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2020-10-02李晓冬
李晓冬
(景德镇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体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学习成绩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许多高校缺失科学课余体育训练机制,导致存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够,优秀体育人才稀缺等问题。如何有效地使学习运动协调发展,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国家教委在80 年代发布《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规划》通知,指出要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成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指导性文件。随着新课改进行,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提升,由于课余体育训练是长期发展系统工程,对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探索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概述
运动训练目的是为提升运动员运动成绩,运动员在教练员配合下为其构建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核心目的是帮助运动员参加各项运动竞赛提升运动技能。课余体育训练是教练员借助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训练,促进全方面发展,培养体育骨干人才的系统教育过程。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课余体育训练业余性是学生以文化专业知识为主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高校课余训练是三级训练初期训练模式,是体育运动员发展起步阶段。高校体育实行课余体育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有利于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不足,提高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等。学校体育重要构成部分的课余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美形体,提高身体抵抗力。在课余体育训练中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短,针对性较差,课余体育训练中可以将教练员水准优势充分发挥,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
二、大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国家体育法规定学校应组织多种形式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法颁布实施为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课余训练取得了可喜成绩,高校每年举行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等高校赛事活动,推动课余体育训练发展。但实践中遇到注入场地训练器材设施不足、时间不足等多方面困难,使得课余体育训练受到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余训练中的问题主要包括对课余体育训练认识不足,缺乏完善的指导,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知识学习冲突等。由于新课改未对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做出明确规定,导致高校对国家下发指导性文件重视不足,造成课余体育训练效果差强人气。课余体育训练无法达到国家要求,盲目模仿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由于对课余体育训练认识不足导致课余体育训练规模落后,一些大学院校迫于社会人才竞争压力,将教育重心放在文化课教学,导致体育事业发展陷入窘境。
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存在上课跑步单一方式,体育教学中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师自身专业性对课余体育训练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我国以往体育事业落后导致多数教师未接受专业训练,不懂得如何科学系统对学生进行指导。大多数教师将体育锻炼片面理解为跑步,认为大学生身体健康通过跑步方式可以达到,由于专业性不足对课余体育训练策划能力有限,导致课余体育训练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三、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对策
课余体育训练是体育课堂的重要补充,对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改善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等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存在认识偏差重视不足,缺少制度设施与师资软硬件支持等问题,要想促进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课余体育训练现状,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构建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教练员培训质量等途径探索有效对策措施。
训练质量物质保障是经费,我国高校体育训练投放经费存在不足,阻碍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加大经费投入,借助高校优势效应从多方面筹资,如将场地向社会出租开放,通过多方面渠道筹集获取课余体育训练需要经费,保证课余体育有效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存在很大差距,要求教练员增加娱乐尖山等多个内容,拓宽课余体育项目范围,调动学生参训积极性。建议高校借助多种途径完善体育训练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强化精准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
课余体育训练不同于常规体育教学,高校要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学生明确体育训练不会影响学习,高校要合理安排运动员训练时间,对即将参加竞赛的学生集训阶段减免关系不大的选修课,对竞技体育比赛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提高学生参训兴趣。学校要提高教练员工作热情度,对教练员体育工作合理安排,使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训练中,将教练员按课时融合到教学工作中,使教练员训练工作与体育教学同工同酬,针对训练效果较突出的教练员给予奖励,将课余训练转变为主动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体协存在机构独立性差等问题,相关教育部门可以完善大学生体协职能,充分发挥大学生体协应有作用。如可以对内部组织结构做出设置优化,在校内经常开展不同模式的运动竞赛,构建竞技体育竞赛机制,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定期举办趣味运动会,使举办各种校运会依据高校多种模式有效结合,赋予学校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