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抗疫”时光和孩子一起成长
2020-09-30
疫情是一场危机,也蕴含着教育的契机。为保障儿童居家期间人身安全与健康,并能快乐成长,支持和引导家长挖掘疫情期间的教育资源,对儿童开展爱国教育、生命教育、环境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阅读习惯、运动习惯等,中国儿童中心学前教育部通过家园社携手,给予了孩子不一样的陪伴与支持。例如,通过云上家长工作坊等形式给予家庭及时且适宜的支持和指导,使父母在自我反思与学习中,主动成为成长型的父母。通过“童趣微乐园”教育资源推送,为家庭教养提供心理支持、专业支持与资源支持;基于3A模式(即需求一评估一行动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个别化指导,指导家长改善自身教养方式、亲子沟通方式,尤其是以儿童为中心,关注此阶段幼儿的情绪情感状态,陪伴孩子度过特殊时期。3A模式的个别化指导收到良好效果,85.86%的家长反馈“家访效果非常好”,尤其是教师对幼儿和家长开展的一对一支持和服务形式受到家长和幼儿的欢迎。
家园社共育教研工作的“抗疫”进行时
疫情防控期问,我们将“共情润心双格发展”的教育理念切实应用在网络家园社共育实践工作中,应用在网络教研工作中。我们看到了老师们的进步,收獲了家长们的满意,促进了孩子们的发展,家园社联系更紧密、沟通更顺畅了。
在综合了几位老师家访的真实案例后,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在网络教学的“尬聊”中似乎并不容易与家长实现“同频共振”的理想状态,这确实令人困惑。面对老师们的讨论,我有以下几个观点:
家园社共育工作中,老师要有专业的判断和精神引领,例如不仅要看到大班家长焦虑的外在表象,更应该看到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亟须支持的饥渴现状。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幼小衔接在能力过渡、知识过渡、习惯过渡、心理过渡方面都可以分别给家长哪些具体的方法策略支持,才能实现老师专业化到家长专业化的转化。另一方面,家园社共育工作中,教师的“支持作用”不能简单等同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老师们因为过于紧张地想要实现目标,而一直紧抓着谈话的主题、谈话内容不放,也很可能让家长和孩子们失去参加活动的兴趣。
在视频连线的另一端,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那么可以尝试从他擅长的其他方面聊起;而当我们面对一个很兴奋不停说话的孩子时,也正是我们观察、了解他的时候。同样的疫情,不同家庭的孩子经验、感受有何异同?哪些差异需要老师特别关注、哪些儿童需要持续观察?这些也是我们开展后续活动的重要依据。教师与幼儿一对一,多对一的交流,可以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幼儿,与幼儿互动;教师和幼儿之间一对多的小组交流的方式,也可以增进伙伴关系,促进伙伴问的相互学习。
通过家长及幼儿的家访状态,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师生依恋关系呈现出典型的年龄特点。老师要切实加强自身学习,把握好不同年龄阶段幼儿依恋的特点,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尊重、有爱的氛围,才能促进幼儿更好更快地发展。
实践证明,分年龄组的小组教研和全园教研交替开展的“立体化”教研方式比较适合网络家园社共育教研工作的开展。小组教研会讨论更有年龄组教研内容的针对性,而全园教研会大组讨论可以让大家梳理共性问题,看见幼儿3-6岁学习与发展的全貌,更深刻地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升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思考并实施其他“立体化”教研的方式。比如,深入了解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教师面临的不同困惑,开展分层教研的方式,提高教研活动精准补给的能力。“立体化”的教研方式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成长,从而促进家园社共育工作的推进。
铺筑家园社共育新路径
因为疫情,家庭变成孩子学习、生活的小乐园,家长在老师的指导下承担幼儿长期的居家生活,家园互动更加频繁;师幼互动也由教师在幼儿园与孩子的直接沟通与回应,变成家长辅助性、多边互动的线上活动,为此,中国儿童中心学前教育部的老师们积极探索、创新,铺筑了一条家园社共育的新路径。
“大多数”“个别化指导”的面与点 通过一对一“云家访”摸清全园孩子居家的具体情况,亲子关系状况等,老师们在设计“云家访”中的问题时,会更多涉及孩子的情绪状态、兴趣点、亲子活动情况等,解读儿童、家长的心理需求。“云家访”加强了老师与孩子、家长的情感联系,也加强了幼儿园对孩子居家身心发展的全面了解,为老师们下一步线上支持活动提供了方向。
“云幼儿园”里“童趣微乐园” 中国儿童中心学前教育部线上资源尊重儿童的天性,按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需求分类设计;线上活动生活化、游戏化;让孩子们通过创造性展示,在获得感、归属感中更加自信。例如,“云幼儿园”在周一、三、五推出“童趣微乐园”“我行我秀”(师生互动;家园社共育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儿童的个性化展示)和“早安宝贝”“晚安宝贝”等生动、有趣的线上游戏,在游戏内容的设计中,巧妙融人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生活习惯教育、劳动教育及家国情怀等内容,在此期间,全园累计录制了90多个视频(未含音频)。在此阶段还进行了第二轮家访工作,采用一个班级老师(3人)对多个家庭的方式,为居家期间的孩子们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
“家长需求”“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寓教于乐、个别化指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慢慢得到控制,家长逐渐复工,亲子陪伴减少,为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工作实施的有效性,幼儿园发放了“线上调查问卷”,使老师们了解到不同年龄组(大、中、小班)家长对“童趣微乐园”线上活动反馈和现阶段的需求,并根据调查效果进一步评估家长、幼儿需求,将下一步工作做出调整。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家园社共育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我们将携手点亮未来。
(中国儿童中心学前教育部杨彩霞、张玲玲;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动儿园杨丽莎)
敬畏生命,让我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在春天来临的时候,我决定利用种植活动对班里的幼儿进行一次生命教育主题课,让孩子们通过种植的过程感受生命的成长和不易,从而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特殊时期,孩子们没有办法真正前往大自然进行种植,所以我们想到了“水培种植大蒜”的方式,孩子们通过照顾和观察大蒜的生长过程,了解到大蒜成长的变化,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孩子和家长们还以一张张五彩的图画,表达出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保护地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中国儿童中心学前教育部李守文)
“空中”茶话会
为了让孩子们“宅家”生活不孤单,家园互动有实效,我们通过微信群组织了别开生面的“空中”茶话会活动,帮助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學习与交流,实现家园社共育。活动前,老师提前和孩子、家长沟通,并积极通过家委会收集孩子们的想法,提前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兴趣的话题等,安排好适宜的时间及主题。活动中,每到约定好的时间,孩子们畅所欲言,将自己的趣事、困惑等抛在群里,同伴、家长、老师会用自己的理解回应与帮助,同时,也可以在群里点名邀请谁来回应。活动后,老师及时反思总结孩子们的聊天内容,发现是否有需要进行进一步个性化指导的孩子。大家讨论热烈,隔着屏幕都能够感受到孩子与家长们满满的热情,虽不能见面,但在疫情期间,我们用这种方式共同守护着每一份爱与希望。
我为世界加油
“小小细菌真可恶,世界到处传病毒.大家不怕剐慌张,你帮我来我帮你,团结起来抗病毒,勤洗手少外出,讲卫生不聚会,大家坚持做防护,小小病毒战胜它!”
疫情期间,中国儿童中心学前教育部的老师们编写了一首小儿歌为世界加油,孩子们还通过绘画、跳舞、录制音视频等方式为世界加油,为人类大家庭加油!让我们一起守望互助、携手共建美好的地球家园。(中国儿童中心学前教育部郭莎莎)
亲子种植感受生命的成长
处于不同年龄的孩子,要接受相应的生命教育,对生命的了解要符合年龄的特点。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由于理解和认知能力有限,我们设计了图文并茂的阅读和故事分享,并通过亲子种植,引导他们对生命教育形成浅层感悟,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我们邀请孩子们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种植土豆、白菜、大蒜等家里常见的植物,引导家长在家和孩子一起动手,做出榜样,尊重小生命,一起了解他们的生长规律。借助小生命的成长过程,引导他们感悟爱、责任和人性等生命情怀,通过感受生命的成长,让孩子们直面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中国儿童中心学前教育部赵芳)
记录这个特别的过渡期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长期的“闭关”让孩子们在家都憋成了“神兽”,我也只想快些恢复正常上班,早点摆脱孩子的“纠缠”。而当我开始反思的时候,我开始利用孩子睡着后的时间去听一些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课程,包括看一些育儿书籍。我逐渐意识到,虽然疫情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但也提供了一个可以长时间陪伴孩子的机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善于模仿,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多一些引导,平和地面对孩子犯的小错误,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质,愿我们能给予孩子最温暖的家,守护他们一生慢慢长大。
(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园牟子鹿妈妈)
劳动使我快乐
在这个“特别”的假期里,丰富孩子的居家生活、让孩子在玩中学,在操作中感受快乐是非常重要的。果果是一个热心且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在家总喜欢帮助妈妈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面对果果的热情我都会鼓励和支持他,不会因为干活慢或弄湿了衣服而剥夺他劳动的权利。通过劳动培养他独立思考、做事的条理性及坚持性,我想这对他今后的生活和事业也是一种准备。记得有一次果果问道:“妈妈为什么你总干活,你不累吗?”“妈妈累啊,但是劳动能够让我们的家里更加整洁,咱们一家人住着更加舒适,通过劳动能够给我爱的人带来快乐,我觉得很开心。”“那我们一起把家里变得更干净、整洁吧!”果果边说也边加入了劳动中。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方法,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平时我会教给果果一些劳动的方法,偶尔也会给他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小任务”,使他在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满足。希望果果一直都保持着这份难得的勤奋,体会到劳动的光荣,养成爱劳动的习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不一样的人生!
(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园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