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经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分析
2020-09-29马莉红程卫东
马莉红 程卫东
摘 要 本文旨在于通过分析当前丹阳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状况,阐明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而发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情况,进而说明如何通过发展产业集群经济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以供同行交流探讨之用。
关键词 丹阳;产业集群经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决胜全面小康、助推城乡结构合理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近些年来,产业集群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城市建设发展和农村产业振兴起着促进作用。
1丹阳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现状
产业集群经济,又名块状经济,是单一或多个类型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集聚而成群,形成的特色产业经济,较之于零散经济体,具有比较优势,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时,对于推进本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社会价值。改革开放以来,经四十余年发展,丹阳立足区位优势和政策扶持,现下已经拥有多个产业集群,最为显著的是眼镜产业集群区、汽摩零部件集群区、沿江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区、五金工具集群区和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区等[1-2]。这些集群具备集群经济特点:集中某一区域、产业或产品单一、多为民营中小型企业,还极富丹阳本地特色,体现了丹阳文化传统,显著提高了丹阳这些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3]。就目前丹阳形成的这些产业集群来说,其带来的产业升级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的确对本市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优势和支撑作用,以眼镜产业集群区为例,2019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丹阳眼镜出口1.98亿美元,占丹阳出口总值14.58%,可见其强劲实力。且于江苏省的各个地市中,丹阳的产业集群经济发展亮眼,实力强劲。不过,同周边省市诸如浙江省、广东省或同沪宁线上的苏州和常州相比较,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相对比较小,小型公司数量大,大型企业较少;二是层次不高,缺少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缺乏品牌效应,知名度广的产品和高档产品较少[4]。总的来说,现在丹阳产业集群主要的构成主体是中小型企业,未有独立大型公司(诸如深圳的华为和腾讯)来促进整体集群发展和升级的内部控制力。若是仍然基于自由市场原则,丹阳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掉队风险,故而,自我革新升级和政府扶持调节尤为关键。
2基于企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
企业集群经济是丹阳立足本地实际、顺应需求导向而发展起来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丹阳经济发展,同时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市场主体。以今年上半年就业数据为例,2020年丹阳近2千家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4万余个,全市城镇新增就业近1万人,其中,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千余人。由此可见,在现阶段,丹阳产业发展依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空间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此外,丹阳集群经济的持续发展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丹阳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也为镇江市乃至江苏省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搭建了空间集群平台,集聚了相关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产生了良好的规模效应,进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促进丹阳企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战略
本文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来说明如何发展丹阳集群经济,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①推进丹阳产业集群升级。既往以来,丹阳在发展经济方面极为重视人才引进,现阶段,丹阳已引进几十个海归团队,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突破百名。基于以上人才政策引领优势,及已经在打造的创新服务集聚去和科技产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结合丹阳未来发展需要,鼓励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入驻各专业特色园区,通过建立项目落地的规范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周边环境建设和优化,从而形成高质量、大规模的集聚效应,规避集群扩张带来的市场失灵现象。②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具有引领作用,不仅可以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壮大,还能全面激活本领域产业链。由上可知,丹阳目前缺少龙头骨干企业。因而,可以集聚资源,政策扶持,全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诸如鱼跃集团和恒宝股份等。此外,还可以选定一些具备一定竞争实力和自身特色的企業,引导和扶持其积极参与本行业相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培育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③重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东南亚转移,为持续推进丹阳产业集群经济健康发展,一些密集型产业诸如纸制品和眼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当充分发挥自主创新主体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确保在未来发展方向中,依然起到引领作用。总而言之,以政府和企业自身为主导力量促进丹阳企业集群发展,是保障产业集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并非一直是有序的,它需要政府合理引导和完善管理,企业公平对待和提供岗位,而随着产业集群技术的革新,对其进行技术培训以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也是必行举措。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丹阳企业集群发展有助于实现当地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促进城乡协同发展。但是,就现阶段丹阳企业集群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优势明显,相对于周边地区,却也需追赶以缩小差距。本文立足于政府和企业双方,提出了三点建议,以期能为优化丹阳产业结构和助推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雷鹏飞,赵凡.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钟摆”现象[J].东岳论丛,2020,41(7):120-127.
[2] 杨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20,22(3):32-35.
[3] 冯瑞,武政伟.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J].农家参谋,2019(8):217.
[4] 巫宇声,胡云涛,何彤萍.江苏丹阳崛起五大产业群[J].中国经贸导刊,2005(24):46.
作者简介
马莉红(1987-),女,江苏丹阳人;毕业院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专业: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方向),学历:本科,职称:工程师;现就职单位:丹阳市检验检测中心,研究方向: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
程卫东(1965-),男,辽宁省凤城市人;毕业院校: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学历:本科,职称:副教授;现就职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农业装备机电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