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甘蔗生产关键影响因素及解决路径的调查分析

2020-10-02刘晓雪闫彩云

中国糖料 2020年4期
关键词:蔗农互助组糖厂

刘晓雪,闫彩云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 100048)

0 引言

根据2019 年广西甘蔗种植的调查数据可知[1]:蔗农收成受成本和收益两端影响显著,当前,成本端尤其是劳动力和地租成本的制约更为关键;气候也是影响甘蔗生产的重要变量,因春秋旱影响2019/2020 榨季广西甘蔗单产而导致平均利润下滑64%;蔗农生产决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更多受到上年甘蔗收购价格以及甘蔗与其替代作物的比较收益影响,供给对价格的反应在涨价和降价时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机械化对于缓解人工短缺比较重要,但土地细碎化、规模经营和农机农艺不配套问题制约了甘蔗机械化发展进程。从政策来看,2019 年4月广西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糖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桂政发[2019]8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完善订单农业,放开蔗区管理,蔗区作为糖厂最有价值的隐性资源这一情况有所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糖厂与蔗农之间的组织合作关系,农企关系的稳定性也成为影响甘蔗生产的新变量。因此,考虑到甘蔗生产影响因素日益聚焦到成本、收购价、劳动力短缺、气候、放开蔗区管理下的新型农企关系等,这些问题主要通过生产机械化、互助组、降本增效的科技和发展模式、稳定农企关系、增强风险管理、稳定甘蔗收购价来予以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农户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较大,稳定生产和技术外溢可以通过农户社会关系网络快速扩散。

从当前研究来看,多是从生产机械化及生产机械化对甘蔗生产效率的影响进行探讨[2-5],或者从甘蔗种植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6-7],或者是降本增效的栽培技术进行尝试[8],鲜少从稳定的农企关系、互助组的推进、农户关系网络的影响进行分析,尤其是新订单农业实施对农企关系影响的研究文献非常少。订单农业打破了蔗区管理,取消了糖料蔗收购政府定价,现有的市场定价下面临“谁来定价,怎么定价,利益共享的共赢机制不复存在”三个难题,亟需探索实施糖料蔗按质论价、农业“三变”模式、构建糖企和蔗农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合作关系[9]。因此,为了弄清楚甘蔗生产关键影响变量对甘蔗生产的影响,2019 年9 月至12 月依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7 个综合试验站对广西335 户农户开展问卷调查,了解甘蔗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寻找一些可能的思路、解决方案,以促进甘蔗生产的良性发展。

1 农户甘蔗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于“在甘蔗种植、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多选):“农资价格上涨过快”位居第一,占81.35%;“劳动力价格上涨快”位居第二,占64.83%;“劳动力雇工短缺”和“自然灾害发生太频繁”位居第三,占38.53%;“甘蔗收购价格变化大”(27.83%)、“病虫害频发,影响单产”(10.09%)、“缺少合适的甘蔗专业化服务组织”(9.79%)、“生产投入缺资金”(5.5%)、“甘蔗生产技术不好掌握”(3.67%)和“缺乏信得过的机收人员”(0.61%)也是甘蔗种植、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蔗农生产中的最主要问题是农资成本、劳动力价格、劳动力短缺和自然灾害发生太频繁问题的制约。面对成本和自然灾害因素的制约,主要通过科技因素予以解决,面对甘蔗砍收时期的重强劳动力的短缺问题,农户通过互助组、机械化、雇工等不同形式缓解这些问题。和上年相比,2019/2020榨季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自然灾害发生太频繁影响明显提升,自然灾害发生太频繁大幅增长了9.78个百分点,可能与2019年春秋旱情影响宿根有关。

2 劳动力短缺对甘蔗生产的影响

由于甘蔗砍收环节存在大量劳动力用工需求,广西蔗农往往通过雇佣短期劳动力、建立互助组、收获机械化等方式以缓解人手不足问题。调查表明,89.88%的农户会在甘蔗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过程中选择雇工,雇工均价大约为150 元/t。距离边境口岸较近的崇左,往往依靠相对低廉的越南劳工以满足甘蔗砍收需求。此外,蔗农还可以通过互助组缓解人手不足问题。

2.1 砍蔗劳动力雇工问题

“解决砍蔗时劳动力雇工问题的方法”(多选),主要是“找本村或邻村打工的”(88.4%)、“外地引进的打工小队”(26.02%)、“邻国比如越南人等打工砍蔗”(20.69%)3 种方式。此外,“加入种蔗或砍蔗互助组”(16.30%)、“随机找但找人难度大”(12.85%)、和“机械化收获”(5.02%)也是解决雇工问题的补充方式。与上年相比,前3 项占比均较上年大幅提升,机械化收获比率明显下降,这与2017/2018榨季鼓励机收、2018/2019榨季受雨天和效益影响机收下降有关。

2.2 甘蔗互助组情况

316 份有效问卷中,30.38%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69.62%的农户未参加互助组。互助组的人数规模平均为10人。其中,10人及以下、11~20人、20人以上的互助组分别占77.08%、17.71%和5.21%。

2.3 甘蔗帮工现象和帮工需求

“在甘蔗耕种管收环节,本村或邻村相互帮工(你帮我,我帮你)现象发生得多吗?”,该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312 份有效问卷,单选),92.31%的农户认为帮工现象发生较为普遍,24.68%的农户选择“比较多”;22.76%的农户选择“一般”;21.25%的农户选择“很多”;23.72%的农户选择“比较少”。

问及“在甘蔗耕种管收环节,有无相互帮工需求”(318 份有效问卷,单选):有94.51%的农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帮工需求。大多数农户帮工需求强烈,其中,37.5%的农户选择“很需要”;26.22%的农户选择“比较需要”;21.65%的农户选择“一般”;9.15%的农户选择“不太需要”。这充分表明,甘蔗耕种管收环节存在强烈的帮工需求,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 科技对甘蔗生产的影响

3.1 蔗农科技需求状况

3.1.1蔗农亟需的生产技术类型

农户最想要的技术情况中(单选),“单产量高、抗逆性强的种苗”(78.33%)位列第一,其它选项依次为“甘蔗病害和虫害防治技术”(9%)、“根据土壤、气候状况的种植品种指导”(5.33%)、“良好的土肥、灌溉等田间管理技术”(3.67%)、“合适的间套作模式与技术”(2.00%)和“冻害、旱灾等防灾、减灾技术”(1.67%),也为农户所需要。该统计结果表明,农户对单产高、抗逆强的种苗技术需求最迫切,这与甘蔗单产关系最紧密,抗逆性强意味着产量受其他因素的波动降低,可以稳定农户种植收益;其次为病虫害防治技术、根据土壤和气候状况的种植品种指导,表明农户对于病虫害防控和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品种进行种植也重视。

3.1.2蔗农对生产技术亟需的迫切程度

“农户对生产技术亟需的迫切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98.18%的农户亟需各种生产技术。其中,23.1%的农户表示“非常迫切”;39.21%的农户表示“比较迫切”;26.75%的农户表示“迫切程度一般”;9.12%的农户表示“有一定迫切需求”。

3.1.3蔗农对亟需生产技术的反馈途径

“农户对生产技术亟需的反馈途径”的调查结果表明(多选),95.72%的农户存在不同形式的反馈途径,通过“糖厂或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时反馈”(64.22%)位居第一;“农技推广员来询问”(54.13%)位居第二;“调查问卷反映”(32.42%)位居第三;还有人通过“向农务人员反馈”(31.19%)、“农科所技术人员询问反馈”(19.88%)、“糖厂来人来电话问”(19.57%)和“向农村信息服务点反馈”(6.73%)。

3.2 蔗农科技需求满足程度和方式

3.2.1蔗农科技需求满足程度

“农户亟需的生产技术的解决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11.25%的农户表示“很少或者没有得到解决”,88.75%的农户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其中,13.37%的农户表示“得到很好解决”;43.16%的农户表示“大多得到解决”;32.22%的农户表示“得到一定解决”。

3.2.2科技需求满足的主要途径和频次

蔗农甘蔗种植和管理技术的获取渠道主要是“农技推广”(74.1%)、“糖厂农务指导”(56.33%)、“亲朋好友传授”(46.39%)、“自行探索”(46.39%)4 种方式,还有“政府推广”、“外出培训”、“广播电视”等辅助方式。由此可见,农技推广和糖厂农务指导对于农户种蔗技术培训发挥了主导作用,亲朋好友传授和自行探索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201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亲朋好友传授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提高了20个百分点,糖农农务指导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大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关于“每年能够获得甘蔗种植和管理技术培训的平均次数”的调查表明,83.33%的农户每年可以获得培训,但培训次数存在差异。57.72%的农户获得1~2 次培训;22.53%的农户获得3~4 次培训;3.09%的农户获得5次以上的培训。

3.3 科技服务对于甘蔗增产、增收、降本的效果

3.3.1农户对于甘蔗科技服务增产的看法

关于“农户对于甘蔗科技服务增加产量的看法”的调查表明(327 份有效问卷),97.56%的农户认为甘蔗科技对增加甘蔗产量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29.05%的农户认为“作用非常大”,44.04%的农户认为“作用较大”,22.46%的农户认为“作用一般”;只有2.44%的农户认为“作用很少或者没有作用”。

3.3.2农户对于甘蔗科技服务增收的看法

关于“农户对于甘蔗科技服务增加收入的看法”的调查表明(323 份有效问卷),96.90%的农户认为甘蔗科技对增加收入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22.60%的农户认为“作用非常大”,49.85%的农户认为“作用较大”,24.46%的农户认为“作用一般”;3.1%的农户认为“作用很少或者没有作用”。

3.3.3农户对于甘蔗科技服务降本的看法

关于“农户对于甘蔗科技助力甘蔗减少成本的看法”的调查表明(249份有效问卷),98.8%的农户认为甘蔗科技对降低种蔗成本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22.89%的农户认为“作用非常大”,56.63%的农户认为“作用较大”,19.28%的农户认为“作用一般”。

以上表明,甘蔗科技服务对于蔗农增产、增收、降本的效果非常显著。

3.4 甘蔗科技服务形式

3.4.1甘蔗科技服务采取的培训形式

关于“甘蔗科技服务的培训形式”(多选),甘蔗科技服务采取“田间集中培训”(73.35%)、“教室集中培训”(56.11%)、“发手机短信或者微信,或者手机视频”(54.23%)、“发放明白纸等宣传资料”(42.01%)、“直接入户,手把手教”(29.15%)等形式。

3.4.2甘蔗科技服务最好的培训形式

关于“甘蔗科技服务最好的培训形式”的调查表明(298份有效问卷,单选),“田间集中培训”(61.07%)受到高度认可。“发手机短信或者微信(17.79%)”、“直接入户,手把手教”(13.76%)、“教室集中培训”(5.7%)和“发放明白纸等宣传资料”(1.68%)也有作用,但效果不甚理想。在这些甘蔗科技服务形式中,以“田间集中培训”效果最佳。

4 蔗农和制糖企业合作关系对甘蔗生产的影响

4.1 蔗农对糖厂的评价

4.1.1蔗农对糖厂收购行为的评价

关于“农户对于收购办法的满意程度”的调查表明,40.69%的农户并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中,“甘蔗款迟迟未能全部兑付”(59.96%)、“总体收购价格不高,种蔗收入太低,不挣钱”(55.46%)和“政府办法没有问题,但执行有问题,比如砍收入榨安排、扣杂等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44.54%)位居前三位。此外,“分品种定价不够合理”(17.65%)也影响着农户对于收购办法的满意度。上述调查表明,农户满意度有所上升,收购价格与种蔗收入是决定蔗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蔗款兑付进度、砍收入榨和扣杂安排也影响着蔗农满意度。“甘蔗款迟迟未能全部兑付”这一因素的影响较上年增加了11.92 个百分点,需重点跟踪。2019/2020 榨季随着糖价回升,估计该因素的影响可能适当缓解。

4.1.2蔗农对糖厂履约行为的评价

关于“往年糖价出现大幅下跌时,糖厂能否按合同规定的内容履约”的调查表明:82.01%的农户认为能够履约。这表明,糖厂基本能够履行合同规定,为农户销售保障了渠道。17.99%的农户认为糖厂不能履约,主要体现为“拖欠货款”(65.52%)、“扣杂不合理”(46.55%)、“砍运安排不合理”(44.83%)、“压级压价(29.31%)”和“变相运输收费”(12.07%)这几个方面。糖厂收购为糖料生产提供了兜底保障,这是蔗农愿意种甘蔗的主要原因。但是,拖欠货款、扣杂不合理、砍运不合理、压级压价、变相收费、拒绝收购这些变相形式降低了农户的满意度。

4.1.3关于跨区收购甘蔗问题

关于“2018/2019 榨季,周围村是否有跨区收甘蔗情形”的调查表明,22.59%的农户表示“存在”这种情形。关于“当价格高出本蔗区糖厂收购价多少(元/吨)时,会考虑跨区售卖”的调查表明:60.98%的农户选择“不能违约售卖”,当收购价格超出一定幅度后,39.02%的农户可能受高价诱惑违约出售甘蔗。当甘蔗收购价格高出原有糖厂价格30 元/t 以上时,22.95%的农户选择愿意出售给跨区方;当甘蔗收购价格高出原糖厂20~30 元/t 时,6.89%的农户愿意考虑出售给跨区方。随着取消蔗区管理,实行订单管理,跨区收甘蔗的问题不复存在,但存在不将甘蔗卖给订单糖企或者一份甘蔗签多份订单的问题,这也意味着2019/2020榨季出现了一些订单违约问题,降低了糖厂通过长期方式扶持蔗农的意愿。

4.2 机制体制改革背景下订单履约状况

关于农户和制糖企业订单履约状况的调查表明,2019/2020 榨季开榨初期糖价相对较高、糖企普遍吃不饱的情况下,订单违约问题更为凸显。本榨季出现了几种订单违约问题:一是蔗农违约,将甘蔗卖给高价收购的其他糖企,存在蔗农直接卖到高价糖企和通过中介商直接兑付现金然后中介商转交高价糖企两种形式;二是糖企违约,为了激励外区蔗农将甘蔗送交本蔗区,优先外区甘蔗进厂压榨、不利本区甘蔗砍运安排,导致本地蔗农原有安排被迫调整,对本地蔗农形成变相违约。这两种违约形式不仅存在广西自治区之内,还出现了部分甘蔗从广东流向广西的情形。

订单违约问题从几个方面影响甘蔗产业发展,契约不稳导致产业不稳。一是糖企扶持意愿急剧下滑,制糖企业行为趋向短期;二是糖企更乐意采取价格竞争手段而不是通过长远扶持蔗农的方式,价格策略取代技术和资金扶持策略成为制糖企业稳订单的措施,价格战策略严重时将导致原料蔗秩序混乱;三是出现农户、糖企“双不赢”现象,不利于竞争力提升,也违背订单农业初衷。价格战策略导致的农户违约,使得糖企通过高价吸引原料,糖厂原料成本提升,表面看起来农户短期影响小但长期扶持减少,长远来看受损,甚至滋生了新的利益群体“中介商”,出现了农户收入不变(直接获取现金,提高了变现程度),中介商将甘蔗交给糖企成本拿高价,糖农收入没增加而糖企成本提升的蔗农和糖企“双不赢”现象。价格竞争策略导致的糖企违约,直接侵蚀了农户的甘蔗收入,表面看甘蔗收购价格没有变化,但是打乱生产安排导致了砍收等一系列安排的不确定,增加了甘蔗机收或含糖损失,隐性降低了农户的收入,也影响了农户种蔗的积极性。订单违约问题实际上不利于踏实稳定蔗区的糖厂,导致糖厂之间实际进行的是价格、融资能力等多方面的竞争,而不是通过鼓励科技创新降成本等方式的竞争,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这种价格战策略更多应用于制造业。因此,积极探索订单农业下蔗农、制糖企业之间利益共同体的多种模式,已成为当前亟需。

4.3 糖厂为蔗农提供的服务

4.3.1糖厂为蔗农提供的技术服务

“糖厂或农技人员曾提供过的技术服务”中,89.21%的农户对糖厂的技术服务形式进行了明确作答。主要是“病虫害防治技术”(72.38%)、“病虫害信息预警和灾害预警”(59.05%)、“肥料的选择和配比”(45.08%)、“培土和深耕技术”(40.00%)及“防灾减灾技术”(27.62%)。

4.3.2糖厂为蔗农提供的资金服务形式

关于“糖厂为农户提供资金服务”的调查结果表明,94.62%的农户表示“糖厂有提供资金服务”,提供资金服务的形式主要包括“甘蔗化肥优惠预付”(56.37%)、“甘蔗种苗优惠预付”(41.63%)、“免费地膜覆盖”(40.44%)、“甘蔗农药优惠预付”(40.24%)、“深耕深松资金支持”(29.28%)、“甘蔗运费补贴或减免”(28.49%)、“一定化肥、农药等农资免费支持”(22.91%)。调查表明,免费地膜覆盖、深耕深松支持、甘蔗运费补贴或减免比例有所上升。

4.4 蔗农对糖厂的印象

4.4.1蔗农对糖厂的总体印象

广西甘蔗种植者对糖厂的评价结果,“一直收购自家甘蔗,收入稳定”占76.32%;“给我提供了甘蔗技术培训对我有帮助”“给我发放了有关甘蔗的技术和信息,对我有帮助”分别占56.70%和50.78%;“扣杂太多,不满意”占42.99%;“不能及时兑付蔗款,让我对甘蔗种植信心不大”占24.60%;“能够及时安排甘蔗砍收时间,但运输环节不满意(比如要塞红包等)占17.45%”;个别种植者觉得“印象不好,主要是价格低、要票难”。总体来看,大多数农户认为糖厂为农户提供了良好的甘蔗技术培训和销售渠道,使得收入稳定,发送有关信息等有助于甘蔗种植。但也存在扣杂太多、运输环节存在问题、不能及时入榨和及时兑付蔗款等现象存在。

4.4.2蔗农对糖厂砍运服务的印象

关于“糖厂砍运服务的总体印象”,满意的方面,61.67%的农户认为“派车及时”;36.67%的农户认为“抽签方式公平合理”;25.42%的农户认为“票证安排公平合理”,21.67%的农户认为“甘蔗进厂信息反馈及时”;2.92%的农户认为“甘蔗收获时间安排合理”。不满意的方面(190 份问卷,单选),“糖厂抽签、票证安排、派车、甘蔗进厂信息反馈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57.37%),综合满意和不满意的方面,砍收票证安排有不合理地方;“蔗区道路不好,影响砍运进程”(42.58%),再次是“其他”,如“司机索要红包、拖欠蔗款”等。

4.5 蔗农受糖厂的扶持/补贴

“蔗农受糖厂的扶持/补贴方面”主要包括“机耕”(42.27%)、“蔗种”(33.68%)、“螟虫防治”(32.99%)、“地膜”(31.27%)、“肥料”(30.93%)、“改种”(29.90%)和“其他”(7.9%)等方面。这表明,大多数农户在农资、蔗种、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均得到糖厂的扶持和补贴,只有3.44%的农户没有得到补贴和扶持。

4.6 蔗农对糖厂和甘蔗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4.6.1蔗农对糖厂的进一步希望

“蔗农对糖厂的希望”主要有,首先,84.36%的农户希望“稳定甘蔗收购价格”;其次,50.31%的农户希望“提供更多更高产的蔗苗、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等技术支持”,42.02%的农户希望“提供更多的包括新植蔗和宿植蔗的蔗区优惠扶持政策”;再次,29.75%的农户希望“加快蔗款兑付率进程”;之后,“优化甘蔗砍运时间安排,降低损失”(25.46%)、“糖厂对农户政策的稳定性”(11.66%)、“提供更多的融资服务”(5.52%)、“其他”(如“合理安排票证”,0.31%)也是希望糖厂予以改善的地方。总体来看,蔗农希望获得更稳定的收益,稳定的甘蔗收购价对蔗农种植意愿稳定发挥的信号作用最为强烈,技术支持为稳定的产出、缓解自然风险奠定基础,蔗区优惠扶持政策属于间接补贴政策,提供蔗苗与相关技术支持也稳定了甘蔗种植。和上年相比,“提供更多更高产的蔗苗、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等技术支持”,以及“提供更多的包括新植和宿根蔗的蔗区优惠扶持政策”这两个期待明显上升,分别提升了16.87和4.12个百分点,这表明技术需求和优惠扶持政策期待增强。

4.6.2蔗农与糖厂生产合作中最急需改进的地方

“蔗农认为与糖厂生产合作中最急需改进的地方”(单选),以“加快蔗款兑付率进程”(28.17%)、“构建更合理的扣杂率等估算制度,提高种蔗积极性”(27.12%)、“优化甘蔗砍运时间安排,降低损失”(11.97%)、“糖厂对农户政策的稳定性”(11.62%)为主。此外,还希望“稳定甘蔗收购价格”(8.10%)、“提供更多的包括新植蔗和宿根蔗的蔗区优惠扶持政策”(4.93%)、“提供更多的融资服务”(3.87%)、“提供更多的更高产的蔗苗、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等技术支持”(3.87%)及“其他”(如票证合理)。总体来看,提高蔗款兑付率位居首位,其次是,构建合理的制度与优化砍运安排。

4.6.3蔗农对甘蔗生产的希望与建议

首先,“稳定甘蔗价格在500 元/t以上”得到85.67%甘蔗种植户的认可;其次,73.48%的甘蔗种植户希望“尽快推进机械化,缓解砍收环节劳动力短缺问题”;65.85%的甘蔗种植户“希望糖厂提高甘蔗款兑付率,优化入榨砍运时间安排”;50.30%的甘蔗种植户“希望获得生产扶持,实现种植收益起码可以补偿生产成本”。此外,“优化甘蔗保险的实施效果和辐射面积,使得农民真正获得保障”(26.52%)、“成立互助组,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23.48%)、“实行订单农业”(11.28%)、“其他”(如合理扣杂、及时兑付蔗款等)也是蔗农对甘蔗生产的希望与建议(图1)。从蔗农对甘蔗生产的希望与建议来看,首先,希望稳定甘蔗价格实现收益保障;其次是希望尽快通过各种措施(如机械化、成立互助组等)缓解砍收环节劳动力短缺问题;此外,提高蔗款兑付率和优化入榨砍运安排、通过生产扶持来降低成本、扩大甘蔗保险实施范围、订单农业、优化入榨砍运时间安排的呼声也非常高。这些都和蔗农收益或降本密切相关。与上年相比,“希望糖厂提高甘蔗款兑付率、优化入榨砍收时间安排”的比率明显上升,增加了5.08个百分点。

图1 蔗农对甘蔗生产的希望与建议Fig.1 Farmers’hope and suggestions sugarcane production

5 农户社会关系网络对甘蔗生产影响的调查

蔗农社会关系网络对于甘蔗种植影响明显。通过蔗农亲友状况和亲友信任度的调查表明,拥有甘蔗技术优势资源是农户选择积极种植甘蔗的主要原因。社会关系网络影响着甘蔗种植,是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

关于“蔗农亲友情况”的调查表明,62.42%的农户有亲友懂甘蔗技术;46.31%的农户有亲友在县城或城市工作;23.49%的农户有亲友在糖厂工作;17.79%的农户有亲友担任村干部;14.09%的农户担任村干部。这表明,大多数农户有亲朋好友懂甘蔗生产技术,拥有甘蔗技术优势资源是农户选择积极种植甘蔗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蔗农对于亲友的信任度”的调查表明,75.23%的农户与亲友之间的信任度较高,48.01%的农户表示“比较信任”,27.22%的农户表示“非常信任”;此外,还有24.77%的农户表示“一般信任”。

6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着重研究新订单农业下广西甘蔗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可能解决方案,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7 个综合试验站335份农户的调查问卷,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广西甘蔗生产主要面临成本上升、劳动力短缺、自然灾害太频繁、收益变动大等因素影响,多策并举化解劳动力短缺、改善农企关系、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强社会关系网络、注重风险管理是主要解决方案。

(2)甘蔗砍收时面临强烈的短期重强劳动力需求。除了自己砍收外,雇工、机械化、互助组、帮工、服务外包都是糖料产业缓解劳动力短缺的不同形式,都有不同的适用空间。调查表明,89.88%的家庭在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环节选择雇工。雇工方式包括“本村或邻村打工的”(88.40%)、“外地引进打工小队”(26.02%)、“越南人等打工砍蔗”(20.69%)等。在机械化收获推进有难度,或者机收服务组织不够发达的地区,通过甘蔗互助组或者合作社的帮工或换工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短期雇工需求,并降低甘蔗生产成本。30.38%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92.31%的农户存在不同程度的帮工现象,94.51%的农户存在不同程度的帮工需求。

(3)农户和制糖企业订单履约率影响糖企对农户的扶持意愿,“契约不稳”事关订单农业根基和产业竞争力提升。2019/2020 榨季订单农业实施后,出现了蔗农违约和糖企违约的现象。订单违约导致三个问题,一是糖企扶持意愿下降,制糖企业行为趋向短期,不利于稳定的农企关系;二是糖企更倾向于通过价格竞争手段替代原有的技术和资金扶持策略,导致原料蔗秩序混乱,也不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三是出现农户、糖企“双不赢”现象,甚至滋生“中介商”利益群体,不利于糖业竞争力提升,甚至违背订单农业初衷。

(4)甘蔗科技服务对于增产、增收、降本效果显著,甘蔗产业对于促进农户增收、脱贫效果显著。97.56%的农户认为甘蔗科技对增加甘蔗产量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96.9%的农户认为甘蔗科技对增加收入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98.8%的农户认为甘蔗科技对降低种蔗成本发挥了不同程度地作用。98.45%的农户认为种植甘蔗对增加收入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同上年相比,国家级贫困县中未脱贫的农户比例下降了10%,并且这些农户依靠甘蔗实现了脱贫。

(5)农户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对于甘蔗生产行为影响较大,可以通过农户社会关系网络增强科技推广和技术外溢。62.42%的农户有亲朋好友懂得甘蔗生产技术或者在糖厂工作,拥有甘蔗技术优势资源或销售优势是农户选择种植甘蔗的主要原因之一,甘蔗技术的获得除了“农技推广和糖厂农务指导”外,亲朋好友传授也是技术传递的重要方式。

(6)蔗农与糖厂的紧密度、满意度与稳定性影响甘蔗产业发展。调查显示,农户对糖厂基本满意,但17.99%的农户认为,拖欠货款、扣杂不合理和砍运安排不合理等现象影响农户满意度。砍运环节中,“糖厂抽签、票证安排、派车、甘蔗进厂信息反馈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反映突出,主要是砍蔗票安排不合理。

(7)对糖厂或当地政府的收购办法,2018/2019榨季农户满意度60%左右。蔗款兑付进度、收购价与种蔗收入、砍收安排是决定蔗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影响分别占59.96%、55.46%和44.54%。2019 年,甘蔗款延迟兑付问题突出,该因素影响较上年增加了11.92个百分点。

(8)我国糖厂已为农户提供了大量技术和资金服务,蔗农仍有大量的科技需求。“产量高、抗逆性强的种苗”最为亟需,满足因地制宜需求的品种指导、病虫害、田间管理技术指导也非常迫切,精准服务、个性化服务是未来技术服务的重点所在。科技服务形式以田间集中培训效果最好,可作为未来主推方式。在技术服务中,农技推广、糖厂农务指导、亲朋好友传授都发挥关键作用,亲朋好友传授的影响力较2018 年的调查结果有了明显提高,提高了20个百分点,而糖厂农务指导的影响力较上年明显下降。

(9)稳定农企关系中,亟需解决提高履约率、提高蔗款兑付率、构建合理的制度与优化砍运安排,稳定的甘蔗收购价、更多的更高产的蔗苗、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等技术支持、提供更多的包括新植和宿根蔗的蔗区优惠扶持政策及加快蔗款兑付率进程对稳产增收效果显著。2019 年技术需求和优惠扶持期待比2018 年有所增强,分别提升了16.87 和4.12 个百分点。蔗农对于尽快推进机械化、提高蔗款兑付率和优化入榨砍运时间安排、获得生产扶持的呼声也非常高。此外,优化甘蔗保险、实行订单农业也比较重要。与2018年相比,“希望糖厂提高甘蔗款兑付率、优化入榨砍收时间安排”的比率明显上升,增加了5.08个百分点。

针对农户调查中的成本提升、劳动力短缺、收益波动大、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等问题,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以稳定蔗农基本收益:一是通过稳价格、降成本实现蔗农基本收益稳定,保障糖料与食糖产业发展;二是多元措施提高农户与制糖企业订单农业履约率,通过良好的农企关系来提振制糖企业信心,长远来看需要改进工农利益安排的模式探索,避免运用价格竞争策略替代技术和资金扶持方式的不利倾向,化解农、企“双不赢”问题;三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动参与、科技服务助力、农户关系网络扩大等路径,加快推广降本增效的科技与发展模式,提升甘蔗产业科技贡献度;四是生产机械化、互助组、帮工、服务外包对于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各有生存空间,适宜根据各地地形地貌和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地逐步推进;五是优化安排,解决农企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如提高蔗款兑付率,优化入榨砍收安排,通过机械化、互助组、雇工或帮工、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缓解砍收环节重强劳动力雇工短缺问题;六是注重风险管理,提高气象预报、警示风险,重视县域收入保险试点,优化甘蔗价格保险实施范围和效果,根据市场变化增强市场化风险管理手段的应用。

致谢:感谢崇左、来宾、柳城、金光、百色、北海、桂林综合试验站站长覃勇、杨祖丽、卢文祥、李廷化、贺贵柏、杨忠伟、李家文的鼎力支持,本次调查离不开他们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蔗农互助组糖厂
柳青的创业史
糖厂检验室的改进与提高
“合格”
边境地区蔗农甘蔗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祖孙“互助组”创业温暖人生路
干旱致缅甸蔗农面临困难
台湾“二林蔗农事件”始末
国际小母牛项目实施中农业综合服务探讨
糖厂锅炉补充给水除糖净化新工艺
糖厂锅炉减排节能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