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间故事的价值与保护传播

2020-09-29陈芳

人文天下 2020年17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方言

陈芳

历城区是济南市十区两县之一,位于济南中部,远在八九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漫漫历史长河中,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劳动人民创作了大量民间口头文学,并世代相传至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也是我们了解本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历城民间故事的收集与整理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部门对历城民间文学进行过两次系统的采录:第一次是始于1984年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编印的《历城民间文学集成》中收录了100多个故事;第二次是始于2006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挖掘了一批新的民间文学作品,但大多是传说,故事较少。另外,民间也一直不乏文学爱好者在持续收集相关作品,后来也被陆续收录到了民间文学资料库中。历城民间故事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情节曲折,颇具研究价值。

神话、传说、故事等,是广义的民间故事范畴;本文所要探讨的民间故事,区别于神话、传说等广义的民间故事范畴,主要聚焦于流传于历城的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动物故事、寓言和笑话等五大类民间故事。历城民间故事则覆盖了以上五种类型。在现存比较完整的120个故事中,生活故事最多,有73个,如《二虎山》《风雨配》《踢纺车》等;幻想故事19个,如《暗换朝》《鬼婚》等;笑话21个,如《鸡爪黄连》《忘事精》等;动物故事4个,如《屎壳郎吹牛》《溜沟子》等;寓言3个,有《鹿狼结拜》《鱼雁相争》《包脚布告状》。当然,各类故事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比如幻想故事与动物故事、笑话与寓言之间,时有交叉。

在题材内容上,历城民间故事也极为丰富,如巧女型(《儿媳有才不说九》《暗换朝》)、田螺姑娘型(《黄石头》)、地主长工型(《耪高粱》《神鸟》)、神仙宝物型(《选子当家》)、傻女婿型(《三婿上寿》《抱驴》)、县官判案型(《瞎子害命》《县长断婚》)、怕老婆型(《怕婆子的故事》)、父子双拜堂型(《儿娶媳妇娘出嫁》)等等。

相当一部分故事还突破了民间故事常见的“三段式”结构,并将多种题材糅合在一起,“大故事里面套着小故事,小故事里面孕育着大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情节曲折动人。如《王恩石义》,篇幅近万字,讲述的主要内容为:石义母子行善被道士点化躲过了洪水,途中救助了王恩和各种小动物;石义除妖救公主,被王恩谋害,又经历了救助小白龙、龙宫获赠宝物、被店家陷害等遭遇,最终在多方帮助下通过了皇帝的重重考验,与公主拜堂成亲,与王恩绝交。故事融合了神仙点化、洪水灾害、动物报恩、遇仙得宝、公主出嫁等多种题材,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二、历城民间故事的重要价值

用方言讲述的民间故事,以其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历城人民鲜活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生动的精神世界,也保留了这座县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印记。

(一)用方言讲述并记录的乡土故事,凸顯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方言被誉为“文化的活化石”,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据《历城年鉴(1986~1995)》统计数据,历城每百户农民家庭电视机拥有量仅51台,在故事的主要采集地南部山区,电视机数量则更少,因此现代传媒对方言的冲击不算太大。那时普通话在农村还未推广普及,加之民间故事的口述者大多是老年人,他们用原汁原味的历城方言娓娓道来,整理者用方言记录,尽量保持着口语化特征和地方特色,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起到了段宝林先生所说的“立体的描写”作用。

方言在增加故事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比如《赵山子扛活儿》:赵山子给地主做工,总是被欺压,他气愤不过,将新收的麦子倒在了栏里,被去方便的地主婆发现,双方就爆发了冲突。“栏”,在历城本地指的是猪圈,同时兼作厕所。若以普通话表述只说猪圈或厕所,故事情节的推动就没那么流畅,地主与长工的阶级矛盾也就无法酣畅淋漓地表达。而随着农村生产方式和居住条件的改变,当前“栏”已经不多见了。但常去博物馆的人会发现,汉代出土的猪圈形制,与故事中所提到的这种“栏”几乎一模一样。另有一则《皮匠招亲》:不识字的皮匠向秀才学了几个词儿,因为方言谐音的原因,阴差阳错地对上了员外家出的对子,从而娶得娇妻。若不是方言讲述,就没有那些巧合,故事也就无从讲起了。

伴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现代传媒对方言的影响,2006年以后的非遗普查,大多用普通话记录民间故事,表现出了较强的语言趋同性,这样虽然利于文本整理和故事传播,却大大削弱了地域特色。

(二)体现了历城人民信仰的世俗化特征

历城曾是山东佛教和道教的传教中心,伊斯兰教、基督教在此地也有不少信徒。济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洪家楼天主教堂就位于历城,建成时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在中国近代宗教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宗教的兴盛,反映在民间故事里就是和尚、道士等形象的频繁出现。在笔者统计的120个故事里,有10个故事是以出家人串联起情节发展的。值得注意的是,道士一般是以神通广大、点化世人的正面形象出现,如《暗换朝》中腾云驾雾促成山东李家孙子和山西刘家孙女姻缘的是道士,《除妖精》中画符捉妖的是道士,《王恩石义》中点化石义逃离洪灾的也是道士。而和尚却多以负面形象亮相,《老翁挂匾》和《秀才和尚戏女人》中,调戏平民女子的都是和尚,《机灵鬼巧治妖僧》中更是指名道姓地写出仲宫宏福寺住持程瑞欺男霸女的恶行;与之相呼应的,还有神通寺系列中的《堰洼地耙和尚》等惩处恶僧的故事。究其原因,历城自南北朝成为山东佛教中心以来,佛教势力不断扩张,解放前夕寺庙达到了300多处,教内人员繁多、良莠不齐,一些恶行恶迹也顺理成章地在百姓的口头文学中被保留下来。

同其他地区一样,历城人民也突破了正统教派的限制,有着普遍的俗神崇拜,拜土地爷、泰山奶奶、城隍爷等。在学术界,他们被称为“道教俗神”,但在历城百姓心目中,这些神祇虽有超出人类的神奇法力,也极具烟火人情味。比如《土地爷求财》:村里人去世后按风俗要给土地爷“送浆水”,求土地爷庇佑;这个土地爷很长时间没吃到供品,就动了歪心眼儿,跟小鬼谋划着吓唬过往行人以求得利;结果,人算不如天算,来上供的人烧纸放鞭惊了毛驴,拉倒了土地庙的柱子,砸坍了土地庙,压坏了土地爷的泥巴像。一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贪财老头形象就这么跃然纸上。《黄石头》里,财神爷年底查土地爷的账,训斥土地爷天天吃王小上供的豆腐,却不给予回馈,有贪污之嫌,从而引出了王小得宝遇仙的故事。

历城南依泰山,对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信仰极盛。民间故事中多次提及全国各地人士来泰山烧香参拜之事。从《黄真求妻》这则故事可知,组织赴泰山烧香俨然已成为一个行当,北京、山西都有,领头的称为“香头”。《陈善人和王二贼》中,陈善人就是一名天津的“香头”,他向泰山奶奶抱怨自己多年烧香不见回报,夜里做梦就被泰山奶奶训了一通,泰山奶奶还以劫富济贫的王二贼为例,训导陈善人行善要落到实处,真正救助贫苦百姓胜过徒有形式的烧香磕头。《人头鸟》中,会说话的小鸟装扮成泰山奶奶惩处恶霸,展示的也是一个封建家长的权威形象。

同样,历城民间故事里的鬼怪精灵,也表现出浓厚的“人性”特征。《鬼朋友》里的鬼帮助自己的鬼妻还阳与前夫团聚;《报恩》里的狐精,仗义疏财,解救濒临破产的生意人。他们虽是异类,却同人类一样有情有义。

无论是土地爷还是泰山奶奶抑或其他神仙,虽然有着超出凡人的能力,在民间口头文学中却减弱了高不可攀的“神性”,表现出了更多的“人性”。他们有权威、讲义气,也有贪欲和私心,体现了历城民间信仰的世俗化特征,这样的故事在大众听来极具亲近感。

(三)侧面印证了历城的悠久历史

历城自西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设县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代开始更成为省、府、县三级治所所在。现在济南老城区(现属历下区)的县西巷、县东巷、县前街、县后街等地名中的“县”,指的就是旧时的历城县衙。民间故事的采集对象虽然大多生活在历城偏远山区,但他们对老城区的地名如数家珍,熟悉至极。比如《鬼婚》,讲男主人公马贤赶夜路遇到女鬼结姻缘的故事,就提到了南营教场、将军府、杆石桥、山水沟、三和街、正觉寺街、衙门桥、神庙街、马家道口等老城区多处地名,听众如同跟随主人公在济南城里走了一圈;又如《念别字》,几个穷酸文人因为在芙蓉街孔庙念别字争执不休,拉扯着上县衙大堂打官司,与老城区的地理方位也是极其吻合的。

历城地域广阔,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几乎包含了现在整个济南市区的区域,这在民间故事里也得到了体现。当时的故事口述者,包括现在历下区、市中区、高新区、南部山区等区域的居民;而故事文本中涉及的地名更是广泛,周边的济阳、章丘、长清等地被屡被提及,从中可以窥见千百年来历城辖区内人口与信息的传播流动状况以及历城区划变革。

三、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播路径

民间故事因为不适合展演,缺乏实体产品,无法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是相对冷门艺术门类。在保护和传播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是及时完整地保存文图影音资料,建立民间故事数据库。在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冲击下,民间文学逐渐式微,故事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文化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就是把他们掌握的故事,用录音、录像、文字等形式保存下来,建立民间故事数据库,为后续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的保存要尊重民间故事的本来形态,20世纪80年代启动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工作中明确要求的“忠实记录,慎重整理”原则,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二是多种艺术门类联动,打造民间故事文创产品。民间故事可以为戏剧、曲艺、音乐等门类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源泉,如《逼婚记》的故事内容就来源于民间,后来被改编成了吕剧的经典剧目;而剪纸、刺绣、雕刻、编织、绘画等技艺,也都可以从民间故事中提炼精华,创作出富有地方特色、不落俗套的文创产品,扩大民间故事的影响力。

三是利用互联网加强民间故事的传播力度。以往的民间故事传播,除了人们面对面交流,就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渠道。当下互联网迅猛发展,微信、抖音、喜马拉雅等网络平台蓬勃兴起,音频和视频受众之广、传播范围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精选优秀民间故事录制音频、拍摄动漫作品,让传统文化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可实现多渠道活态传承。

四是把故事引入中小学课堂,从孩子抓起延续民间故事的文脉。将民间故事编入乡土教材,引入中小学课堂,在此基础上,开展故事大王比赛、向爷爷奶奶收集故事、排演民间故事情景剧等活动。另外,上述以民间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动漫、音频和其他形式的文创产品,也非常适合向青少年群体推介,从而激发孩子们对民间故事的兴趣。

四、保护传播工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忠实记录,酌情补充和注释

方言在民间故事里的应用,表现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但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也给故事的传播带来了一定困难,这一点在文字资料中尤其明显。一是句子结构不完整、省略主语等口语表达方式,会导致阅读的误差和滞涩;二是对方言区域之外的人甚至是区域内的年轻人来说,不知方言词汇之义,会产生听和阅读方面的障碍。

根据笔者整理民间故事文本的经验来说,一是在尽量保留方言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补充口语表达省略的成分,保证语句的完整性,传达确切的信息;二是对带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方言词汇进行注释,让读者在完整获取故事信息的同时领略本地风土人情。另外,若要地方民間故事在更大范围内、通过更多样的方式传播,如录制音频、拍摄动画等在互联网平台播放,势必要对方言做一定程度的割舍,在不改变主题和情节的前提下,用规范的普通话修改文本,以期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宣传正确的价值导向

受时代和阶层的局限,民间故事所体现的思想性存在落后愚昧的一面,与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虽然采录过程中为保持“原生态”予以了全面记录,但我们以此为基础进行传播时还是要注意甄别和纠正,如故事中尊男抑女、以人的生理缺陷取乐、宣扬封建迷信、过度追求不劳而获等内容,是需要批判和纠正的。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宣传教育,要特别注意正确的价值导向,像常见的主人公被继母虐待仍旧恪守孝道的孝子故事,在引导孩子们学习主人公优秀品格的同时,也要提醒他们不要逆来顺受,要勇敢维护自己的权益。

结语

民间故事传递着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绘制了一幅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画卷,是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听故事,讲故事,将故事更好地传播开来、传承下去,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编辑:张  玙]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方言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十二生肖·鼠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跟踪导练(2)
服务成长:“民间故事进幼儿园”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