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

2020-09-29陈基纯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0年5期
关键词:耦合设置区域

陈基纯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83)

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载体[1]。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2],专业设置是否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衡量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根本标志。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将“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作为“双高计划”的重要改革发展任务,应面向区域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因此,探究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问题,有助于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对新形势下全面提升高职教育就业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一)文献综述

学界对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成果不少,涉及到不同区域、不同职业院校,基本发现了专业设置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专业同质化倾向较严重,专业特色不鲜明等。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必要性、依据、原则、影响因素、策略等方面来进行研究,指出了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的观点。荀莉基于全国范围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调查,对技术技能人才供需情况进行深入匹配分析,针对发现的人才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层次缺失、能力强化、素质提升等问题提出了专业设置优化调整的策略和建议。[3]刘燕从构建专业发展规划机制、专业评估机制、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双向对接的协调机制以及专业资源共享与协同机制等入手,推动职业院校专业的调整优化,实现专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对接。[4]周鸣阳认为高职教育专业转型和结构优化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在宏观层面构建区域产业与高职教育专业“双向对接”的协调机制,在微观层面构建校企“互动对接”的激励机制。[5]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我国的某一省份、某一城市或某一院校为具体对象,对其专业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分析其专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对策。张等菊通过对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态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其专业设置与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结构错位问题,继而探索了解决此问题的基本路径。[6]赵淑梅通过对吉林省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对比分析,发现吉林省高职院校呈现第三产业相关专业为主导、三二产业专业为主、一产业专业相当薄弱的发展态势,指出应通过增强专业结构优化的整体意识、创新调控的方式方法、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加专业建设经费等举措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协调发展。[7]李海东对广东省多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指出广东省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呈现出专业门类齐全、覆盖率高,形成了集群式发展结构等特点,同时也指出其存在专业盲从、重复设置情况严重、专业定位不清、专业内涵不一致、专业设置前瞻性弱、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结构性短缺严重等问题。[8]

以上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和指导,但大多数研究基本局限于对区域产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关系的简单数据对比分析[9],而忽视了它们之间及内在各要素的动态关联性和系统性,且在专业设置的评价方法、专业设置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的定量研究方面还不够深入,难以满足高职专业科学合理设置的优化调整需求。因此,本研究拟在探讨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耦合协调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二者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以广东省为例,对比研究各城市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耦合协调的程度、类型及形成原因,提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为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提供借鉴。

(二)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

在物理学中,耦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的现象[10]。高职院校依托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产业发展升级提供人才与技术保障;而区域产业发展为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提供了相应的基础设施与资源支持,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会推动人才结构、规模、层次需求的根本性转变,[11]两者之间需要一定的耦合,以实现彼此的协调发展。

1.区域产业发展促进高职专业设置的调整与优化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劳动力会呈现出由一产向二产、再由二产向三产转移的发展态势。这种劳动力转移必将促进传统生产技术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与升级[12]。而生产技术进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劳动组织优化必然引起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当前,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核心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进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和调整,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服务业的比重在持续上升。同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电子信息、空间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突破促进了相应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的涌现与劳动技术的进步大大改变了原有劳动者的职业岗位。作为培养地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对专业设置进行及时调整与优化,以最大限度满足新科技、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需要。

2.高职专业设置合理可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教育质量是影响国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13]。高职教育作为与区域产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之一,其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直接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而专业作为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载体,其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是否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会进一步影响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与后劲。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大量新职业、新工种和新岗位不断涌现,如果高职院校能紧跟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专业设置做到精准化和超前化,那么其培养的人才在规模、结构、层次和规格上将充分满足行业企业需求,进而为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一)测算高职专业设置系统与区域产业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为对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评价,首先要测算出两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为尽量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分别对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两个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具体步骤如下。

1.指标标准化。为了消除量纲差异所带来的不可公度性问题,本研究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2.指标权重确定。为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对权重确定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熵权法分别确定两大系统各指标的权重[14]。

3.综合发展水平测算。利用综合评价法分别测算两个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测算公式为:

其中f(x)、g(y)分别为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系统和区域产业系统综合发展指数,xi(i=1,2,…,a)为高职专业设置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yj(j=1,2,…,b)为区域产业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对应指标的权重分别为wi和wj。

表1 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等级与类型的判定标准

(二)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为科学完整地反映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作用状况,借鉴已有研究成果[15][16],构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f(x)、g(y)涵义同前;T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两者的整体效益或水平,α、β为待定参数,考虑到两个系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故此处借鉴通行的做法α、β均取0.5。借鉴已有研究成果[17],对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等级与类型的判定标准进行了划分,见表2。

三、广东省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确定权重

高职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涵盖了经济、社会和教育等方面。本研究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构建了高职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29个指标,利用熵权法确定的各指标权重一并列于表2。由于梅州和潮州暂未建设高职院校,因此对广东省地级市的实证研究未考虑这两个城市。

(二)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测算出广东各市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两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f(x)、g(y)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 D值(表 3)。然后结合表1的判定标准,划分出广东各市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等级与类型(表3)。

(三)结果分析

1.耦合协调度分析

由表3可知,广东省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平均值为0.472,处于过渡区间转型发展阶段、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等级,两大系统耦合协调状况不太理想。从两大系统的对比关系来看,广东省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值分别为 0.262和 0.243,f(x)>g(y),可见广东省整体上两大系统平均发展综合指数均不高,而区域产业发展系统相对高职专业设置系统更弱一些,属于区域产业发展滞后类型。这主要由于广东的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一直走在前列,专业设置系统经过多年的优化调整,综合发展水平较高,而广东近几年的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步伐虽然较快,但由于粤北和东西两翼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这一历史难题,导致其产业发展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并未达到理想状态。

表2 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从耦合协调度D值的情况来看(表3),广东各城市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耦合协调度大致呈现出珠三角—粤西—粤东—粤北地区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异规律。珠三角城市耦合协调度普遍较高,其均值为0.569,位居广东前三的广州(0.815)、深圳(0.716)、佛山(0.608)均在珠三角地区,但也存在个别城市表现不佳的情况,如肇庆仅为0.381,与广州相差2倍以上。粤东和粤西地区其耦合协调度均值基本相当,分别为0.404和0.431,除了汕尾和阳江两城市位居广东省各市后列之外,其他城市耦合协调度均处于0.40~0.50之间,整体水平并不高。粤北城市耦合协调度均值最低,云浮只有0.305,两大系统耦合协调状况十分不理想。总的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相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其耦合协调状况略好一些。

2.耦合协调发展等级分析

从耦合协调发展等级的空间分布来看,广东各城市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等级差异显著、分布较广,共在6个等级上有分布:①良好协调发展等级仅有1个,为历史文化传统积淀深厚的国家中心城市广州,这与其经济基础雄厚、高职教育起步早、政府积极推动不无关系;②中级协调发展等级仅有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近年来经济突飞猛进,区域产业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名列全省第一,但其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系统相对其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一些;③初级协调发展等级包括佛山和东莞,它们都是广东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二者经历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后目前都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对其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④勉强协调发展等级共2个,分别是珠海和惠州,均为珠三角城市;⑤濒临失调衰退等级共6个,分别是汕头、揭阳、湛江、茂名、江门、中山,其中粤西、粤东和珠三角地区各2个;⑥轻度失调衰退等级共7个,分别是汕尾、阳江、韶关、清远、云浮、河源和肇庆,其中粤北地区4个,粤东、粤西和珠三角地区各1个。综上,珠三角城市在层次较高的耦合协调等级出现频率相对较多,粤北城市在层次较低的等级出现频率相对较多,而粤东和粤西城市的耦合协调等级大多介于二者之间。

表3 2018年广东省各区域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结果及类型

3.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析

从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系统的对比关系及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看(表3),广东各市表现差异显著,其中7个城市属于专业设置滞后型,12个城市属于区域产业滞后型;珠三角地区大部分区域属于专业设置滞后型,而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大部分区域属于区域产业滞后型;同一区域不同城市两大系统之间的对比关系及耦合协调类型也差异显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三角地区大部分城市凭借濒临港澳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明显优于其高职教育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导致其区域产业综合发展指数明显高于高职专业设置综合发展指数,属于专业设置滞后型,其高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对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这种状况在珠三角大部分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尤其是深圳表现十分典型。深圳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是0.796,位居全省第一,但其高职专业设置综合发展指数却远远滞后,仅为0.329,二者相差两倍多,这一点可以从百亿GDP负担的高职专业布点数和百亿财政收入负担的高职专业布点数这两项指标反映出来,深圳分别排名全省倒数第4位和倒数第6位,与其三次产业增加值总额和进出口总额两项指标排名全省第一的经济规模极不匹配,高职专业设置系统的效益表现并不理想。广州和肇庆两个城市比较特殊,不同于珠三角其他城市,它们属于区域产业滞后型,尤其是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其高职教育发展起步早、发展快、集聚效应明显,高职专业设置系统发展比较成熟,其综合发展指数高达0.762,位居全省第一,这一点从其高职专业设置系统的规模指标、结构指标和效益指标等各项指标均可呈现出来。虽然广州区域产业综合发展指数(0.580)不低,仅次于第1名的深圳,但相对专业设置系统还是稍弱一些,这将直接影响到广州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反过来影响广州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持和原动力。粤东地区整体上属于区域产业滞后型,但内部各城市也有不同表现,汕尾属于专业设置滞后型,而揭阳和汕头属于区域产业滞后型。粤西地区整体上及内部各城市均属于区域产业滞后型,其整体上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均值分别为0.297和0.121,二者表现均不理想且差异十分显著,其中湛江两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差异最为突出,相差高达3倍以上。这主要由于湛江近几年高职教育处于内涵发展调整上升时期,专业设置系统发展愈加成熟,而区域产业上升速度相对稍慢,支撑能力比较有限。粤北山区整体上属于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偏低且区域产业滞后型,韶关、河源、清远和云浮内部4个城市均属于区域产业滞后型。可见,落后的产业发展水平是影响粤北地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广东省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

为满足广东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有效供给、优质供给,以更好地适应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与协调性,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发展,需要从以下四方面推动广东省高职教育和区域产业耦合协调发展。

(一)实施区域差异互补发展战略

由于广东各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资源禀赋及历史发展基础的差异,各区域高职专业设置水平和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各地区应该针对地方两大系统的发展情况,利用自身差异化优势,实施区域互补协同发展战略。珠三角城市产业发展水平普遍较高,高职专业设置相对比较滞后,各城市应根据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加快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布局,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比较紧缺的专业,以保障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城市区域产业发展水平普遍滞后于高职专业设置水平,导致高职教育发展的支撑体系和发展后劲受到限制。故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契机,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努力推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支撑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高职院校应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的趋势,建立科学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效力。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致包括专业的规划、准入、评估和调整等工作内容[18]。第一,依据区域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立足本校现有资源条件和发展定位,科学制定本校专业建设中长期规划。第二,严控专业准入门槛,如果开设新专业,必须对新专业与地方特色新兴产业的契合程度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第三,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构建基于反馈—诊断—改进的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而不是简单给出评估和诊断结果。最后,依据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报告,对本校现有专业制定“关、停、并、减、育”的调整优化方案,对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发展后劲不足的专业,可先减招,再停招,逐步实现关闭;对市场有需求但需求相对饱和、就业率低的专业减少专业招生规模;对办学规模小、效益低的专业进行合并或转化;对产业发展升级急需的新兴专业要积极培育。

(三)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专业群

在高职教育专业规划布局过程中,应依托区域不同的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专业群,以避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重复性建设。以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大湾区核心城市,应积极利用商业基础好、科技水平高和地理位置优越等条件,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信息服务、会展、文创、金融和物流类等特色专业群,同时对能源动力与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进行重点培育;以佛山和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制造型城市,应对接未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特色专业群;以湛江、茂名为代表的西翼城市,可依托先天的海洋、石油、非金属矿产资源和临港优势,大力发展渔业类、资源勘察类、石油类、非金属类和新能源动力类等特色专业群;以汕头为代表的东翼城市,拥有良好的轻工业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应重点发展轻工纺织、食品药品大类等相关专业,同时积极培育渔业类、海洋化工类和重化工类等特色专业群;以韶关为代表的粤北经济不发达地区,可充分利用其农林资源丰富和旅游生态环境优越的先天优势,积极打造特色农林类和旅游类等特色专业群。

(四)建立高职专业信息共享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政府是公共数据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控制者。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一先天优势,打破各地区行政壁垒,做好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数据统计与发布工作,旨在建立起全省系统、多元、动态的高职专业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为了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高职院校的互动和联动,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岗位,负责平台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工作,信息数据包括区域产业发展数据、人才市场需求数据、教育政策文件和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相关数据,比如政府部门发布的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中长期经济产业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19],各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及专业群建设方案等动态专业信息。另一方面,在积极推动公共大数据的开放共享过程中,应定期发布政府主管部门的专业指导政策及方案,对市场热门但需求过度饱和的专业及时发布预警,对区域产业升级急需、市场冷门紧缺的专业发布指导意见,并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对在建特色专业给予重点关注,从而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决策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

猜你喜欢

耦合设置区域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分割区域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区域发展篇
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
区域