脑脊液出血血液回声不易区分或出血量较少有关。超声检查缺血缺氧性脑病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弥漫性回声增强,脑室模糊不清或变窄,脑沟回显示不清,早产儿脑实质回声较低,且脑沟回浅、宽,易致使漏诊发生,表明超声诊断应用于脑沟回改变及脑实质弥漫性疾病存在一定缺陷,临床应用时可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以确保诊断准确率[8]。
采用不同频率探头进行超声检查,对新生儿颅内病变筛查的准确率及灵敏度如何仍待深入探讨。如对于脑实质出血病变因回声较大,血肿可引起脑中线移位,脑内出血吸收后形成血肿,高频与低频超声均可良好探查血肿形态及大小,而对于出血面积较大引起的脑室扩张或出血部位位于脉络丛膜后侧者,采用高频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较差,与高频超声探头特点为波长较短,对细小结构病灶具有较高分辨率,但穿透性较差,对于大脑深部结构识别度欠佳有关。对于出血面积较大引起的侧脑室扩张、室管膜下出血/囊肿在冠状切面及旁矢状切面上下3~5mm者,采用低频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较差,与低频超声特点为穿透强度强,可良好观察整个颅脑结构,但分辨率不高,对颅脑细小结构变化识别率较差有关,故二者联合可更加全面反映新生儿颅内病变情况。由本研究结果可知,低频、高频超声联合检查诊断灵敏度、准确率、特异度均高于高频超声检查,低频超声检查,可见,超声高、低频探头联合检查应用于新生儿颅脑疾病诊断中,可提高诊断灵敏度、准确率、特异度。
综上所述,超声高、低频探头联合检查可提高新生儿颅脑疾病诊断准确率,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新生儿颅脑疾病和早期治疗,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